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小景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 標籤:萬曆十五年

  “十五”期間,我市財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市人大的監督指導和上級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打造“四個河源”,創建“五個城市”,促進“五大發展”目標要求,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工業立市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組織財政收入,積極優化財政支出,全面推進財政改革,切實抓好機關作風,基本建立起了“管理規範、運轉協調、監管有力、注重效益”的財政管理新機制。“十五”期間財政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突出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財政收入高增長,財政實力大增強。2001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通過狠抓財源建設、堅持依法治稅、加強財稅監管和落實抓收入工作責任,實行局領導班子“分工分片”抓收入機制,保證了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呈現出“遍地開花,全面增長”的喜人態勢。2001—2004年,全市共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8322萬元,年均增長23.1;其中2004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8629萬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提前一年完成十五期間的財政收入任務,增幅達到38.2,在全省地級市中排第一名;各縣收入綜合增長率全部在30以上,其中連平(85.39)、龍川(59.87)、東源(54.37)、和平(51.96)和紫金(42.20)的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中分別排在第1、3、4、5、8位。今年前3季度,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8343萬元,同比增長45.78,各縣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繼續全面增長,收入增速全部在23以上,其中龍川、紫金兩縣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已經突破億元大關,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各縣收入綜合增長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其中連平(74.35)、和平(65.18)、龍川(64.55)、東源(61.59)和紫金(31.28)的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中分別排在第1、2、3、4和16位。財政實力明顯得到增強,人均財力(即人均佔有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2001年的97元/人增加到2004年的177元/人,年均增長22.2。

  (二)財政支出保重點,群眾利益大發展。2001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理財原則,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事,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一般、保重點,財政支出達到了“四保一發展”的目標,即財政支出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保重點和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2001—2004年,全市共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45392萬元,年均增長17.79。“十五”期間,我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發展,一些重點工程項目相續建成投產,如“一區六園”工業園區、河龍、粵贛高速公路,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市體育館,市文化廣場,河源市技工學校,臨江東江大橋,勝利大橋和“兩江四岸”城市防洪堤等城市基礎設施,改善了投資發展環境,提升了群眾生活質量。幹部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2002—2004年,全市各縣區和市直均連續大幅度提高財政供養人員的津貼補助,並將工資補助實行統一發放直接支付到個人工資賬戶,使得幹部群眾工資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切實分享到經濟發展、財政增收的成果。農業、教育、科技和衛生等重點支出領域得到有效保障:如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主題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修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落實種糧大戶補貼政策。2001—2004年,全市“三農”支出145003萬元,年均增長23.4;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加大對科技教育投入,積極減輕農村義務教育負債,改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建設新教學大樓,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扶持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使用。2001—2004年,全市科教支出227946萬元,年均增長23.1。堅持以人為本,着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衛生防疫問題和困難群眾生活問題,如擴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範圍,保障面從困難居民逐步擴大到在職、失業、下崗待崗、離退休困難人員以及農村困難人員,保障標準市直從九五期間的120元/人提高到現在的172元/人,各縣區城鎮和農村的保障標準也得到了提高。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有50979人享受“低保”救濟,其中城鎮居民19375人,農村村民31604人。今年“6.20”特大洪災造成災民流離失所,全市各級財政多渠道籌集社保救災救濟資金6962萬元,幫助災民克服困難,度過難關;其中已安排全市受災全倒戶(含重危房戶)重建家園資金3346萬元,幫助災民重建住房。2001—2004年,全市社會保障支出23566萬元,年均增長12.7,救濟撫恤支出28472萬元,年均增長28.8。積極籌集資金增加對公共衛生防疫的投入,抓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如安排3200萬元加強河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在2003年“非典”期間全市各級財政投入1666萬元購買醫療用品和設備,籌集資金150萬元支持鄉鎮衛生院改造,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設,解決農民“因病返貧”和就醫難問題。截止2004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875006人,覆蓋率為34;今年農村合作醫療人數可達1102456人,覆蓋率為42.8。2001—2004年,全市醫療衛生支出32761萬元,年均增長34。

  (三)財政改革更深入,管理水平大提高。2001年以來,全市財政部門圍繞建立公共財政框架體系,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積極推進各項財政改革,財政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財政管理效率和水平大提高。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預算編製更科學,預算約束更得力。我市財政從2001年開始實行部門預算改革試點,到2004年全面在所有市直182個預算單位鋪開部門預算改革,各縣區也逐步擴大改革試點範圍,使預算編製由過去財政一家“閉門預算”改變為預算單位和財政共同編製的“開門預算”,變過去財政預算“一張表”為每個部門單位的“一本賬”。部門預算編製的程序、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支出標準、審核原則等全部實現了公開和透明;改變過去預算編製“基數加增長”的老辦法,科學分析測算部門單位的各項收支,實行因素分析法和零基預算法,統籌單位預算內外財力,細化部門單位收支預算,將每一項收支列到具體項目,部門單位有多少錢,用在什麼地方,辦了什麼事都清楚反映出來,預算編製的完整性、規範性和準確性進一步提高,預算約束力明顯增強。第二,財政支出更規範,資金支付更及時。2001年以來,進一步理順了政府採購管理和執行關係,加強了對政府採購的監督管理,擴大政府採購的規模和範圍,採購資金從預算內擴大到了預算外,採購項目從一般辦公用品設備擴大到特殊辦公設備、公共基建項目、服務項目。2001年—2004年,全市政府採購金額完成11076萬元,年均增長200.4,對比市場價節約11.42。2003年開始啟動國庫改革試點,在設立機構、充實人員、健全制度和完善網絡基礎上,從2004年正式將市直20個部門單位納入國庫改革試點範圍,到今年國庫改革試點單位已經有151個,改革覆蓋面達到90。國庫改革后,單位和部門的所有資金都納入到財政國庫單一賬戶體系中管理,取消了各種收入過渡戶,預算內、外財政性資金收入全部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財政性資金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集中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者用款單位,賬戶設置改多頭開戶為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資金支付改“資金流”為“指標流”,資金管理改“以撥列支”為“以支列支”等,大大減少了財政資金被截留、挪用和擠占的機會,提高了資金的撥付效率,方便了單位用款,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截止9月底,通過財政國庫支付資金21670萬元,其中財政直接支付16827萬元(含個人工資部分15013),授權支付4843萬元。第三,非稅收入管理更規範,政府調控更到位。全市各級財政紮實推進綜合財政預算,取消預算外收支掛鈎的老辦法,實行統收統支,由政府統一安排使用預算外收入。對罰沒收入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實行“兩代兩控”的管理方式。所謂“兩代”,即對收入相對集中、數額較大的單位和項目委託銀行統一代收;對收入比較零星、數額較小、不適合銀行統一代收的單位和項目,實行部門代收、財政監管。所謂“兩控”,即以票控收,收費單位一律使用財政部門印製的收費票據;以戶控支,財政部門對預算單位銀行賬戶的設立、撤銷和變更進行審批和監管,規範財務收支行為,控制規範單位財務開支。創新了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將政府壟斷經營收入、公共資源站用收入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對土地收入實行“一個口子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土地儲備管理機制,壯大了財政實力,增強了政府調控能力。2001—2004年,全市預算外收入完成135994萬元,年均增長28.5。第四,資產管理更健全、更完善。從2004年10月開始,市直財政牽頭組織在市直單位全面開展資產清理工作,經過自查自報、重點核查、資產處置和規範管理四個階段,已經摸清了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家底”,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關於市直機關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及處置的意見》和《河源市市直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制度,進一步規範了資產管理,從制度和源頭上杜絕私設小金庫、亂髮濫發錢物現象發生。截至今年9月底止,已收繳單位應上繳財政資金5446萬元,移交房地產產權面積887082m2,其中房產面積227472m2,地產面積659治理髮愣功m2,已移交市國資委經營性房地產面積22,430.56m2,合同年租金1,785,720元。第五收入分配更透明、更規範。從2004年開始,市直財政聯合有關部門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市直各單位收集掌握獎金津貼發放數據資料,制定財政統一崗位津貼發放工作方案,確定發放標準和發放範圍,報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從今年1月1日起實行財政統一發放崗位津貼,取消各部門單位自行設立的津貼獎金項目,改“暗補”為“明補”,解決了幹部職工“同崗不同酬”問題,收入分配更規範和透明。

  (四)監管制度更健全,資金安全有效益。2001年以來,全市財政結合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民主評議行風活動和保持共產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針對財政管理的新任務和新特點,先後修改完善了大量的規章制度,涵蓋了財政收支、財政改革、財政監督、理財行為和財政隊伍管理等各個環節。如制定執行《河源市財政局財務管理制度》、《河源市財政局領導幹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河源市財政局關於實行談話制度的暫行辦法》、《河源市財政局公開承諾制度》、《河源市省屬水電廠水庫移民資金管理辦法》、《河源市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河源市市級單位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會計核算暫行辦法》、《關於市直機關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及處置的意見》、《河源市市直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河源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行方案》和《河源市財政局黨組議事規則》等,確保了財政監督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監督管理的方式從事後變為事前、事中和事後全過程監督,監督方法從定期的突擊檢查變為定期、不定期的經常檢查,監督內容從注重對外監督變為對外、對內監督並重。2001—2004年,全市財政受理工程評審項目873個,送審金額102040萬元,審定金額87693萬元,核減資金14346萬元,核減率為14.06。

  (五)隊伍結構更優化,幹部素質有提升。2001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全面貫徹落實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緊緊抓住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紮實抓好隊伍建設。堅持分層次、有重點和多方位培訓辦法,不斷加大對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2001—2004年,全市財政系統幹部參加各類培訓班3512人次,參加學歷教育615人,舉辦各種業務培訓班58期,參訓人員2325人次;加大人才選拔力度,對中層領導幹部實行公開競爭上崗;對缺額工作人員實行公開招考,公平競爭、擇優錄取,嚴把公務員“入口關”;加大幹部內部輪崗交流力度,從各個側面鍛煉幹部職工。20012004年,全市財政系統公開選拔中層領導幹部103人次,公開招考20多人,幹部內部輪崗98人次。同時,紮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增強了幹部職工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做到了“常才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截止2004年底,全市財政系統共有1226人,其中大專學歷以上501人,佔總人數40.87,中專學歷462人,佔總人數37.68,高中以下學歷263人,佔總人數21.45。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增加較快,高中以下學歷人員逐步減少,隊伍總體素質有較大的提升。

您正在瀏覽: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
網友評論
市財政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成效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