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導遊詞 > 五台山導遊詞

五台山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小景

  五台山導遊詞

  作者--李燁

  歡迎詞:

  五百里道場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峰花發南山雪霽北顛。

  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聖幡蹁躚。

  歷史上許多名家大師帝王將相遊歷五台留下了一篇篇詩句絕唱一幅幅墨寶真集可是卻沒這幅對聯對五台山的包容和概括。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風景核心區位於五台縣北部台懷鎮內面積379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最值得推薦景點首位,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十大避暑勝地之首,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8處世界遺產。

  天賜神地:五台山位於太行山中段與河北省毗鄰,五台山早在太古代時為大海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等一系列造山運動形成大山,后在7000萬年前的冰川活動中進退移動形成層巒疊嶂山嶽交錯山體以結晶岩構成,其中五座山峰高大且平緩形如土台故稱為五台山,五座山山峰分別名為: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山峰號為華北屋脊,每年都以0.3公分增長。東台望海峰海拔2795形如大象這裡可以觀看到雲海和日出。西台掛月峰海拔2773米形如孔雀松濤林密,月掛西峰。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形如雄獅,台頂上保留了大量的地質變化時留下的碎石雜生青苔故名。中台位於五台正中在明以前世人認為此峰為五台最高后徐霞客遊歷五峰留下遺篇《立於中顛難絕北頂》。南台錦繡峰海拔2458米遠離四峰一枝獨秀形如卧馬滿山花海故名。五峰環抱外有滹沱流過山環水抱東北中西毗連南台獨峰,形成背有靠山後有擋山,五頂上建有五座寺廟,東台望海峰望海寺建於元代供奉聰明文殊,北台葉斗峰靈應寺建於宋代供奉無垢文殊,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相傳這裡是文殊講法之地故名,建於唐代供奉儒童文殊,此廟是五頂中唯一的漢傳密宗寺院,西台掛月峰法雷寺建於唐代供奉獅子吼文殊寺院正中有文殊洗鈸池四季聖水不絕。南台錦繡峰普濟寺建於宋代供奉智慧文殊。五頂建五寺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平等性——法界體——妙觀察——成所做,與文殊五字心陀羅尼《阿羅波者那》相對。

  精妙創法:佛教起源於公元6至5世紀的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創教者喬達摩悉達多大家現在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釋迦族的聖者能仁而利人群能寂而得智慧像英勇無畏的大勇士。佛主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藍毗尼園的菩提樹下降生,七日喪母由其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太子天資聰慧十二歲就學會了《五明》是《四吠陀》十六歲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妻並得子羅T羅《他是佛主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密宗最高的弟子》,二十九歲出城拜訪遇老。死。病。修行人意識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決定奉行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以擺脫命運枷鎖遂出家,出家后的太子過着乞食的生活拜訪聖者可難以解除他心中的疑團決定自己尋找答案,經過六年的苦修他沒有找到答案無奈他獨自到了菩提迦耶修禪總結過去的經驗調整了思維方式經過七日苦思在東方破曉時覺悟時年三十五歲,覺悟之後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初轉法輪標誌這佛教的成立,在其一生中在七處弘法九次最後在拘屍那羅入滅終年八十歲。以上是佛主簡單的本生事迹大家可以詳細了解;其實在這一時期印度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它的基本教義是梵創世界、因果報應、輪迴之說,最大的特點是種姓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出現了思想界的新思潮,有人否定因果、輪迴之說也有人肯定,有人提出了新思想,佛教的產生和其理論與當時的社會整體環境有關,許多的基本理論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羅門教義形成的。如《因果、輪迴》說。廣泛來講佛教是當時的沙門思潮中的產物。

  佛教之美:那麼佛教的基本教義到底是什麼,四聖諦《四真理》:苦、集、滅、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佛主認為人生有八苦,肉體遭受的四種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愛別離,對自己永恆追求而得不到產生的苦:五陰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愛,有了渴愛就會有種種慾望,可現實是這些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而就有了痛苦。當你知道痛后痛徹心扉之後大家就認識到要消除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消滅了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后,人就會擺脫輪迴生死達到涅的狀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自我調節不同但佛主總結了“八正道”:正見、正語、正命、正行、正業、正念、正思、正精進、正定,以方便眾生找到解脫之道 。而產生苦的來源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人體及心理現象構成問題的認識,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很好的詮釋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在為這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承認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會有其生成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或相當的一個空間無大的變化,在這段時間過後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就像量到質的過程,最後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在,就會產生“無常”而“無我”就是在告誡眾生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遠存在,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是不有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然而世人的無知錯把“無常”“無我”的東西當成有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這樣就會產生痛苦認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發展!其實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真善美醜惡本性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萬物都有緣起才會有《五蘊》要正確認識避免藉助《四諦》擺脫《無常、無我》。就像佛主創法一樣從現實到理想到幻想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

  文殊信仰:五台山能成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在東漢年間明帝劉庄夜夢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聖人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帶來了佛經與佛像,並將處理國家外交事務的鴻臚卿改為寺院取名白馬寺,二人翻譯了漢地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雲遊全國來到五台見到五峰環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寶佛舍利塔山形與佛主講法之地相識建議明帝修建寺廟,明帝於永平十一年[AD68}下詔依山圍塔建寺名為大孚靈鷲寺,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寺廟,即現在五台山顯通寺。在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九品菩薩住處記到東北方有國名為震旦,國內有山號為清涼,文殊師利法王子云游住處,常在此山為五百眷屬講經說法。五台山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又名清涼。中國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對應佛經中的五頂山——清涼山建起文殊道場。在《文殊師利涅經》中記載到文殊菩薩是古印度舍衛國梵得婆羅門教貴族的兒子,經神人指點出家求法,皈依於釋迦文佛門下,在佛涅后四百五十年於大雪山為五百信徒演講十二部經因其辯才第一故人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後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完安史之亂后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並將文殊菩薩欽定為首席上首菩薩。文殊在諸多佛經中站具主導地位。特別是他亦佛亦菩薩的身份,七佛之師萬佛之母!特別是文殊發願教導所有眾生追求佛性,並教導他們修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文殊被看做是佛道中的父母,在《大成本心地觀經》稱其三世覺母妙吉祥。《十二圓覺經》記載文殊菩薩是十地菩薩。《詳見殊像寺導遊詞》

  五台山佛教開始興盛的過程,也就是《華嚴經》傳入和文殊信仰開始發端的過程。至遲在魏孝文帝時,五台山已經發展成了文殊道場和北朝研習《華嚴經》的聖地。學習《華嚴經》的人們紛紛至五台山禮謁文殊,舉行法會,著書釋論,出現了靈辯及其弟子道昶、靈源、曇現等一大批華嚴學者。此外,五台山也出現了其他論師,如弘律的法聰、弘凈土的曇鸞等。

  北齊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個興盛時期。《古清涼傳》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稅,以供(五台)山眾衣葯之資”,五台山寺院發展到200餘所,現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齊寺院還有近40所。北齊武成帝於河清三年(564)“詔慧藏法師講六十《華嚴經》。次年,改五峰山為五台山,使六十《華嚴經》成為五台山的開山聖典,使五台山的華嚴學派得到更大發展。其時,在五台山盛傳的還有涅學、禪學、律學、凈土學等。之後的“周武滅法”之難,五台山佛教遭到廢毀。

  中國的四大佛地大體是在唐代確立,唐代五台山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在相對寬泛的社會下佛教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鑒了過去經驗與教訓和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中國人對佛教義理的獨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經書問世特別是高僧出訪西域尋法。枝末分裂的八宗《華嚴、天台、三論、凈土、密、律、慈恩》的出現標誌着佛教完成了中國本土化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都高僧比如華嚴四祖澄觀國師在五台山顯通寺駐錫十載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八十華嚴的翻譯系統的闡述了佛理也吸收中華的優良精華,特別是他寫的《經疏》明確山西五台即為文殊道場,《在現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別是顯通寺七處九會殿內供有五百羅漢在明十三層多寶佛塔對面靈窗上就供奉華嚴澄觀國師塑像》……在這一時期唐文成 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羅門再度興起大批佛學大師翻過 喜馬拉雅來到西藏地區與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競爭融合,特別是蓮花生大師帶領着25弟子入藏改變了當時的佛苯不合使得許多藏民歸信佛教,並確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禪的思想,蓮花生大師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在今五台菩薩頂文殊殿左側的大殿就供奉着蓮花生大師》藏傳佛可以分為前、后弘期。后弘時期藏傳佛教在阿底峽、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進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格魯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帶團中講到菩薩頂大家都會介紹到“師徒三尊”會介紹姓氏在這裡更正下一世達賴不是賈操傑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禪是克珠傑》,五派自成體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活佛轉世。這樣以一個民族命名的藏傳佛教的產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後,文殊信仰進一步發展。元朝建國,以五台山文殊道場為內地喇嘛教的總禪林。元朝皇帝將五台山的一些漢傳寺廟改為黃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這樣五台山成為了漢藏並存顯密雙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達到高峰,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學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佔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五台山佛教聖地已經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護,成為人們希冀實現的宏願。

  經過元末的常年征戰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興高潮。出身於僧侶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剛一即位就實行了保護佛教,興隆佛教,尤尊漢藏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後詔見了五台山高僧璧峰、具生吉祥,分別頒賜紫衣 、金缽、度牒、御制詩等,命隨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請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寶法王,令統領天下釋教,遣使送五台山顯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顯通寺,還於寺中塑哈里麻肖像。黃教祖師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到五台山巡禮弘法,入京后受到成祖盛情接待,封大國師,賜金印、寶誥、經像、金銀器等物。釋迦也失又去五台山之後,成祖又幾次致書慰問。英宗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普恩寺、五台頂供養,又敕諭護持顯通寺。憲宗遣人送一丈六尺鍍金文殊像一尊、畫幅百軸、香金五千兩、布帛千匹、念珠萬串於五台山文殊寺,並制書盛讚聖地,敕修文殊寺。

  武宗敕建了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又敕梵僧於中台頂建寺,鑄鐵為瓦,賜額演教,敕旨護持。

  萬曆年間,五台山佛教更加興盛。明神宗重修大白塔,為母祈福;敕造《大藏經》送五台山2藏<現存於顯通寺的水陸法會殿共3120本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大藏經>;遣使於五頂和獅子窩設弘福萬壽報國佑民吉祥大齋;又先後幾次送《大藏經》6藏,於獅子窩與五台頂安置,修建獅子窩萬佛塔及五頂寺院,並在五台山設水陸法會,供養全山僧眾。其母李太后出錢於五台山修建寺院。其時五台山寺院劇增,全山達104多座,僧侶眾多,佛事興盛。宗派以禪宗和藏傳佛教為盛,而華嚴、律宗、凈土諸宗皆有。

  清朝建立以後,康雍乾嘉四帝,無論其本人信佛與否,都相續不斷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傳佛教,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而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黃廟並存的漢藏佛教聖地,且離京城較近,於是清朝諸帝便特別重視扶持五台山佛教。從順治皇帝起,即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蒙古地區與朝廷的聯繫,藉以融洽民族關係。順治皇帝曾兩次派數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護國佑民道場;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漢僧眾。康熙皇帝從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後,先後五次朝台,遍禮台頂,朝拜各廟,賜題碑文匾額,還親封菩薩頂大喇嘛丹巴扎薩克為清修禪師,賜提督印和斬殺劍,命山西全省按時進貢錢糧。常住鎮海寺的章嘉呼圖克圖則受命統轄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務。乾隆皇帝繼位后,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廣題詩文匾額,屢撥巨款,重修寺院。嘉慶皇帝繼位后,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

  清朝統治者注重鼓勵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關係,五台山喇嘛教權傾一時。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薩頂等10寺改為喇嘛廟,實行從藏傳佛教堪布中給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還讓統轄內蒙、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鎮海寺。乾隆皇帝還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歸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賜名永樂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對五台山非常崇拜,內外蒙進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絡繹不絕,遂使五台山的藏傳佛教達到鼎盛時期。至嘉慶時,五台山有規模宏大的黃廟26所,喇嘛千餘人,其中菩薩頂一寺就有喇嘛561人。

  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廟78所,僧侶在千人以上。清代漢傳佛教宗派繼承了明末餘緒,以禪宗為主,禪宗中以臨濟宗居首。

  清末至中華民國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規模。據1936年統計,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餘人。民國年間,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擴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龍泉寺、慈福寺、尊勝寺等。特別是由於民國政府對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傳佛教又興盛一時。

  五台山悠久的歷史和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形構造加之古代建築和文物的保存,特別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對世人對全山的影響。世界遺產當之無愧!

您正在瀏覽: 五台山導遊詞
網友評論
五台山導遊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