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家在中原:走過明福寺

家在中原:走過明福寺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pp958

  在一個秋天,因為走親戚的路程,我靠近了一座寺院:明福寺。那是個古老村莊一邊的一個院落,從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中走來,至今依舊香火裊裊。

  它一度是當地村民的一個指向標,當年的路遠沒有今天的好走,也沒有現在的高樓林立的城市交通和人口的便利,所以它在當地是一個唯一能遠視的建築物,當人們曾經迷路時,就找哪個塔的方向,然後順着它走,就知道了自己將要去的地方在哪裡了。

  說實話,雖然現在的路好走了,但我這次去走親戚的時候,我也迷路了,一度也很想找到它的坐標的,可惜的是高樓的聳立,擋住了它的展現,我看不到它古老的身影的。東問西走,最後終於到了它的腳下,我親戚的家門前。

  於是吃過午飯,我決定前去探望,走路十分鐘,穿越一條長長的土路,盪起一天輕輕的塵煙,我來到了它的跟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早期建築。位於河南省滑縣城關鎮九街南,明福寺塔,原高九層,后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十八年(1929年)有村民集資復修時改為七層,至今保存完好。

  明福寺塔為樓閣式磚塔,通高四十三米,底面直徑十一米,平面呈八角形,塔體逐層疊澀內收,略呈優美的拋物紅形。整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聳立於高2.4米的石基上,塔基用青石築砌。塔身及塔剎則由70餘種不同規格的灰磚砌成,塔身各層角隅均築磚雕仰、俯蓮組成的精美的竹節狀椅柱,塔身外壁鑲嵌50多類共1234塊佛磚雕像,人物造型具有唐代遺風。塔內結構亦分七層,與外樓分層相同,壁體內砌築梯道,與平座之攀沿走道相結合,盤旋而上,可至塔頂,頂置桃狀塔剎。

  塔身每層出檐兩級,外壁砌有圓龕坐佛。第二層以上,東南西北面各闢圓弮門。每層出檐兩級,檐下雕刻有斗拱、蓮花瓣、飛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橫排面磚,上有圓龕,內刻坐佛。塔身各層高度和平面直徑自下而上逐層勻遞減。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顯弧形。柱上飾以仰、俯蓮花。第五層的四個側面飾有長方形直欞假窗,第七層的四個側面飾有卐字形圖案。塔頂為桃狀,猶如仙桃升空。

  塔外壁的大方磚刻有圓龕,每一圓龕一尊坐佛,一千二百三十四尊佛像神態、姿勢各不相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頗具唐代遺風,其磚雕藝術之精湛,國內外罕見。塔身中空,釋迦牟尼佛祖端坐其中,講經說法,塔周圍的千餘名弟子(小坐佛)打坐聽禪。釋迦牟尼閉目養神的姿態和誠心的祈禱,保佑着這座寶塔。彷彿要喚回那往昔的喧鬧……

  《滑縣誌》明確記載:明福寺塔建於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但近年文物部門考證,該塔建築形式更接近於宋塔,推測可能建於北宋初年,但無論如何,明福寺塔既有唐代建築的遺風,又有宋代建築的神韻,建於何時並不重要,它都不愧為珍貴的國寶。而今,明福寺塔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已經得到了修葺和有效保護。

  游完明福寺回走,我發現寺院的外面是一片深深的小樹林,密密茂茂的縱深,很有原始的味道,信步前去,在度一個深秋的追問去。

  一地的落葉,一地的秋色殘陽,暖暖的照在樹林里,很有容易讓人忘卻世外的紛繁,索性躺在秋葉上小睡一會兒,雖然躺在地上,但大中午的太陽照在身上,一點也沒有涼意的感覺,那個野外的舒服,就別提了,待我在睜眼的時候,時間已經指向了,下午的四點,呵呵,我睡了近兩個小時也。站起來扭扭筋骨,爽!

  突然發現眼前的景色很美,也許是太陽不太強的緣故吧,那一地的落葉,那一行行的秋林,在這個別樣的時刻,給着我別樣的感覺,趕緊拿出相機,把它們留在我的影象中吧,也個這個秋天的到來,記錄一點走過的塵埃。

  風景有多美算美?/

  迷人有多彩才能醉?/

  染盡所有的繁華/

  不及這角落的世界最能體現心扉/

  一個人的故事最真/

  一個寧靜的空間酒醉/

  走過了幾多的紛飛之後/

  佇立此刻的心情你不可能得到我的體會/

  做一個怪樣的姿態/

  喉一聲沉長的曲調/

  秋天的世界/

  總能給着我最、最、最精彩的美/

您正在瀏覽: 家在中原:走過明福寺
網友評論
家在中原:走過明福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