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王者之劍

王者之劍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王者之劍

  汪劍平

  一

  在時間嘎然而止的那一刻,一片擲地鏗鏘的劍聲,有如天籟之音,神秘、詭譎、飄渺而不失真實的在靜靜沉寂了二千多年後,帶着被窒息,被壓抑而積聚了的無限能量橫空出世,昭然天下。一道從時光隧道滑落的寒光令人敬畏,它所引發的聯想讓人回味無窮,意味深長。

  公元1956年的一個寒冷冬天,雪的飄落淹沒了曠野所有的聲息,包括繁茂的綠色,包括悠揚的鳥鳴,包括一些熱烈而浪漫的遐想。雪的光芒令人眩暈,在一片銀色的世界里,考古人員在荊州望山1號墓里,被一支和這個季節同樣寒冷的越王勾踐劍所吸引。

  劍與雪是極其相似的物質,他們因擁有共同的特質,使人們很容易把生命的凋零與枯萎,死神的絕望與恐怖聯繫在一起。雪的覆蓋凜冽嚴酷,它無視一切鮮活生動的事物,讓這個原本豐富美麗的世界變得毫無聲息,蕭瑟單調。而劍的誕生也具有和雪一樣的意義,在劍劃過之後,一個曾經熱血沸騰的旺盛生命也隨之一道寒冷的光芒漸漸消亡。

  劍之再生,是時光的遊戲,從一刻的掩埋,到一刻的顯現,稍縱即逝,不可逆轉。二千年前的一雙手,在把它放入靈柩的時候,這把拼其一生的劍鋒上,血的餘溫彷彿還沒有散去,呼嘯的戰鼓聲,馬蹄聲依舊在劍梢顫動。但僅僅因為遂了主人的一句遺囑,這柄劍的命運開始另外一種與黑暗抗爭的漫漫征程。

  陪伴它的主人現在只剩下了一具骨架,而當劍被抹去淤積的歲月之後,它依然色澤如新,氣宇非凡。我不知道望山1號墓的主人是誰,至少應該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將軍吧。在他的靈魂走入天堂的時候,他沒有選擇任何世俗累贅的禮儀凡事,包括那些顯示高貴身份的華爵盛鼎,金銀珠寶。在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考驗之後,他完成了自己從生命到身心的全部洗禮,一個視金錢如糞土,視權力如賤草的將領成為了戰場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偉大戰神。在死神面前,將軍和往日一樣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膽怯,也沒有表現出絲毫惋惜,他甚至把自己的姓氏也忽略了,唯一的選擇是與之相伴他戎馬一生的這把榮譽之劍。

  將軍的這一次舉動,是他人格精神的又一次勝利,儘管時間己過去了兩千多年了,當考古人員把他挖掘出來的那一刻,他的故事,他的靈魂同樣如他的這把曠世奇劍讓今天的我們驚嘆不已。

  將軍的決擇是對劍最深的理解和摯愛,如果不是一個將生命與劍合而為一的人是作不出如此超凡脫俗,高尚義正的舉動。人因劍而意志頑強,視死如歸,劍因人而出神入化,所向披靡。多少個日日夜夜,將軍配劍遠征,笑傲疆場,劍影閃射的光芒,逼近了無數瘋狂猙獰的生命。光榮與夢想,堅毅與膽怯,都在劍奮力一擊中塵埃落定。一幅狼煙四起,橫屍遍野的景象被定格成死神訕笑的表情。人倒下了,唯有一支憤怒的劍深深插入大地痛苦的呻吟,那不屈的劍魂,成為殘陽最後深情地一瞥。

  二

  故國宮殿浩繁巍峨,紫光祥瑞。荊州是一個王者之都,在縱橫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裡先後有20個楚王,和六個朝代的三十四個帝王在此建都立國。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與劍的鋒刃有關,在劍的舞蹈中,勝者的仰天長笑驚天地,泣鬼神,氣吞山河。在王者的引領下,劍指向哪裡,哪裡就有金戈鐵馬的嘯聲,哪裡就有用血肉築成的銅牆鐵壁。在將士們的眼中,劍好似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子,一道呼之欲出的決戰宣言。

  在荊州這塊兵家必爭,壯懷激烈的土地上遺存着大量的古劍。雨花台山楚墓出土青銅劍172件,在其它264座單墓中,就有89座有劍。劍的存在證明我們城市的悠久與榮耀,一隻劍,一個故事。透過它們,許多被長久隱秘的事物,清晰明確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甚至包括那個年代一個具體生命粗重的呼吸,一場與戰鬥相關的陣陣吶喊,一段淚水漣漣的生死別離都成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脈傳承。每當我們面對這些鋒利如初的古劍的時候,一種神秘的力量瞬間凝聚在我們發達的手背,使我們成為先祖一樣英勇,一樣豪邁,一樣披荊斬棘的戰士。

  我常常在想,在我們這個並不需要劍的時代是什麼力量把這些塵封千年的古劍又一次次帶到我們的眼前,它是否就是我們的先人呈獻給我們的某種箴言?這些箴言又寓意着怎樣深刻豐富的含義?

  面對我們所處的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道德危機的世界,我們越來越感到自己與劍所隱含的思想和精神越來越遠,劍在先輩心裡的那份忠、義、勇消失在我們對金錢,對權力竭盡全能的佔有里,隨着文明的發展,我們突然發現在自己的手中除了擁有物質財富之外我們彷彿什麼都沒有留下,在每天的奔波勞碌中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又將要到何處去?更為可怕的是由於我們的浮躁、我們的迷茫、使我們喪失了庇護心靈幸福的寧靜家園。因此這個時刻,讓我們接受劍,接受先輩給我們的關於劍的箴言,的確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三

  望山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劍,為我們講述一個王者與一把劍的曲折經歷。公元498年,吳越兩國發生了一場大戰,兩年後,越王勾踐求勝心切,不聽大夫范蠡的勸阻執意用兵,結果大敗,五千殘兵圍困會稽山。為了圖謀東山再起,勾踐只得採取卑辭厚禮的策略。當他回到都城,看到的是生靈塗炭,老弱無依的凄涼景象。此刻越王勾踐深陷自責的痛苦中,他跪拜在先祖的牌位前,倚劍長嘯,殺血盟誓。對於一個身處危難之中的王者來說,他手裡的劍是至高無尚的象徵,代表着王者勝天下的決心。有劍在,就有江山在,有劍在,就有意志在。王者眼中的劍,因淬火在家破國亡的烈焰中而更加鋒利。

  為了防止自己因安逸而消磨志氣,越王勾踐特地在坐位上方懸挂了一個苦膽,以便坐卧時都能看到。每逢吃飯,必先嘗苦膽,並問自己:“你忘了兵敗會稽山之恥嗎?”又把睡覺休息地方的席子撤去,代以柴草。與此同時,他還親自參加農耕,救濟貧苦,招攬賢士。這樣,越國漸漸恢復了元氣,最後終於把不可一世的吳國消滅了。越王勾踐的“卧薪嘗膽”使得他手裡的劍在韜光養晦之後重新找回了一個王者真正的威嚴和霸氣,它銳利無比,寒光逼人。

  四

  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有一個人的命運把劍演義得驚心動魄,慘烈悲壯。垓下之圍,是一代梟雄項羽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刻。公元前202年,劉邦聯合韓信、彭越、項布對項羽實行了最後的圍殲。這時項羽只有不到10萬的軍隊,而聯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將項羽重重包圍。

  垓下的夜晚,黑暗籠罩着四周,空氣寒徹而凝滯。篝火旁,熊熊的火焰映紅了將士們疲憊的臉龐,他們每一個人的神情流露出一種臨近死亡的悲戚和無望。聽着遠處傳來聲聲的楚歌,想着故鄉的山山水水,望着身邊的美人虞姬,還有跟隨他馳騁疆場的名馬騅,項羽舉酒吟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生死相隨的虞姬更是悲痛欲絕,面對自己深愛的人身陷如此境地,她唯有用一個女人不棄不舍的忠烈來告慰他。於是虞姬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姬舉劍割喉,氣絕命喪。這時劍的殘酷與美人的凄艷形成了一種情感的巨大落差和失衡,對於一個王者來說,劍的使命理應是保衛和平與安寧,保衛父母和妻兒,但此刻卻被完全顛倒了,劍的黑暗無情地吞噬了一個曠世英雄心中的最愛,讓他生不如死,悲痛欲絕。此情此景,項羽落淚了,將士們也落淚了,這些淚水永無停歇地飄進了歲月深處,並一直延綿到了今天,成為我們心中一個風雨急促的寒冬。

  後來項羽憑着他的頑強,從東城突圍,向東南方向退至長江邊的烏江。在準備渡江的時候,他突然又改變了主意。他對營救他的人說:“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逃命呢。我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參加反秦鬥爭,現在沒有一個人跟我回來,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可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說罷項羽在殺死追兵百人後,拔劍自剄而死。劍成就了項羽的霸業,也完成了他對生命最壯烈的禮讚。

  五

  尚武,是我們祖先勇敢、銳氣、富於戰鬥的性格。在一片荊棘叢生,虎狼橫行的蠻荒之地,在一個開疆拓土,血雨腥風的亂世,劍成為他們捍衛生命與家園的武器。在楚國,上至王者,下至平民百姓,佩劍已是人們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椐史料記載,在楚惠王時期,有一位叫熊宜僚的大力士武藝高強,力大無比,可敵500人。白公倡亂時約他入伙,並許以高官厚祿。熊宜僚不,白公以劍相肋,他亦不為所畏也。這種見利不動,臨死不恐的氣慨表現了楚人尚武的另一種精神。劍並不僅僅代表強權與凌辱,有時一種精神的力量遠比劍更有威懾,更讓人折服。

  在楚國流行一種萬舞,這是一種武舞,參加者數千有餘。伴隨鼓號鳴越,舞場上干戚羽

  旄,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大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氣勢。不過讓我驚嘆的是楚莊王將尚武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極至,這種睿智深邃的“止戈為武”的辨證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在《孫子兵法》里,我們也看到近似的觀點,其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而孟子推崇的“仁者無敵”,都是這一思想的延續。由此我得出,這世界上其實存在着兩種劍,一是物質形態的,二是精神形態的。如若一支劍融匯了一陰一陽,一雌一雄,一柔一剛,那它就會升華成一把神奇無比,君臨天下的王者之劍。

您正在瀏覽: 王者之劍
網友評論
王者之劍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