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征服大山

征服大山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王振武

  山裡人自有山裡人的嗜好。久在祁連山腳下生活慣了的我,正如陶淵明所詠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樣,平生時刻夢想着要尋找一切機會飽覽祖國的壯麗山川。也許是因為自我感覺體格健壯的緣故吧,尤其喜歡徒步登臨,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大山的高度,以期切身體驗艱難攀爬中的酸甜苦辣,並在閑暇時用自己拙劣的語言文字記錄個大概,藉以珍藏記憶,告別遺忘,留待自身無力登山時再慢慢地咀嚼,仔細地回味。

  2007年“五一”放長假,正趕上難得的晴朗天氣。應肅南文友政德兄相約,決定結伴遊覽訪問著名的“七一”冰川,於是就踏上了西去的長途汽車直達西部“鋼城”嘉峪關。政德兄交友廣泛,我們剛下榻賓館便有男女朋友前來接待,首先是陪着我們觀賞了新建不久的公園,然後便是設宴席熱情款待,飯飽之後免不了的是你來我往的觥籌交錯和酒意融融醉眼朦朧頭昏腦脹的難眠之夜。

  翌日凌晨用過簡單的早餐后,便乘坐肅南祁豐區土地管理所的越野車上路進發了。“七一”冰川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鄉祁文村的秋季牧場,距戈壁“鋼城”嘉峪關市不足100公里。汽車出嘉峪關進入直達鏡鐵山礦區的公路,翻越土達坂、吊達坂后,在吊達坂腳下折頭向南行駛,經過便道到達黃毛溝口。然後從海拔4300多米的山腳下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徒步登山,經過約兩個多小時的艱難爬行,即可到達“七一”冰川。

  同行的肅南朋友可以稱得上是免費的導遊,汽車行駛途中,他們的你一言我一語,就將“七一”冰川的概貌大體介紹了個清楚。據他們說,“七一”冰川海拔5040米,冰川總面積3。64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0米,最厚處可達120米,大約發育於前震旦亞代至晚古生代時期。關於“七一”冰川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國際故事。還是在1958年,有一批蘇聯地質考察專家和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的地質學者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對祁連山脈的地形、地質、地貌進行綜合科學考察。當年6月30日,中蘇聯合考察隊在黑達坂一帶工作時,意外發現了大面積的冰川地帶。按照蘇聯專家的習慣和意見,地質勘察的新發現要用蘇聯專家的名字予以冠名。而中國專家則認為,新發現的冰川,是中蘇專家共同發現的,不是某個人單獨發現的,冰川又在中國境內,以蘇聯專家的名字冠名極不合適。但蘇聯專家堅持他們的意見,中國專家不得不提出異議。經雙方協商后,向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作了詳細的彙報,並建議用“七月一日”這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日為冰川命名。他們的建議得到了上級的批准,故將這一美玉般漂亮的冰川命名為“七一”冰川。

  他們還說,關於此處冰川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說。一說是女媧娘娘鍊石補天時,聞聽祁連山上有八寶,便取而采之,但在采揀過程中只採得七彩石,唯獨遺漏了“七一”冰川這塊美玉,才把它留在了祁連山上。另一說是文殊菩薩去西天拜佛路過祁連山時,被山上的壯麗奇景所吸引,便興高采烈地駐足俯身飽覽,不小心將隨身佩戴的晶瑩寶玉遺落山間,寶玉墜地后,便化作一處碩大的冰川,與祁連山相融合,年復一年地消融出奔騰不息的涓涓清流,滋潤着草原和牛羊,庇蔭着山腳下的蒼生百姓。

  傳說雖然美麗感人,但耳聽為虛,還是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實在得多。隨着海拔的漸次高升,加之惱人的酒精作怪,兩個小時的爬行真可謂舉步維艱,心動過速,呼吸困難,爬行一段山路就不得不歇腳喘氣。同行的方會萍女士剛開始徒步登山就出現高山反應,面色醬紫,心跳加快,兩股顫顫,不得不望冰川而興嘆。當你邁着碎步艱難地攀爬上最後一個高台地時,大面積的冰川定會讓你飽覽無餘。從山頂到山谷,滿眼的是冰天雪地,在日光的映照下散射着刺眼的白光,簡直就是巧奪天工的瓊樓玉宇。一座座冰峰縱向排列,此起彼伏,堆銀集玉,恰似九天銀河下凡,大有汪洋恣肆、一瀉千里、銳不可當之勢。當你小心翼翼地邁步徐徐深入到冰川的斷面時,撲入視野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置身於這冰清玉潔的世界,猶如置身於神工鬼斧般精心打造的藝術殿堂。只見冰岩、冰崖拔地而起,盛氣凌人,如刀砍斧劈般陡峭嶙峋。潔白的冰乳順着一束束冰錐淅淅瀝瀝地垂下,猶如串串珍珠鏈條,玲瓏剔透,潔白無暇。無數蜂窩狀的冰洞中,洋溢出涓涓細流,在冰崖下匯成淙淙小溪,時而有形,時而無影,時而有聲,時而無音,神妙莫測。間或有兩三隻蒼鷹翱翔雄視於藍天、白雲和冰峰之間,愈加襯托出了冰川的雄偉壯觀和無極高潔。當用照相機的鏡頭將高而遠的冰峰拉近時,又發現高大的觀測架聳立於藍天雪峰間,另有四位行人在冰峰上躡手躡腳地緩緩移動着腳步。真是“莫道行人早,還有早行人”。我們原本盤算着要繼續向冰川的高深地帶攀爬上去,企圖觀賞一番險遠的奇景,只可惜山間氣候神鬼莫測,陰晴不定,恰似小孩子的臉面,變化多端。明明是麗日晴空,陡然間便冷風颼颼,寒氣逼人。剎那間,山下的茫茫黃沙滾滾襲來,冰川上空立馬就罩上了一頂陰森森、灰濛濛的幔,幾乎成了烏煙和瘴氣的天下。原本潔白無瑕的冰川,驟然間就被糟蹋得灰不溜秋暗淡無光了。

  既然天公不遂人願,我等也就打消了繼續攀爬的念頭,只好晃動着疲憊的身軀一步一回首地沿着來路打道回府。

  2001年8月,我平生第一次相逢了參團赴外學習考察的難得機遇。在蘇、杭、滬一帶的學習考察結束后,本應該是飽覽黃山秀麗美景的好機會,怪就怪帶隊的頭兒毫不顧念夥伴們的想法和願望,經大家提建議極力爭取的結果是,到西安再逗留兩三天,讓大家登一下華山。對於自己說了不算的我們,無緣飽覽黃山秀色而有幸登臨華山一睹奇險也就勉強了卻心愿了。豈不知,到西安遊覽了兵馬俑、華清池、捉蔣亭后,領頭的又派生出了自食其言的決定,說是自由活動一天,想登華山的人自費登山,大伙兒心中雖憤憤不平,但也無可奈何,只好相約了三男兩女五人同行,拖着疲憊的身子黑夜登臨華山,企圖在次日凌晨登上東峰一觀日出壯麗奇景。於是就過早地用過晚餐后乘着公共汽車趕往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排隊購買門票,準備便餐,置辦膠鞋,租藉手電,寄存包裹。等一切準備妥當后,於當夜二十四時與同行者緊跟大隊人馬摩肩接踵前呼後擁說說笑笑地徒步登行。

  大凡有些地理常識的人都清楚,華山東臨潼關,西望長安,南依秦嶺,北靠黃河與渭河,由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組成。華山海拔並不算高,僅僅約2160米,但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奇偉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素有“華山天下險”的說法。正因為它奇險峻峭,才能激發起遊客們不畏艱險勇敢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祖國秀麗山川的壯美。因故,數千年來曾吸引了無數的勇敢探險者選擇有利地形開鑿石級艱辛攀爬。據記載,秦昭王時曾命工匠施鉤搭梯登攀過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一條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着道教的盛行,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奇觀。如今,凡是午夜攀登華山的遊客,都是沿着“華山一條路”拾級攀爬而上。是夜,我們就藉著漫天星斗的弱光,傾聽着山間溪水的一路歡歌,在沒有一絲兒清風的悶熱氣氛中光着膀子汗流浹背地徐徐前行。開始登行,山路坡度較緩,除了悶熱,感覺並不吃緊,遇到歇腳休息處,便在經商老者的招徠聲中順便坐在小凳子上稍微喘口氣,老者的主要目的是推銷自己的飲食品,一瓶礦泉水五元錢,一根黃瓜十元錢,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是城市商店裡的四五倍,不過也無可厚非,因為山高路陡,來之不易呀。老者眼看遊客沒有買貨的意思,便在下一批遊客到來之前吆喝大夥騰板凳上路。就這樣走走歇歇地跟着早行人順利跨越了青柯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陡峭地帶。

  山間的氣候真是變幻莫測,約莫凌晨三點時,瓢潑大雨從天墜落,給悶熱難當的身軀澆了個爽快。過了一大陣,山雨越下越大,只穿短袖短褲的我開始覺得渾身打顫。幸好碰上了賣塑料雨披的,就順勢掏錢要了一個薄塑料雨披套在身上,算是暖和了些許。夜晚冒雨登山,只有奮力艱難爬行的份兒,根本就無暇顧及觀賞佳景飽覽風光了。約莫凌晨四點半鐘,我們一行在饑寒交迫中算是到達北峰峰腰的休息場所,打算找地方避雨歇息。由於需要歇腳的人多,只好花了十元鈔票在房子里買了一屁股大的地盤領了一張報紙襯在地上曲腿而坐,好在背後還有一張床板沿可依靠,才算是勉強能閉目打個盹。就這樣委屈了近兩個小時,窗外的天有了麻麻亮的跡象,一位遊客出門偵探后大呼:“天晴了,雨住了!”大家都在他的驚呼聲中紛紛掙扎着疲憊的身軀湧向門外想看個究竟。在微弱的晨光中,只見四周雲海茫茫煙霧繚繞,山巒起伏,忽明忽暗,五十步之外不辨東西南北。彷彿置身於虛幻縹緲的天上仙境。雨還在零星地淅瀝着,山風倒不小,光腿光膀子的我照樣冷得打顫,只好再套上雨披艱難爬行上山。等到老天大亮的時候,方才登上北峰峰頂。北峰海拔1614米,四面懸崖絕壁,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由幾組巨石渾然拼接而成。只可惜大霧張天,到處雲海茫茫,遊人只能看清登山之路,至於絕壯的風景,只好揮手拜拜了。

  闖過了擦耳崖,攀到了上天梯,只見一條莽莽蒼蒼的長嶺沿着一級級台階蜿蜒盤旋向上延伸,恰似蒼龍一樣匍匐在山脊上,這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蒼龍嶺”吧。蒼龍嶺全長約1500米,開鑿有寬僅一米的200多級石階,而且坡度陡峭,隨處可見“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警示語。幸好兩邊有欄杆鐵鏈可扶持,爬行者大都手持鐵鏈,腳蹬石階,弓着腰向上匍匐攀登。石階兩邊是深不可測的陡削溝壑,膽大者方可自如爬行,膽小者爬到如此險峻的嶺脊上,還真是心驚目眩地不敢俯視。蒼龍嶺的盡頭是“龍口”,上凸下凹,崎嶇狹窄,險象環生,行人通過“龍口”,必須面向懸崖,背貼峭壁,緩慢蹭着行走方能通過。據傳說,唐代的韓愈爬行到這裡時,深感頭暈目眩,四肢乏力不支,實在走不過去了,便趴在山崖上放聲大哭,並草寫了一封遺書投到嶺下以期揀到着捎帶給自己的親朋,於是就留傳下了笑話千古的“韓退之投書處”石刻。對我而言,石級陡峭倒是無所畏懼,只要有石階和鐵鏈,足可以放心大膽地攀爬,但體力漸漸不支兩股戰戰則是深有同感,每上一個石階都要付出艱難的努力。不過我時常認為,登山就意味着探險,探險就必定要透支體力受苦受累。況且,華山的無窮魅力就在於“奇險”二字,而攀登這蒼龍嶺不正是感悟華山奇險的一個最佳過程嗎?儘管一路隨處可見“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警示語,但誰登華山又不打算冒險飽攬華山的奇險雄姿呢?

  越過龍口的頂端,就到了“五雲峰”,地勢算是稍稍平坦了許多。據說這裡風景如畫,松翠花紅,色彩斑斕,每當夕陽西照,峰頂便會顯現出五色雲朵的壯麗奇觀。但我們是在細雨大霧天登山,無論傳說中有多美的風景,也與我們失之交臂,只好仰天而嘆了。

  從五雲峰下沿着石級繼續爬行,就會發現兩邊的鐵鏈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黃銅長柄鎖子。而且越往上攀爬,所掛的銅鎖越是層層疊疊。這麼多的鎖子都是遊客購買紛紛鎖在鐵鏈上的,並命其名為極具傳奇愛情色彩的“連心鎖”或“同心鎖”。如果你仔細端詳,定會在銹跡斑斑的銅鎖上發現雕刻有“情義無價,華山作證”、“夫妻愛情,海誓山盟”、“佳偶天成,同心永結”、“幸福美滿,富貴平安”等等的定親祝福語來。僅從這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們全是美滿夫妻或有情戀人將見證愛情忠貞不二的“同心鎖”鎖在上面的。據說她們鎖上“同心鎖”后還要把鑰匙仍到懸崖下,昭示着恩愛夫妻永不反悔的寓意。當同心鎖越來越多、越來越密時,也就距金鎖關不遠了。過了“單人橋”就到了號稱“天下第一鎖”的“金鎖關”,只見關口旁安置有純銅鑄造高有一米長約二至三米的一把金鎖。由於是大霧天,金鎖雖不是金光燦爛,但也特別引人注目。關於夫妻在華山上共系同心鎖,在民間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相傳,三聖母與應試舉人劉璽相愛私定終生后,惹惱了惡神哥哥二郎楊戩,楊戩將其壓在西峰巨石下,而三聖母恰好佩戴有玉皇大帝所賜的護身金鎖才幸免於難。劉璽金榜題名後來到華山尋找聖母。在山神、地仙的幫助下,聖母二人逃至三峰口,正碰上巡山歸來的惡神楊戩。情急之下,聖母便用護身金鎖把自己和劉璽的腰帶同鎖於路旁的鐵索上,並將鑰匙拋於懸崖之下,表示至死不分離的決心。因着這險峻異常的地勢,凄美動人的傳說,忠貞不二的愛情,後人便在這裡建造關隘,因此得名。“金鎖關”也就是“通天門”,是建在華山峰口的一座城樓型的石拱門,堪稱是登臨華山頂峰的咽喉。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只有穿過了金鎖關,才能通往東、南、西、中諸峰。真的是“過了金鎖關,又是一重天”,地勢變得極為開闊,參天古木鬱鬱蔥蔥。站在關前回首北望,只見蒼龍嶺愈加奇險,而關內關外兩旁的鐵鏈上各式各樣的情侶鎖、平安鎖懸挂得滿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顯得甚為壯觀。而且絲絲縷縷的紅繩綵線迎風搖曳,婉若游龍,不啻是關前的一道美麗風景。也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美好的理想和願望,才感覺到自己沒有枉活一世。也只有擁有了美好的理想期盼,人生才覺得如此美好幸福和燦爛輝煌!

  穿過了金鎖關,繼續爬行約莫380多米,即可到達中峰。中峰位居東、西、南三峰中央,海拔2037米,是依附在東峰西側的一座小峰。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兒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又被稱為玉女峰。據史書記述,秦穆公愛女弄玉是絕世佳麗,通曉音律。偶然的一夜在夢中與華山隱士蕭史笙簫和鳴,互為知音,后結為夫妻。由於她們早就厭倦了華貴而糜爛的宮廷生活,雙方便乘龍跨鳳來到華山之上安家落戶。秦穆公一路追尋女兒,來到華山卻一無所獲,甚為絕望,只好在峰頭建造了道舍玉女祠來紀念愛女。如今祠內供有玉女塑像一尊,其容姿端莊清麗,窈窕靜姝,古樸嚴謹。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凄美而感天動地的故事,中峰上的多數景觀當然也就與蕭史弄玉的傳說大有牽連了,因此也就有了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盤等等離奇古怪的景觀。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為美麗的中峰平添了神奇瑰麗的神話色彩。

  走馬觀花地領略了神奇瑰麗的中峰,便在路標指示牌的引導下,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邁着重如灌了鉛的雙腳,艱難地向東峰移動。東峰海拔2090米,峰頂有一平台,登臨而上,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凌晨觀日出的最佳位置,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據說,每當晴天破曉之際,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面上閃爍着萬道霞光,煞是燦爛輝煌。但大為遺憾的是,連天的細雨和大霧一路伴我而行,周身環繞的除了縹緲不定的雲霧,就是一級高過一級的石階,至於千載難逢的傳說中出現的奇幻而瑰麗的日出美景,更是可想而不可求的了!而在煙霧縹緲中靜止挺立的楊公塔,卻着實讓我觀了個仔細。塔身四面均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書寫的四顆大字,東面曰“拓跡巍峨”,南面曰“高掌遠跟”,北面曰“萬象森羅”,西面曰“眾山之長”。有史書記載,1931年春,在陝西主政的楊虎城遊覽華山,下山後對游華山的壯麗奇景讚不絕口,老母親聽后對游華山也流露出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楊虎城便開始着手整修山路,在險峻處皆增加了鐵索添置了護欄,秋後便陪同母親登臨華山飽覽勝景。為了紀念此行,楊命令士兵在落雁峰上修建一亭,人稱楊公亭,並在東峰、西峰各建一塔,人稱楊公塔。撇開楊虎城建亭造塔為華山增添人文景觀的壯舉不提,單就他在山道險要處增加鐵索添置護欄造福後人的義舉,也足以令世人傾心仰慕。聽人介紹,東峰上有壯麗景觀數十處,諸如巨靈神掌、鷂子翻身、青龍潭、甘露池、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但由於時間的限制、體力的不支和天氣的糟糕,只好等待來日再找機會飽覽吧。至於西、南二峰的勝景,唯有望峰興嘆了。

  就這樣滿懷着數不清的遺憾開始準備下山了,但由於精神上的松馳,兩腳好象釘在地上似的,每下一個石階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迫於天色漸晚,不得不強打精神挪動沉重的軀體向山下行進。好在自己沒有恐高反應,只要手抓鐵鏈足踏石階,下山總是比上山省力的多。對於那些有恐高症的行者而言,還真應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俗語,由於石階陡峭,加之心理上的恐懼,其下山的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剛返回到北峰時,來時的同夥已走散,五人中只有三人在一起,而時間和精力也不允許招呼等待,只好顧此失彼了。不巧的是,從北峰下山時,又錯走了另一條山路,而且是一條比上來的山路還要險峻陡峭的山路,沿路無窮無盡的石階幾乎是直立的,無論上山還是下山都感到很累。明知走錯了,還要硬着頭皮碰勇氣,經過打聽,從此道上山的遊客說可以到達山腳下,於是只有強打精神快速下行。眼看山路越來越陡峭了,就在腦海中思索着這是不是《智取華山》電影中所說的那條險道。越走越陡峭的山路,進一步證明了自己判斷的準確性。回想歷史,早在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兼陝西保安第六旅旅長韓子佩率殘部百餘人逃上華山,妄圖憑藉華山天險負隅頑抗作最後的掙扎。人民解放軍在華陰群眾的幫助下,打破“華山自古一條路”的傳說,從黃甫峪攀上北峰,奇襲殘匪,創造了神兵飛躍天塹、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迹。沿此道下山,又是別有一番好景緻。山路陡峭不說,運人的索道在半山腰頻繁上下往來,一道窄長的瀑布從峰頂飛瀉而下,飛珠濺玉般壯觀。隆隆的松濤聲和着嘩嘩的飛瀑聲,在山谷間迴腸盪氣地咆哮着。偶爾還碰到野兔之類的小動物們在山路兩旁起伏跳躍着,也能為過往的遊客醒目提神。由於下山急切,根本就無暇仔細觀賞一路的壯麗美景。等到下行到山腳下,兩腿已是不聽使喚地打顫癱軟,腹中早就是飢腸轆轆而且唇焦口燥的了。只好在食品攤上買了個熱玉米棒子大嚼大咽地勉強充饑了事。等到上車后,只好半睡半醒地打道回府。

  夜晚下榻賓館翻閱資料,才明白我們上山爬得是“華山一條道”,而下山行得正是“智取華山道”,一夜一天在煙雨蒙蒙中攀登華山,雖然吃了一生中沒有吃過的苦,經歷了一生中沒有經歷過的艱險,但自我感覺不虛此行,收穫頗豐。因為我徒步登上了華山,平生征服了華山,而且一路上領略了兩條險道上別樣的風景。儘管沒有攀登到西、南二峰,更沒有觀賞到難得的日出奇景,但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尚有半稱心就心滿願足了。

  作者:王振武,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協會員,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

  地址:民樂縣文聯

  郵編:734500

  電話:0936--22907

您正在瀏覽: 征服大山
網友評論
征服大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