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生活的本質

生活的本質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生活的本質 標籤:教人幸福地生活

  活着。這是最接近生活本原的兩個字,是不夾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對生活最平淡的精準敘述。活着,簡潔的生存表述;

  享受。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拋開是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享受生活這個值得商榷的話題。僅就理論意義上的享受生活,起碼應該做到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自身得有超凡的修養、卓越的見識與資深的學識;而物質方面的享受,應該具備或持有超量資本儲備或獲取並運用權力的本事或駕馭事物進程的本領。在精神與物質上兩者兼顧的人本來就很少,而其中能心境淡定地一分一厘、一花一草、一春一秋、一得一失之間睿智並緩慢地掰開來揉碎去,把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粗俗的精細的、高端的低檔的、好的壞的、獲得的放棄的、啟用的淘汰的、喜歡的厭惡的、親近的疏遠的、長期的短暫的等等極端狀態混沌而為一,不喜不悲、不惱不怒統統接納、梳理而成享樂的一部分,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意中都懷疑其存在的真實性。恰如曾國藩《冰鑒》一書所述人才之神俊、精睿、筋勁、骨植、聲清、色澤、儀正、容直、言平等“九證”,並定性兼德之人為:“德性純粹,器識宏深,是德才兼備的完人,集中了‘九證’的全部優點,具備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更多意義是為評判各等人而定的高高在上的標準”一樣,應當把享受生活做為一個標準,去界定幸福生活指數;

  品味。能夠用心去品味生活,是高層次的生活態度。這樣的人生姿態,要求人們要有一顆淡定的心,不為生活的瑣屑事務而羈絆、不為煩惱而焦躁、不為突然降臨的意外而擾亂、不為窘境所迫、不為金錢所誘惑,宛如老增入定,擯棄一切干擾,安心於自然而然;

  追求。有所追求,是人們提倡的積極的生活態度。但不要忘記了一句古話:‘有所圖謀,必有所煩惱;有所貪慾,必有所懲戒;有所得,必有所失。’有了追求,自然就有了希冀;有了希冀,就平添了些許煩惱;

  解讀。充滿智慧的人生,是有見識、有學識的有志之士所首選的生活方式。這類人群在經歷生活的過程中,善於思考、分析、總結,用知識、智慧去尋找生命的真諦并力圖解析之,從而賦予生活本身更多的內涵,使其變得更絢麗多姿起來;

  拼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們,自信心極強,富有挑戰精神。對一切事物既懷疑又排斥,只想通過自身的檢驗來認證生命、生活的真實含義,從而實現自身的升華;

  學習。一生都在不停地探索、吸納新鮮事物,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人生;

  苦澀。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品嘗的都是生活的苦澀。這是常說的灰暗、消極的人生,是我們不樂意、不希望看到的。但現實社會中不乏持此態度而生活的人群。或因意外打擊或因貧窮或因不如意等原因,致使一些人採取了放棄的態度,被動地活着;

  艱難。心理晦暗,陰影重重,像個苦行憎,不希望被陽光照射,與煦煦背道而馳,生命里沒有陽光、沒有朝氣,死水一灘。

  意中以為,生活的本質粗略地可以劃分為積極、消極、平淡三個形態,恰似映射釋道儒三家學說。佛教主張來世,本着今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人生必須經受磨難的思想而面對生命的,屬於消極的人生態度;道家主張遁世,遠離世俗,從容淡定,平淡地對待人世間的一切;而儒家持積極的入世生活態度,以天下之任為己任,濟世為民,忠君報國。這種釋道儒學說與積極、消極、平淡三種生活態度的對比、分析,其本身就讓人很難把握,更不用說取捨了。惟因信念不同,所希冀不同而選擇不同罷了。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生活,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因每個人對幸福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所以幸福生活的含義也會隨着生活的漸進而悄然發生着變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第一次具有10元人民幣的支配權,當你用它給自己買了一塊巧克力或者一個麵包時,你肯定會有幸福生活的感覺;第二天你仍然擁有這個支配權,你又買了巧克力和麵包,你仍然有幸福感,但已經沒有第一次來得那麼強烈了;如果從此以後你始終掌握10元的支配權,隨着時間的推移,你不僅不再有幸福感,而且你會感到不滿足。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指責,也不值得指責,這都是追求生活變化的動力。

  幸福、生活、本質,因人而異、因事而不同、因結果而改變。我們不能苛求一致,只希望你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時刻體會被幸福包裹着,被所愛的人愛着,被社會包容着,被溫暖環繞着,似此還要什麼?(2013年9月3日發表在紅袖添香網,獲A級,編者按:文章對於生活的本質作了比較全面而且富有個性的闡述與剖析,客觀、直接、通俗、理性,人們在不同的階段,對於生活的追求或許有所不同,正如文章結尾所言:幸福、生活、本質,因人而異,因事而不同、因結果而改變。但是,對於生活的希望,卻始終應是美好的,積極的,陽光的!)

  二零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您正在瀏覽: 生活的本質
網友評論
生活的本質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