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佛、道、山水

佛、道、山水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得得9

  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人們面前,那就是“天下名山僧佔多”。但凡山清水秀的地方,綠樹紅牆,梵音縹緲,不時會納入眼帘傳入耳鼓,這些大隱於市小隱歸山的佛堂,道觀,與青山相伴,與綠水並存,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給遊歷山水的人們,給名山秀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沒有探討過廟宇道觀隱在深山的原因,就覺得它肅穆莊嚴,就覺得它脫俗清逸,假如您行在山水間,眼中充滿了單一綠色,正覺得乏目時,忽然出現了綠樹掩映的紅牆,還有那高聳入雲的塔尖,那是什麼感受,疲憊的眼睛豁然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再遊走起來定是另番感受。

  西遊記家喻戶曉,鑒真東渡歷盡風浪,唐三藏,鑒真,這些歷史上確實有名的大德高僧,把中華的歷史打上了中外交流的印記。老子的紫氣東來青牛出關為道家仙蹤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四大佛教名山是他們各自的道場,這些去處,無疑都是山水的精華所在。

  洛陽白馬寺戴着中華第一寺的桂冠,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以其久遠的歷史昭示着釋迦佛祖的落戶遠征,更有那說不清的玉皇大帝各路道教神仙,在五嶽之巔俯視莽莽群山。在海之南,南山寺面對大海的波濤,一百零八米高的觀音法像遙看南海,他們在清幽的大山裡,在大漠的深處,在黃河岸邊,在大海潮湧的沙灘,在九州知名的山水間,接受世人的敬仰與香火。

  追尋歷史,華夏五千年造就着自己的神仙,供奉着自己的祖先,更有那好學的先皇請來了佛祖釋迦牟尼,光大着真善美,與中華的儒教、道教結合起來,為自己的王朝統治堆砌着理論基礎,漸漸的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三教共存的局面。

  山水清幽適於供奉,山水發於自然更適合高賢居住,山水神秘更適於大德享用。在悠悠歷史中,佛、道、儒已經融入了華夏文化,以形成了歷史的標識,嫉惡如仇,懲惡揚善,道德真經,扶危救困深得百姓稱道,於是,一個有着深遠淵源的宗教,與華夏道德信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人們把他們高高在上的供奉着,與自己的信仰互為補充的完善着,以自己的虔誠希望得到護佑,在膜拜先哲的同時祝福着自己。

  在渾厚的大山裡,在白雲飛度的山之巔,伸出了飛檐的一角兒,寺廟是那麼自然的與大山融為一體,在懸崖絕壁上,在大山的深坳里古剎是那麼神秘的被人們接受,在深邃的山洞裡,在幽靜的溪水旁,本土道觀是那麼虛無縹緲的洞察着人世間。

  行走山水間,不時會有鑲嵌在大山陡峭之處的石階,不時會有鋪墁在清溪水邊的小徑,把你引向環境清幽的廟宇道觀,你可以得到片刻的身心休息,撫慰你煩躁的心情。看着威嚴的法像,聽着晨鐘暮鼓,跟隨布納青衣的和尚尼姑出沒於廟宇迴廊,裊裊梵音,寥寥青煙,凡夫俗子是否也體會到天上人間的味道。你再品一品佛家道長的齋飯,就着那山水間的天籟之音,一襲脫俗之感悠然而來。

  山水廟宇結合的這樣的天衣無縫,似乎少了誰都不是完美的。自然與人文點綴着山水,心情在這裡得到安慰,這不正是我們旅途追求的安逸嗎,山水廟宇不都是不可缺憾的風景嗎,人們都是嚮往山水的,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盡人流湧向山水之間,人們吸納山水沁出的靈氣,享用山水帶來的天功造物,欣賞山水現出的千變萬化,拜會山水雕鑿的鬼斧神工。這真是:佛家參禪需靜心,道家得道求安逸,山水天生好去處,一柱清香緣分聚。

您正在瀏覽: 佛、道、山水
網友評論
佛、道、山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