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想三則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生活隨想三則 標籤:教人幸福地生活
生活隨想三則
靜水流深
(一)溝通與情感
曾經,我很相信溝通的力量,我用溝通消除與朋友間的誤會與隔閡,我把溝通的理念傳達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我會在感動的瞬間把表達感情的短信發出去,我也會在難過的時候痛快地在好友面前哭泣。我很慶幸,我感染了我身邊的人,她們對我很真誠,很坦誠。
承認溝通,是因為我也有過壓抑與掩飾,也有過不能表達和不敢表達時的無奈挫敗委屈與無力。我們身處的文化環境並不鼓勵溝通,而提倡內斂,這是違背人性的根本的,人都是社會性的,無論出於情感還是現實,我們都需要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溝通必不可少。於是,我決定改變。
我開始尊重自己內心的需求,我開始重建與人交往的方式。我會坦誠地告訴我欣賞的人我希望與她成為朋友;我會在猜疑和不確定的時候找到對方,暢談心中所想,讓她消除我的多慮;我會在快樂的時候肆無忌憚地笑,在難過的時候不加掩飾地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語言的自如表達,是我的驕傲。
然而很多時候,話語會向我展示它的無力,我會意識到我的想法、我的思考並未被對方領會,或者說永遠都無法完全領會,那時內心會升騰起一種強烈的孤獨,感受到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然後回過頭,選擇自己理解自己。
曾經我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兩個人面對着面,我們每個人的手裡都拿着獨一無二的密碼本,我們把自己的想法用這個密碼本翻譯出來,通過語言傳遞給對方,對方又按照他的密碼本譯出來,作為他的理解。如此,不可避免地,溝通永遠存在局限,存在誤會,存在誤差。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分成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比較淺,兩個人在一起聊天氣,聊家常,聊生活瑣事,聊時事新聞,這個層面的交流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卻佔據了人們交流的絕大多數。第二個層面則是真正觸及情感,觸及心靈,涉及對自我、生活與人生的所思所想的深層交流,這種談話不宜太多,太多顯得艱深晦澀,使人覺得無趣,又不宜太少,太少顯得話語空洞,缺少實質內容,然而,當下的人們生活節奏飛快,每天活得那麼匆忙,閉塞,又缺乏安全感,又有幾個人做過或願意做這種深層的交流呢?
我是對人與人的溝通突然產生了懷疑,才決定寫這篇文字的。
如今,我已經不知道我所堅持與倡導的溝通,還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隔閡、懷疑、不解與不確定。
我只知道,開放包容一定比封閉猜疑強百倍。
(二)孤獨與熱鬧
有時自我觀照,會覺得人性很有趣。
有時害怕一個人,有時又在極度的熱鬧喧囂中渴望一個人。
人性本身都有孤獨和脆弱的一面,這並不難堪。
因為孤獨,所以依賴。
可依賴太深,失去了重心,總有一天,撤掉拐杖,你會倒下。
人與人相處,太執著,容易受傷,永遠是執著到最後,被逼着,自己學會超脫,學會放下。
總標榜着自己懂得愛,重感情,太在乎別人,總自虐地說自己受了傷害,其實不是在意別人,是在意自己。
先學會自愛,再去愛別人。
有時候好友的陪伴,會化解我的寂寞,想當然地以為兩個人的快樂是加倍的快樂,兩個人的痛苦是減半的痛苦,後來發現,一個人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快樂的能力,而痛苦,從來不是分擔得了的,別人永遠消除不了你的痛苦,充其量只能分散你對痛苦的注意力,到頭來還是要自己學會吞咽消化承受與遺忘。
有時候身邊的人,會加重你的孤獨,你說得越多,越深切地感受到你們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於是,選擇沉默。
無法消除的孤獨使我們向外尋求力量,卻發現力量來自自己的內心深處。
選擇孤獨,與選擇陪伴,結果是一樣的。
人性深處的孤獨,無法消解,不如面對。
獨處,也是一種洒脫,一種享受。
學會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三)價值觀
蔣勛老師在《生活十講》里說,他希望教育可以培養出這樣一位哲學家,或是思想家,敢於倡導一種核心的價值觀,即人性中真正美好和寶貴的追求,並為之堅守一生,他不需要太多語言,卻很有說服力。
他的追求也是我的追求。
以前不懂什麼價值觀,上大學之前我們唯一的能力,就是像一台機器一樣學習,記憶,考試,然後看着一堆毫無質感的數字,心情隨之起起落落。上了大學,喜歡上了看書。這幾年,我一直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就像雕塑家創作自己心愛的作品,發現不好的地方,打破,重塑,再打破,再重塑。
我不敢說自己的價值觀已經很完整,探索自我所追求的價值是畢生的事業,就像周國平說的,我將永遠困惑,也將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氣。
我的價值觀是以人文關懷和善良為核心的,始終關注人,關注人性,以善意的心態體察與理解別人,以善良的方式與人相處,我始終堅守的是我的相信:相信樸素的愛,相信真摯的情感,相信在現實的假惡丑背後,真誠善良和美好永不泯滅
我所追求的,就是父母親人朋友,以及更多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活得好。
願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新青年,能擁有自己的信仰,擁有自己為之奮鬥和堅守一生的積極的價值觀。
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