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品讀《在山的那邊》

品讀《在山的那邊》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曾發表於1981年第5期的《長江文藝》,編入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對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就知道這首詩的寫作源於作者的童年經驗,又以日漸深沉的人生感悟加以觀照,從而超越了兒時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的具體生活經歷,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人生歷程的象徵。

  是啊,誰都有理想,對未來、對未知的世界都滿懷憧憬,這是促使我們茁壯成長的內在動力。但我們往往單純幼稚,以為爬上一座山頂,就能看見那蔚藍的、開闊的、自由的大海。而現實常常是“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 鐵青着臉”,於是我們會失望沮喪,內心深受刺疼,認識的膚淺讓自己大失所望。

  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最容易受到挫折,正如詩中所說“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是的 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也許理想就是一個誘惑的圈套,像地平線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如另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海是有的 但十分遙遠 所以沒等他走到那裡 就會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可是詩中的“我”沒有把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因在現實環境中受挫變得更為內在,也更為倔強了,理想主義深深紮根於心靈沃土。“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 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我枯乾的心靈……”理想總是滋潤着心靈,使之堅實富有活力。“我”不停的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這個在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已成為不屈信念的化身。

  相信奇迹的人,最終總能創造奇迹。於是“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 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理想的世界是多麼光輝燦爛,理想的實現多麼使人興奮、驚喜。

  但我要說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我們要清醒認識到見到“海”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要企望一蹴而就。我們只要堅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在這翻越無數座山的過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

  我還要動情的朗誦一遍《在山的那邊》,讓“那雪白的海潮”再次“漫濕我枯乾的心靈……”

您正在瀏覽: 品讀《在山的那邊》
網友評論
品讀《在山的那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