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人生勵志 > 掘金者:新中國第一個富翁

掘金者:新中國第一個富翁

手機:M版  分類:人生勵志  編輯:得得9

  1952年,張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縣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余江縣在中國曾經很出名,因為毛澤東主席專門寫過兩首詩,讚揚余江縣人民消滅了為害數百年的血吸蟲。可是,只用幾年時間就送走了血吸蟲這個"瘟神"的余江人,花了多出幾倍的時間,也沒能送走"窮神"。

  張果喜在貧困中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讀完了小學,剛剛升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捲了余江縣,學校里已經無書可讀。15歲的張果喜只好到余江縣鄧家埠農具修造社木工車間去當學徒。

  五年以後,張果喜成了一個好木工,並且擔任了木工車間主任。可是,他所在的廠,卻因為經營管理不善,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到1972年,已瀕臨倒閉散夥的局面。結果,無法自負盈虧的木工車間被從廠里割離出來,單獨成為木器廠。年輕的張果喜被任命為廠長。

  名為廠長,可是他從農具社得到的,除了3平板車木頭和幾間破工棚,就只有21名職工和他們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飯難題,以及"分"到他們頭上的2.4萬元的沉重債務!

  第一次發工資的日子,廠里卻連一分錢也沒有!血氣方剛的張果喜找到父親,要把家裡的房子賣了。那房子還是土地改革時分給他們家的,已經住過張家祖孫三代人。人家當了廠長,忙着給自家蓋房子,張果喜這個廠長卻急着賣自家的房子!然而,通情達理的父親,知道兒子的難處,還是同意了。房子賣了1400元,張果喜全部拿到了廠里,這成了他們最初的本錢。

  單靠這點錢,發工資也發不了幾回。木器廠必須找到能掙錢的活干。可附近農村裡,就是有點活計,又能做出多少錢?張果喜必須另找出路。

  他想到了上海。那個大世界中,或者能找到他們做的活呢!張果喜和他的夥伴,4個人帶了200元錢,闖進了大上海。因為怕被扒手扒去這筆"巨款",他們躲進廁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貼身口袋裡。晚上捨不得住旅館,就蜷縮在第一百貨公司的屋檐下打盹。他們打聽到,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大廈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江西的地名呀!他們感到了幾分親切,也更增加了幾分希望。

  九江路沒有辜負他們。在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陳列樣品的大廳里,張果喜看上了一種樟木雕花套箱。套箱是由兩個或三個大小不一的箱子組合而成的,每個箱子都是單獨的工藝品,套在一起又天衣無縫;箱子的四沿堆花疊朵,外壁層層相映着龍鳳梅竹,十分精美。當他聽說每件套箱的收購價是300元時,簡直覺得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300元啊,他們四個人千里迢迢來闖上海,全部盤纏也才不過200元呀!他決定接下這批活。

  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接待員,聽說他們是余江縣來的,是"毛主席表揚過的地方",顯得特別熱情,信任地答應了張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請求,併當場簽訂了合同。張果喜歪歪扭扭的名字,第一次與1.5萬元巨款連在了一起!

  張果喜是個有心人,他對夥伴們的木工技藝心中有數,知道要做這樣精細的活計還有難度,所以先在上海藝術雕刻廠學了一個星期的木雕技術,把看到的一切都牢牢地記在了心裡。臨走時,他從上海藝術雕刻廠的廢紙堆里,揀回了幾張雕花圖樣,又順手牽羊地帶走了一隻報廢的"老虎腳"。回到余江的當天夜裡,他就召開全廠職工大會。

  干,是一定要乾的。但怎樣才能幹好呢?張果喜把全廠的碎木料全部清理出來,分成三十幾堆,全廠職工每人一堆,讓大家照着樣品上的花鳥去練雕刻。接着,他把工人帶到有"木雕之鄉"美稱的浙汀省東陽縣,向東陽縣的老師傅學習;又把東陽的老師傅請到余江來教……就這樣,張果喜和他的夥伴們如期交出了高質量的樟木雕花套箱。他們獨具一格的"雲龍套箱",轟動了1974年廣交會。

  張果喜決心要吃工藝雕刻這碗飯了。他給每一位雕刻工發了畫筆、畫板,要求每人每天一張素描,由他過目,評分。他擠出經費,讓雕刻工外出"遊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於是,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雕刻藝術,都匯聚到這個小廠里,爭奇鬥妍。廠里的產品也更加五彩繽紛。

  1979年秋天,張果喜第二次闖進大上海。同樣在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樣品陳列廳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錢得多的佛龕。

  這是專門出口日本的高檔工藝品。日本國民家家必備的"三大件",就是轎車、別墅、佛龕。佛龕用來供奉釋迦牟尼,雖然大小隻有幾尺見方,結構卻像一座袖珍宮殿樣複雜。成百上千造型各異的部件,只要有一塊不合規格或稍有變形,到最後就組裝不起來。因為工藝要求太高,許多廠家都不敢問津,但張果喜卻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價格昂貴,差不多是木頭變黃金的生意!

    張果喜簽了合同,帶着樣品回到廠里,一連20天泡在車間里,和工人們一起揣摩、仿製,終於取得了成功。張果喜抱住住了一棵"搖錢樹",第二年,他的企業創外匯100萬日元,其中65萬日元是佛龕收入;1981年,他們創外匯156萬日元,佛龕收入超過100萬日元!

  為了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張果喜對於產品的質量有着極其嚴格的要求。有一次,一個工人在雕刻佛龕橫樑上一左一右兩條龍時,左邊的龍鬚比右邊的龍鬚短了兩厘米,張果喜竟生氣地摔斷了那根價值幾百元的橫樑。他說:"寧可自己受損失,也不能砸了廠里的招牌!"

  有一次,一個日本客商來到廠里,對張果喜說,他們的產品運到日本后散了架,斷了梁;並且提出索賠的要求。張果喜不動聲色,把日本客商帶到包裝車間,看佛龕的裝箱過程,然後再帶到倉庫,讓他任意挑出一箱進行測試。

  工人將客商挑出包裝好的木箱高舉到離地兩米,砰地一聲摔到水泥地上,接着又再摔了一次,然後打開木箱,請客商檢查箱內的佛龕。日本客商看到,儘管包裝箱已被震裂,箱內的佛龕一絲一毫都沒損壞!他不禁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事隔不久,在東京的一次酒會上,張果喜遇見了這位商人。他故意走過去說:"這次我來日本,打算去貴公司複查損壞的佛龕,以便賠償!"

  那日本商人連忙賠笑說:"張先生太認真了!損壞的佛龕,不是貴廠的產品,是其它國家的產品。"

  祝酒時,日本商人問:"張先生,請問你是在哪個學府深造的?"

  張果喜開玩笑說:"我的博士的幹活!"

  日本商人感慨地說:"你這麼年輕就成為博士,真不簡單!"

  張果喜告訴他:"在我的家鄉,是把木匠師傅稱作”博士”的,我初中沒畢業就去當木匠,19歲滿師,人家叫我博士已經十幾年了!"

  就是憑着過硬的質量,余江縣工藝雕刻廠的產品,戰勝了資歷深、技藝高的韓國和台港對手,幾乎壟斷了日本的佛龕市場!

  張果喜充分地利用着天時地利。由於訂貨量的逐年增加,他果斷地在同業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聯合,先後在浙江、江西、上海、江蘇建立起32個分廠,生產人數達到4000多人。1988年,當海南省剛剛被確立為經濟大特區時,張果喜當即帶領人馬赴三亞考察,投資1500萬元,組建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接着又在深圳組建了宏達工藝有限公司,成為他們進行國際貿易的紐帶和窗口。外國報紙把他的企業稱作"建在稻田上的帝國",說他"如今已是經營傢具、房地產和股票的國際公司的大老闆,他的10層公司總部就矗立在稻田裡,他在這個偏僻的小縣城發了家,成為已擁有數千萬美元資產的企業家……除在中國3個城市開設辦事處外,還在日本、加拿大和德國建立了辦事處,果喜集團已成為國際貿易總公司!"

  多年以來,張果喜獲得了許多榮譽:全國優秀企業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中國管理科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董事會推選他為副董事長。他還連續當選為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2年12月6日,剛進入不惑之年的張果喜,又得到了一項特殊的榮譽;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他們發現的302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果喜星"!

  

您正在瀏覽: 掘金者:新中國第一個富翁
網友評論
掘金者:新中國第一個富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