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悠悠然然游鎮遠(有感)

悠悠然然游鎮遠(有感)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透過鎮遠2000多年沉澱的歷史,透過中河山上青龍洞的宮、院、殿、閣、樓、亭,透過12座古碼頭及其連接的古巷道,透過儒、道、釋三教合一,透過八大會館、十二座戲樓,我們不難發現鎮遠這個偏居一隅的邊城,蘊涵著巨大的包容力。她成為一個“卧佛醉仙”之地,一個中國地域文化的博覽會,出世與入世、世俗與脫俗、商賈與宗教、軍事與商業、多元宗教、多地域文化、多民族之間,似乎在鎮遠古城找到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和諧。

  ??通過青龍洞古建築群,看到的是中原文化、邊疆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匯。在其宗教式的園林建築群中,有北國皇家宮殿的宏制大氣,有江南園林的秀美玲瓏,有苗、侗各民族的自然古樸,處處可見吊腳樓與寺廟的完美融合。

  ??八大會館之江西會館(萬壽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兩湖會館、兩廣會館、四川會館、秦晉會館、江南會館、冀魯豫會館,既是鎮遠商業繁榮的重要標誌,也是一種商業文化、移民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區區3平方公里的小城鎮里,居住着如此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市民,他們把家鄉的鄉土文化帶了進來,將各民族多元文化移入鎮遠,並在傳承中沉澱為異彩紛呈的鎮遠文化,使之成為中國地域文化的集錦。

  ??舞陽河從甕安、黃平、施秉滾滾而來,奔騰於崇山峻岭之間,接納眾多的支流而成大河,過了諸葛洞便進入鎮遠。從鎮遠蜿蜒東北而下沅江,放舟直下洞庭、長江,出東海,正所謂“南箕北斗五溪煙水洞庭波”。舞陽河穿行於武陵山區,中下遊河谷深切,兩岸盡皆懸崖峭壁,翠峰插天,“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山環水繞,氣勢逼人,雄奇險峻。深知兵法的林則徐至此,心靈為之震動。他寫道:“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走進山中,但覺“山前突兀復有山”;抬起頭來,頓覺“昂頭但見山插天”;登上山頂,又有“不敢俯睨千丈淵”之感。一個“惡”字好生了得,道出了“此身未墜膽已落”的心境,使他“驚起群山向天叫”。

  ??湖南有個民俗學家林河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考證,認為繼北方絲綢之路之後,還有一條南方水陸絲綢之路,鎮遠就是這條路上的中心驛站。為了印證這個觀點能否成立,首先還是從鎮遠的“祝聖橋”說起。鎮遠府城之東,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大石橋,原稱舞溪橋,后更名“祝聖橋”。清光緒四年(1878),一位湖南寧鄉籍的知府江炳敖又在橋正中倡建了一座三重檐八角攢尖頂的樓閣,命名“魁星閣”,寓貴州將出狀元之意。誰知後來果然應驗,當地民眾便將其稱為“狀元樓”。狀元樓的規模、體量並不很大,卻與昆明大觀樓、貴陽甲秀樓以及成都望江樓等不相伯仲。而祝聖橋之所以名聲顯赫,也不僅僅只是因它橫跨於西南咽喉要道,主要是與其狀元樓上那幾副名聯有不可割捨的關係:

  ??其一:掃凈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站,緬人騎象過橋來。

  ??它記載了兩件史實:一是“漢使”從這裡乘搓出“天河”;二是緬甸商賈、政要騎象過橋入湘進京,是南方水陸絲綢之路的明證。

  ??其二:把笛作龍吟,東去洞庭秋水滿;傳書隨鳳使,西來滇海慶雲多。

  ??東連洞庭,西接滇海。這是對南方絲綢之路的又一佐證。

  ??據考證,南方絲綢之路的大體走向是:從長江入洞庭湖溯沅江入貴州,在鎮遠舍舟登岸,再西出貴州,穿雲南進入東南亞、南亞、西亞以至歐、非各國。後來,這條古驛道發展成一條重要的國際商貿、旅遊線和軍事交通幹線。它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在二戰中抗擊日本法西斯等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一代愛國名將林則徐在所著《滇軺紀程》中寫道:

  ??(六月)十六日,丙午。晴。子刻行,丑刻過陬市。……辰刻至桃源縣。因緬甸貢象入境,邑令恐前途驛舍不敷,勸余並兩程行。

  ??(六月)十九日,己酉。晴。寅刻行。平明過馬鞍塘,遇緬甸貢象過此。共2頁,當前第1頁1(作者:曉客)

  ??(七月)初二日,壬戍。晴。寅初刻行。五十里至蕉溪,過河,飯。又四十里宿鎮遠縣。是日路甚險惡,上接千仞,下臨重淵。……府城有中河山,兩水夾流,山居其中。……府治依山為城,山隙處補以睥睨,望之若無城。然府前大石橋臨鎮陽江,江即舞溪,合西來諸水入沅。由此泛舟下水,可直達常德。是日始見苗民。

  ??按此日程推算,這次緬甸貢象當於六月初七、八兩日左右經過祝聖橋。清道光三十年(1849)秋九月,林則徐因患病請辭雲貴總督,告病還鄉,在鎮遠驛寫下了《相見坡》等詩,茲錄一首:

  ??思叨再造愧兼圻,敢道抽簪學息機。壯志不隨華髮改,孱軀偏與素心違。霜浸病樹憐秋葉,風勁邊城淡夕暉。重鎮豈宜容卧理,乞身淚滿老臣衣。

  ??代表林文忠公一生中重要政治觀點和抱負的幾首詩不是在總督衙門中寫成,而是在他歸途登舟處的中心驛站——鎮遠驛館寫成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殊的鎮遠情緣吧。

  ??無獨有偶,由此上溯340年,即明正德五年(1510),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陽明先生王守仁滴居貴州龍場驛(今貴陽修文)后回京,也是從鎮遠乘船東下的。並且,也是在鎮遠驛樓觸景生情給友人寫信的:

  ??“別時不勝凄惘,夢寐中尚在西麓,醒來卻在數百裡外也。相見未期,努力進修,以俟後會。即日己抵鎮遠,須臾放舟行矣。相去益遠,言慘滲然。書院中諸友不能一一書謝,更俟后便相見望,出此句致千萬意。守仁頓首。”如今,陽明先生的這封書札手跡尚存。鎮遠古驛無疑因此而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明萬曆年間,貴州巡撫、兵部尚書郭子章為了平定播州楊氏土司叛亂,急需水運“楚米”以接濟軍響,鳩集大量民工開鑿鎮遠城西的舞陽河天險諸葛洞(諸葛峽),以便將軍糧運抵黃平。竣工后,官員們乘綵船從偏橋(今施秉縣城)東下,直達鎮遠城。這位來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的明代著名文學家,一生滿載文治武功的明王朝幹吏,夜宿鎮遠驛樓,寫下了《偏橋新河成放舟東下》和《鎮遠驛》兩詩。其《鎮遠驛》詩云:

  ??鷁飛紅截浪枕溪流,彩鴿東來艤驛樓。魚鳥爭窺旌影闊,吏人偏說路櫓聲柔。洞門已失千層險,賈舶應隨五雨浮。欲訪漁舟尋釣侶,半帆抖日水悠悠。

  ??所謂“驛樓”,就是昔時的“賓館”、“招待所”或“客棧”。清觀察使文悌曾為其題聯一副:

  ??五溪船到方登陸;八日樓居好看山。

  ??鎮遠城東的青溪鎮以生產優質鐵礦而聞名於世。光緒十二年(1886),經貴州巡撫奏清光緒帝御准在此建立中國第一個官商合辦的企業——青溪鐵廠。它比張之洞倡建的漢陽鐵廠還早五年。這是晚清洋務運動中的第一個鋼鐵企業。史家曾稱其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萌芽”,並稱“其規模之大,在當時全國中亦為僅見”。當年(1886)在青溪設立“煉鐵總局”,在“鎮遠、常德、漢口、上海布置分局”。次年(1887)從英國諦塞德廠購到全套煉鐵機器,當時價值12610英鎊,重1780餘噸。又從英格蘭北部城市利茲的“英格漢姆父子公司”購得各種規格的耐火磚,現存的磚塊實物上尚有“ingham&sons,wortleyleeds”的英文字樣。青溪鐵廠全部進口設備及材料於光緒十四年(1888)運抵上海,經在外洋留過學的鐵廠總調度潘露(時任貴州巡撫之弟)檢驗合格後分三批啟運,沿南京、武漢、常德、沅陵溯流而上達洪江,然後由海輪換江輪再換機動駁船。由於當時還沒有較先進的裝卸裝置,一路上經常立架按件起重。遇到灘高水險,又須按件起駁。歷時逾年,才抵達青溪。從英國達鎮遠,是打通中國南方水陸絲路的輝煌成功,鎮遠因此名噪西歐各國。

  ??民國八年,省城貴陽尚未有電燈。當局從海外採購到一套汽輪發電機組,也是沿沅江水路驛道運抵鎮遠起岸,原準備拆卸成零部件后再運到貴陽組裝的。但由於當時地方軍閥混戰導致關山阻隔,使這套機器存放在鎮遠府城六牌(今共和街)的一家馬號里達八年之久。民國十六年(1927),當時統治貴州的周西成派一工程師來鎮遠察看,認為完好無損后才拆散由人擔馬馱運抵貴陽,安裝於水口寺。於是貴陽的第一盞電燈才這樣亮起來的。上述這些塵封已久的史料和軼聞,能否說明或證實這條“南方絲綢之路”的客觀存在呢?這恐怕有待各界人士和諸家學者去研判定奪了。

  ??諸君如有興趣,不妨去鎮遠古城走走看看,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的。那樣能夠眼見為實,也不會在看了此文後,嫌鄙人嘮嘮叨叨的啦!

  共2頁,當前第2頁2(作者:曉客)

您正在瀏覽: 悠悠然然游鎮遠(有感)
網友評論
悠悠然然游鎮遠(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