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威寧行記之_馬擺大山秀風情

威寧行記之_馬擺大山秀風情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威寧行記之_馬擺大山秀風情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兩天的興奮與疲勞,讓攝影人們對接下來的目的地更加充滿了期待,而從集體採風活動的日程安排上也可以看出,馬擺大山的回族風情展示被安排在了12日這天。此前我曾多次去過馬擺大山,對那裡的山山水水有着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大山腳下的岩格箐小村,因是威寧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樣板,一度時期在整個大烏蒙範圍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吸引過多少相鄰縣區或基層鄉鎮領導人的目光。把新農村打造成如同城市小區一般的整潔美麗,就是從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莊開始起步的。不過,我上馬擺大山還是緣自得天獨厚的草山風光所吸引。與百草坪的40萬畝草山相比,馬擺大山萬畝草場最大的特點就是禁止放牧,在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山頂上,絕對看不到任何牧影,因而這裡的草山更加具有原始的古樸與蒼涼感。馬擺大山地處威寧縣西南部的麻乍鄉境內,上山的主路口距離縣城有40多公里,發源於馬擺山的馬擺河便是珠江北源北盤江的上游,威寧與雲南省的宣威市以此江為界,古來就有許許多多纏綿的傳說。馬擺大山最吸引人的不僅在於山洪切割和地勢蜿蜒形成的七十七個彎、九十九道灘,還在於環繞山腰的百年杜鵑帶和緊鎖深壑的道道青?林,叢林之中滲出的涓涓細流匯聚成了一道道清溪,又在山間多情地擺布了幾處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觀,令人嘆慕,給人留下長此的回憶。山頂最令人嘆服的就要數卷地鬆了,當地人也稱“巴地松”,意思是爬在地上的松,由於山頂晝夜溫差大,南向山坡特別當風,在植物盛長季節最需要溫度的時候,這裡往往一到夜裡或陰天便寒冷刺骨,制約了原生馬尾松的生長高度,因而大片千年古松都只有一尺多高的樣子,以至於馬擺大山周邊的村民們祖祖輩輩所見的這片林地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其實松樹的生長還是能夠從細微之處感覺出來的,那就是樹枝本身匍匐在地表上的敦厚與蒼老,這使得卷地松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並且漸漸把馬擺大山當作了天然的“階梯教室”。

  提到要上馬擺大山我便抑制不住喜悅和興奮,當年有幾位威寧的朋友要投資打造馬擺大山的旅遊風景區,我曾被應邀作過詳盡的景點考察,也為一些景觀命名,出過不少增添旅遊內涵的餿主意。沒想到事隔不久,馬擺大山旅遊資源的開發就逐級得到了縣裡、地區乃至省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不斷有資金累積到這座過去屙屎不生蛆的荒涼群山上,而那個民間註冊了的旅遊開發公司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馬擺大山呼天搶地的開發聲浪甚至蓋過了有“威寧名片”之稱的草海,人們再也說不清哪塊雲彩有雨,便跟着一哄而上地往草山上擠,弄得山頂原本就十分稀薄的野草植被不堪重負。其實馬擺大山的旅遊開發最不該或缺的是那些有文化內涵的東西,像戛利的“夜街子”和岩格箐古老的三葉楓之類。夜街子說穿了是一種民俗文化,每到夏秋農閑季節,性情開放的年輕人們每天傍晚就會自發聚到公路邊談情說愛,引得方圓幾十裡外的有情人們也會三三兩兩騎着摩托車來此幽會,長此以往,這裡的夜街子比白天還熱鬧。打造馬擺大山的旅遊文化,就是要想方設法增添這類人文的內容,聚集了人氣才能產生久遠不衰的吸引力,否則光靠些光鮮的建築群兀立在那裡,現今的人們早已司空見慣了,未必真會感興趣。

  上午9點,車隊又一字長龍排在了威寧大街的新客運站門口,攝影人們魚貫上車。有了兩天時間的演練,大家的行動效率要明顯高了許多,因而車輛發動起來也顯得更加順利。去往馬擺大山的公路其實就是從威寧經黑石到達宣威的方向,過去昭通到昆明的班車若因會澤大海梁子冰凍阻隔往往會改道走這條路,直到待補公路修通以後,才結束了這段特殊的交通史,從昭通去往昆明的車程也由原來的3天縮短到1天兩頭黑,所以走上這條路容易感到一草一木都特別熟悉。繞過鴨子塘后的一段路比較接近草海濕地,我們驚喜地透過車窗看見田裡覓食的黑頸鶴,於是停下車來到田裡拍鳥。周迎春第一次親眼看見野外的鶴群,不聽我們勸阻徑直往有鶴的地方疾步趕去,較大的步幅和白色球鞋驚嚇了鶴群,人還沒走到距離鶴群百米以內,這些機警的鳥兒們早已四散而飛。大家帶着遺憾回到車上,用相機翻看着剛才拍到的景象,不管怎麼說,這是此行第一次近距離觀鳥,萬一鳥毛都拍不到一根,傳到江湖上也沒什麼名氣。這一陣耽擱,大部隊早已走遠了,好在劉波的駕駛技術十分了得,這個從小爬在司機腿上長大的專職駕駛員速度和駕技都是一流的,快起來的時候我雖不擔心安全問題,生理反應卻怎麼也控制不了,兩腿必須夾得繃緊,每次乘坐他開的車后第一印象就是腿軟。當我們趕到40公裡外的岩格箐時,發現車隊並未在此停下,這就納了悶了,經向路邊的村民打聽,車隊已駛往戛利方向。從前面的路口岔開柏油大道,繼續在灰塵瀰漫的土路上追了一陣,過了村集鎮,遠遠看到車隊停下了,我們趕緊湊上去,跟着攝影人大軍步行上了一條水泥大道。這條路我曾走過多次,但以往還沒這段水泥路,因此印象並不深刻。澆鑄一新的大路兩邊種植有排列整齊的木蘭和雪松,看得出打造新農村所花費的心血和功夫。順着這條延伸到村外的大道走了約一公里,進到一個有典型回族民居特色的小村。半年前我還走過的這個不知名小村徹底改變了模樣,青一色粉牆筒瓦,青一色彩繪精雕,不僅建築樣式整齊劃一,就連階檐修飾都做到了基本統一,良苦用心令人嘆服。村中有一座修葺一新的清真寺,依傍在幾株高大的楊柳樹下,顯得古樸而端莊。再往前走,有一個空闊的廣場,已經聚集了很多人在此駐足,我知道這是回族風情的展示場地了。經向村民打聽,這個小村名叫塘上,是威寧縣新農村建設重點打造的另一個示範村,結合馬擺大山風景區的開發,聯結成一個有效整體。回族不是典型的歌舞民族,因而通過歌舞形式展示的民族風情是蒼白的,倒是油香、涼粉、燉羊肉之類的特色食品讓人大享朵頤,許多人直吃得舔嘴抹舌,大呼過癮。魯甸的攝影人們聚在一塊吃了頓羊肉粗糧飯,然後各自散開去找拍攝對象,對於展演的風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正好不用去和那些不懂禮讓的大師們爭機位,每人都找一些民生類的題材拍了個不亦樂乎。

  風情展示接近尾聲,得知大隊人馬要向馬擺大山開進,於是我便悄悄順着大路往村外走,打算沿着新鋪設的柏油大道走到山腳。沒想到剛走不遠,就在前面的村子里遇見了楊睿,他正在旁觀一群擺拍大師將幾個如花似玉的盛裝女孩導演進農家的后陰溝里,見我走來彼此都露出了會心的神情。再往前走,又遇上了隨後趕來的周朝倫,三人邀邀約約,一路走一路拍,直走到馬擺大山的入口處。此時的馬擺大山較之半年前我來的時候判若兩然,從青?林流下的清溪旁修築起了登山台階,筆直延伸到山頂,早有遊玩的人群熙熙攘攘行走在台階上。溪水流到谷口,在公路坎下一個草坪邊留下了道道清潭。路旁還立了一塊很大的奇石,上邊鐫刻有硃紅色的景區名稱,遠遠看去格外醒目。變化最大的要數山腳一間廢棄的民房,經過一番精心裝飾,不僅與新農村民居風格相似,而且無可置疑地成了馬擺大山一道亮麗景觀,配合青?林腳下的高山流水景緻,頗有馬致遠筆下那種“小橋流水”的靈秀,看上去恰似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我們還徜徉在谷口張望,劉波已駕車來到跟前,於是大家上車前行。馬擺大山很少來過這麼多車、這麼多人,再加上周邊鄉鎮來了許多微型車和摩托車,使得上山的道路異常擁堵。還好車輛的行駛都朝着同一方向,在親眼見識了若干有驚無險的顛覆表演后,我們的越野車總算是緩緩來到山腰大草坪,除有幾輛大巴繼續向山頂開進而外,更多的車輛都在此停放。我們剛一下車,就看見頭天晚上剛認識的表舅早已等候在那兒,邀請我們過去吃東西。盛情難卻,我們湊到表舅鋪下的小憩攤前,看看他帶來的全是雞肉、羊雜、牛肉等,最愛吃雞的我恨不得立馬撲上去盡興饕餮一番,可是在塘上時羊肉吃得太多,再好的東西也吃不下。平常喜歡喝兩口的馬夢麟看着這些好吃的東西只是咂嘴,在他看來,好肉須得有好酒吃着才香,既然沒酒相佐,乾脆捨不得吃了。經表舅介紹,我認識了在文廣局工作的舅母和她那些美麗的同事,一個叫蓋娟的女孩格外漂亮而有氣質,我記得這幾天來曾將鏡頭頻頻對準過她,當時只以為是專職導遊,沒想到此次擔綱導遊重任的竟然大多是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那些上鏡率蠻高的亮麗女孩都是我此前曾經的同事。欣賞過威寧女孩儀態的嬌媚,接下來要欣賞的就是馬擺大山的壯闊,當天上山的車輛太多,數百輛摩托車在平緩的山嶺間橫衝直撞,亂做一鍋粥,馬擺大山此時更像是一個機動車拉力賽的現場,處處黃灰瀰漫,山山馬達轟鳴,我則暗暗擔憂脆弱的生態遭受重創,為遊人們貪圖一時縱情而產生的破壞深感后怕。

  魯甸的攝影人們再沒有跟隨大部隊前進,而是走到一個視野開闊的高地上,打算去拍一行6人的集體合影。站在高坡,可以遙遠俯看漫山遊人和攝影人們蟻狀四散的場面,也可看見登上至高山頂的大巴集中處人們的活動,在我們身邊卻只有騎摩托車的年輕人成群結隊表演着駕技。在一些姑娘小伙扎堆的地方,朝倫找到了拍攝主體,我也趕快湊上前去乒乓五四亂拍一陣,當然成功率是不值得恭維的。朝倫甚至還在一位個高且胖的當地大嫂身上找到美感,一陣寒喧后就要跟着進山對歌去了,幸而劉波強烈提議趕回濕地去拍黑頸鶴,得到了大家一致附議,這才替朝倫解了被強邀之圍。( 散文網: )

  馬擺大山的風情游還在繼續,我們悄然駕車離去,到了草海南岸,發現早有一批攝影師們盤踞於此。從行為舉止、衣衫整潔和負重情況來看,這些人都是在草海周邊的民居中租房住下,長時期逗留並且還將繼續住下去的專業打鳥人。除了在觀鶴樓附近看到過一群棲息在水邊的黑頸鶴,正有一批攝影人躡手躡腳在悄悄靠近外,別的地方基本看不到有鶴起落。我們順着環湖公路繞了一圈,途經的海子囤、大橋等地都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過了大橋,看看日頭足有三桿,尚是拍攝黑頸鶴的好時候,而此時回到城裡也未免太早了些,我想起以前乘船進陽關山時經常瞧見對岸的鶴群,便提議從前面的村子插過去,找路去那片經常可見有車輛往來的窪地。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們來到陽關山對面時,湖中一片黑壓壓的鶴群出現在我們眼前,為了不致驚擾鶴群,我們做了周密分工,6人分四個方向朝着鶴群貓腰而行。就在接近鶴群的湖岸邊,幾個當地割草的小孩嬉笑打鬧着奔跑了過去,而鶴群似乎以極大的寬容忍讓着這一切,看上去並沒有任何反應。我們都知道,黑頸鶴對人具有極其敏銳的分辨能力,能夠準確判斷出附近活動的人是不是本地農民,因而採取不一樣的應急預案。看見孩子們跑,劉波也跟着跑,他得到了最佳的拍攝位置而不使鶴群受驚,這也是一種看家本事。劉波近些年拍鶴是出了名的,因此還捧得過省內攝影比賽的名次,多年的摸爬滾打已使他深諳黑頸鶴的習性,跟着當地人跑,他認為是最有效的隱蔽方式。落日晚照,殘紅如血,草海邊的攝影人們拍得手都酸了,直到鶴群離去,直到天色朦朧。正在對着相機交換拍攝心得的時候,接到了威寧縣文聯主席孔繁毅打來的電話,他已在縣城設下飯局,特意與我們把盞言歡。一番盛情實難推卻,趁着朦朧夜幕和新上的華燈,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飯店,沒想到孔主席竟然還站在大街上等着,讓我心裡十分過意不去。在飯桌上,我並不意外地見到了慕名很久的威寧知名攝影家苗麒麟,不開酒戒是說不過去的了。酒逢知己,言歡杯暢,一直喝到滿席皆醉,一直喝到絮絮叨叨,這是威寧此行最酣暢的一天。

您正在瀏覽: 威寧行記之_馬擺大山秀風情
網友評論
威寧行記之_馬擺大山秀風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