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為愛作主

為愛作主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得得9

  為愛作主

  我是偶爾,拜讀過張小嫻的作品的,讀罷《謝謝你離開我》,掩卷凝思,才知曉人性的洞察處,有這麼多的閃光點與移情別處------

  我想一個男人接受一個女人,或者一個女人去愛上一個男人,這其中的愛與情,大概就是人之塵緣吧!

  而小嫻以嫻熟的筆調,將愛情所處的生活塵緣,以情緒式、片章式的解讀,有時偶爾為一件小事,哪怕是一句話,讓情真意切、欲罷不能解讀得很到位,往往是從心理與靜思處,寥寥數語,頗讓人着迷,猶如她的為之序:“要與心愛的人住進瑞士湖間一座美麗的溫泉療養院,每天做些舒服的治療和按摩、泡澡,洗溫泉,吃些美味的季節料理,夏末的早晨在林中散步,飄雪的漫長夜晚坐到溫暖的爐火邊望着窗外的雪花。在人生最後的一抹黃昏,看盡湖光山色、遲暮與晚霞------”

  “所有曾經痛徹心扉的離別,也痛不過人生最後的一場離別。”語言清新短促,富有節奏感,有變化,給人的感覺不呆板,讀來不索然寡味,就好像在與你絮叨着談戀愛,至於你和你的愛,到什麼程度,就歸究為小嫻的結構安排了,而小嫻是將愛放在與愛人聊天間,然後將愛與被愛的思緒與情感,帶到了她的精神世界,恍惚迷離,就在人類的匆忙與嫻靜處,將人之塵緣——愛之色、愛之聲、愛之味、愛之觸,演繹殆盡。

  愛,得先有愛之色。小嫻是將愛之色,比作稍瞬即逝的“煙花”,可以知曉,愛情是美好的,猶如煙花是絢爛多彩的,但能想像到,那必然是短暫的。愛如煙花,是當初的美,那畢竟是當初;當初之愛,那畢竟也是當初,可後來呢?後來的愛還如當初嗎?所以談論愛情,就猶如你與你的愛人在一起看煙花時,內心裡與眼裡看到的美,猶如衝天而上綻放盛開的煙花,那是五彩斑斕處都印着自己與愛人的夢,可生活總有那麼多的無情與波折,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頂多只如那盛開的煙花所編織出來的圖案,然後由這些圖案所組成的夢。

  在這個夢境里,你可以覺得你與你的愛人,便是這盛開的百花園中的公主與王子,在百花園中散步,攜手擺弄出花的影、花的虛幻,還有身邊的小蜜蜂,更有多彩的小蝴蝶,圍你們在花叢中歌唱起舞,可花的開放,總會在你的愛境中漸漸離去,直至輾落成泥,只剩下光椏椏的枝頭時,你與你的愛還同在嗎?

  小嫻說:“愛,可以是一個人的,可總得有兩個人才會甜蜜,要有四片嘴唇才可以親親,要有兩個人、兩雙手、四條腿才可以變換出許多不同的擁抱------”是呀,愛,不管你與你的愛人邂逅過幾回煙花,那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情,就算是一個人的事,也是要由另一個人去成全,煙花需要一片夜空。

  然後,愛得有聲。猶如煙花綻放天空,也會發出晴天透響,這就是說是愛的語言。小嫻將愛之語言,形象比作是愛之親親,比如隔着電話線的親親,就是在每一次與愛人通話結束之前,其中一個人,會甜甜的地朝着話筒噘起嘴親一下,被親的尋個,也發出一聲回吻。“只到嗎?”“嗯,聽到了。”。雖然沒有親到嘴,卻是無法替代的甜蜜。就算後來,你不想給你所愛之人以“親親”,你卻會感覺到,那“親親”早已入了你的心田,那“親親”正如你所深愛。

  後來,小嫻將兩人的愛情比作“兩片地域”,這就道出了,愛是脫離不了現實的,而現實個人慾念的膨脹,又會帶給你無盡的煩惱,這其中的困惑、悲哀,甚至是痛苦,都足以組成你對愛情的負累,這便是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中,無法逃離的這種苦,也就是說,當愛情遇到現實時,是要作取捨的,儘管你與你的愛人不願意,可成長故事不同,家庭背景、讀過的書、受過的教育、經歷過的事、還有傷痕、還有秘密、還有愛好、志趣等都有差異,可你還是會期待,你的愛,你的地域,對另一個愛、另一片地域的接納,這就是“聲”,也就偕同於“心”了。因為有聲,你就會忘掉脆弱與自卑,就會忘掉無助與恐懼,就會忘掉自己的陰暗面,忘掉自己的習慣,從而從“聲”中得到解脫與放下,去接納心裏面那種久久回蕩的一種聲音,這種聲音,間或是陌生的,但終究會被“暖暖的、善善的、美美的”的聲音所打動,從而打破僵局與瓶頸,而敞開你的心亮去接納,這才發現,這種接納與原來的固封就在你的聲與她的聲融合之間。小嫻卻以獨開的筆調,敘述這種優美:“愛上這片地域,才是愛上我。”這裡面卻蘊含著一個哲學命題,那便是“你的愛,成了地域的愛。”你想組成一片地域是有着相似與差異的,可小嫻只是略帶,應說是有“斷筆”之處,因為地域非小與大、自信與平凡,還有更多的外界差異與不定因素,如何去摒除呢?我想,只有彼此釋放自己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又怎會是帶着地域的愛呢?這是非個人因素所為的,我想只所以作者能夠將其收納進來,大概在地域中有吸引人的地方,這便是我後面要說的“愛情的味道。”

  至於愛情之味,我想不光是你愛之人的胭脂粉、香水味,作為男人煙酒的味道,更多是男人的體味------大概沉於愛河中的人們,是不缺少這一味的——要如何將這“愛的味道”寫入人對愛情的美好,小嫻以傾訴式的語言,將場地、空間,還有叫人懷想與浪漫的情節,變成情節的對白,或者是乾脆將“情節”敲碎,分在幾個情緒片言中,比如“手抱着鮮花,腳走在青草地上------”比如“送花”,就直接說了:“沒有愛,沒有鮮花,沒有畫,沒有音樂------”還有小嫻篇章中的“愛的兩條路”的撰寫,說“愛情有時是依靠回憶來滋養的。”就是說人當初對愛是愛得死去活來,可有一天,這段不再續着的愛情已經在拖得不再愛了,可你還會騙自己,“會變好的。”其實這種變好,你自己心裡有數,什麼時候會變好?只是你自己不願意承認罷了。你對自己的愛,哪怕是青梅竹馬,你也會將“變數”找到愛人的地域上,而不只是她或他。小嫻說得好,說:“曾經深深愛着的那個人,儼然是熟土舊地,宛若故鄉的一片山河,浩瀚塵世,普天之下,你只曉得這個地方,全然看不到它已成荒蕪。”這就是愛之地域,直至走到愛的別離,這都緣於沒有把愛及愛之地域全都了解與掌控呀。

  可話說回來,這地域又豈能是戀愛中的情人所能把控的了的呢?所以作者總會以主角式出現在微笑與淚水傾訴中,猶如一個曾經被愛的主動而打動的女孩,為了讓愛變成寸步不離,你成天盯着,可這種擔心,總會時時發生,害怕自己遇到的愛,會被人搶走,實際上,因為愛,而忘卻了自己,不知道這成天的盯緊些,反而會讓自己的安全感慢慢地膨脹,直至變成對愛之人的束縛,變成細微的查找你自己愛人身上的味道,忽略了自身上的味道;變成煩惱,你生他的氣,滿肚子委屈,終於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哭了------

  《謝謝你離開我》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將愛情的過程運用對比的手法拆開來談。從標題上看“謝謝你離開我”與愛的不離開、愛的相戀相守是相對應的,可“你愛我嗎?”,偏不是一個的簡單的假設。“你愛我嗎?”然後從你與你接觸、聯繫那天起,就會體味,你對愛的有所捨棄,有所矜持,可進入“愛情”了,就又從諸多愛的感傷中,你體味着愛是經營不來的,這多半是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因為愛情是需要緣分,有了緣,不一定有分,有分也不一定有緣,所以一味地認為遇上了緣,就歸究為有了愛情,是不妥當的,難怪作者會有如此的傾訴:“愛情終究不是經營來的。”強調了情緣的重要性,可沒有想到,愛情它是需要經營的,倘若不如此,就算擁有了愛情,那也只剩下愛的別離。試想當初一個人迷戀另一個人,就會像着了魔一樣不由自主,再怎麼聰明的人,也不會不惜一切掏空自己所有的情感,去佔有她(或他),可這種佔有慾,因為缺乏信任,缺乏真性情上的平等與尊嚴,缺乏一個平衡,終究會被清醒的,如果這種愛,得不到及時的滋養與理性,愛一旦醒來,就會沒有剩餘的感情,只有分手,就算別離,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愛之度”了,也就是說,當一種愛自開始就發生偏離,那麼這種愛得不到它應有的尊重與滋生成長的環境,就有可能逃離,所以被愛的人對愛之人有失偏頗的愛情觀所造成的,就像“愛情”原先只是好感,過界了,也會讓自己被感動,這天下有情人,從不愛到被愛,直至轉成愛的主動,到最終你又失去別人的愛,讓愛成為恨、成為愛之傷,甚至成為絕望,所以說,愛是一把“雙刃劍”,是你先傷了別人,到頭來,還是會傷了自己。

  從小嫻的“愛的塵緣”上,我又解讀到了一種“愛之觸”,這大概也是塵緣中的一種。至於“愛之觸”,照我們平常所說,就是人與人之間,一旦真情相處,是會產生感情的,這大概就是“日久生情吧!”因為有情,自然就會有愛,但有愛,就未必能得到最後的情,這就是說,人的不定性,導致情的不定性。小嫻解讀為愛的習慣,猶如“世間的相對論”和“時間的多情尾巴”等,前者是因為愛而改習慣,後者是因為愛而接受習慣,這可都是為愛情做出的犧牲,或者說付出,是需要有勇氣的。

  要有足夠的愛,就得有觸,因為抽象的理性,總沒有實際的感性來得快、來得穩。當你習慣於她的聲音,或者他做人做事的習慣,你沒有真切感受過她或他,這種虛幻式的愛是沒有結果的,也不會長久,雖然對有矜持的男人,也會有強烈反差,若對感性女人就會有所叛逆,但大體上,接觸得來的愛,會長久些,這就是感官觸覺效應,是人之初顯,是實體愛的基礎,也是愛的安全,更是讓愛成為有情的條件。一朵“愛情之花”,沒有這條件,就會落俗套,要麼朝開暮落,要麼未開就夭折,可沒有想到,這朵花給足陽光、空氣、泥土、雨水,甚至還包括人為的栽培,還有為相思飛過來的蝴蝶等等,儘管有些條件只是配合的,但這朵愛情之花,還是為你開放。

  因為這“觸”,又讓戀人從感性到成為感知,又從感知到相愛,這中間當然需要有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澆水、施肥和給足陽光的過程,這就是愛的時間、愛的位置,而這愛的時間、愛的位置,就是為接觸生情做好鋪墊的。當然,新時代潮流,讓愛變得只重結果,沒有過程,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閃婚”,既然有了閃婚,也就有了“閃離”;可有人說,“閃婚”,得有“閃”的理由,這也同過去,父母作主,媒人說媒,有點類似,不過,這個基礎,就是“門當戶對”,儘管自古以來,就有人為了愛情做出過抗爭,做出過犧牲,可終究走不出傳統,走不出“求愛”得有“媒人說愛”的婚規俗約,將自己所愛,交給了他人作主,自然結合而來的愛情,就會有所偏離,那時候“男尊女卑”的等級極為明顯,可社會前進了,人類進入了新社會、新時代以後,這種偏頗的愛被打破了,變成了今天直接接觸的自由戀愛,並且有法規來匡正,所以大家在平等線上來說愛情,這就讓“愛情”變得有強烈的現實性,比如說愛,就聯想到給一個新家,總會有這樣或那樣條件不如意、不滿足,如何得失權衡呢?這就是後來所提倡的新風文明與新的愛情觀了。

  要倡導愛情的新風文明,是有幾千年的文明積澱的,要打破這舊式的愛情桎梏,是需要後天的學習與建立起來的和諧社會關係,講究人的文明程度和對愛的理解、愛的寬容與愛的覺悟,如同發出“你是要愛情,還是要麵包”的訴說------

  想想如此,回讀一下小嫻的《謝謝你離開我》,人之塵緣未盡,愛情又豈能有盡呢?“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床是歸鄉”“那一段天涯路”等,都是因為愛情終究會將老去,青春有限,愛情無限,但這些又豈能全部代替——

  看來,我們只有祝福了,但願天下有情人,能夠找到自己的真愛,能夠讓愛變得更美麗、變得更高尚、變得更和諧、更令人嚮往,別讓所愛之人,因為不定性因素,而妨礙你的愛情吧,最好忽略外界因素,因為外界因素在愛情的強大力量下,終究只是脆弱的或者不堪一擊的。愛情還需要凈化,還有一定範圍內的自私,這自私,就是對你的所愛的忠貞,還是時時想想你們倆愛的初衷吧,那定是自己與愛人的志趣同好、相映成趣與共話追求,在追求幸福生活美好過程中,去攜手相助一個平等、求知、求榮、求尊的愛的環境吧。在那裡,你一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愛共同體”以及為之所需要的語言、行為習慣與美好心靈,那是任何人都難已拒絕,也無法阻擋的,因為那是專屬於倆個人的天空。

  心雨供稿

  2014年5月2日

您正在瀏覽: 為愛作主
網友評論
為愛作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