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桂花凋落勿悲秋

桂花凋落勿悲秋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桂花凋落勿悲秋

  秋風輕掃,院子里桂花凋落,一顆顆嬌黃弱小的花粒殞身大地。我停下腳步,不知如何越過這些香消玉殞的殘微身軀。落花,一種美麗逝去,讓人心生憐意。桂樹於秋風中成為棵棵花冢,站在一旁,靜默憫悼,感懷大自然寂寥婉約的哀凄。

  人的情緒容易受到季節更迭的影響。秋天了,葉黃、花落、枝枯、樹禿,令人傷感,於是我們便深深地悲秋。悲秋——出自《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現代漢語釋為:“教人悲傷啊秋天的氣氛,大地蕭瑟啊草木衰黃凋零。凄涼啊好像要出遠門,登山臨水送別傷情。”詩人宋玉於初秋時節“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此師即屈原。

  中國文化的悲秋章節仿似就此墨濃,而後悲秋的色彩浸染着各個朝代的文化,兩千多年來已然凝固於傳統文學血脈之中。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鄭振鐸《山中雜記-蟬與紡織娘》:“你的感觸將更深了,那也許就是所謂悲秋。”但凡秋至,總是勾起人的愁緒,或悲愁、哀愁、憂愁、閑愁,或鄉愁、旅愁、離愁、病愁,千種萬種愁,真可謂:怎麼一個愁字了得!古人感應天時竟把“愁”字造成“心上立秋”,於是秋成為了中國愁文化的集中營。這個季節,滿紙寫的多是悲風苦雨,讓善良的人兒淚眼盈盈。

  其實,秋不應是悲愁的。我無意唱反調,對“悲秋文化”亦無些微貶損之意。試作如下辨析,任君取捨吧。

  秋是收穫的季節。收穫應該是喜悅的,對吧!還記得小學時的一篇課文《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片稻穀的海洋,一個金色的世界。連綿的稻田彷彿是一床床連在一起的金黃色地毯。……農民伯伯揮舞着鐮刀,‘刷刷刷’地割下了豐收的喜悅,露出了甜蜜的笑臉。”多年過去,這篇課文描繪的場景一直不曾忘記,仍時常出現在我的夢中,讓我保持着對秋天深深的好感,以至期盼着筆耕的秋天自己也能手執筆鐮,“刷刷刷”地割下成熟的文字,裝滿一排排空白的紙頁。

  秋是團圓的季節。中國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到唐代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官方規定。面對圓月,人們自然而然生出一份“月圓人團圓”的美好願景。每每明月當空,文人墨客便爭相競筆,大量詩詞湧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在其數浩繁的詩詞中,我們不難品出團圓味兒來,如吃五味月餅,嘗出了思念的咸、團聚的甜、久別的鮮、濃情的香、脫縛的酥。

  秋是美麗的季節。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詩句,每讀令人身心俱暢,拜嘆詩人驚天才華,也深深為秋光之美而情動。再賞香山紅葉、九寨清水、平湖秋月、大漠流金……桂花 、菊花、扶桑花、芙蓉花、串串紅、美人蕉、秋海棠……萬里河山於此季真真是江山如畫、風物閑美;再嘗大閘蟹、秋刀魚、鮭魚子、松茸菌……秋季的美食讓人盡享舌尖上的尊貴與顯赫,領略居於食物鏈頂端的榮耀。

  秋是幸福的季節。人生的幸福有很多種,化繁為簡單說結婚吧。秋季步入婚姻殿堂的人要多過其它季節(據網上的一份調查,57%的中國人選擇秋季結婚)。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一是秋閑;二是秋富。國人對“人生大事”向來慎重,而婚姻事關“終身幸福”,此等大事必得有時間和金錢的充分準備,這樣一來秋季當是不貳之選。也不否認春夏冬結婚之人同樣會獲得幸福,只是從群體和數量上秋季結婚者更多,如此,秋季嫁娶對社會幸福指數的調節作用也就更大。

  一個收穫的、團圓的、美麗的、幸福的季節——秋季,當不應是悲愁的哩。如是思量,再一瞧,秋風輕掃,桂花滴落,一顆顆嬌黃弱小的花粒投身大地。我俯下腰身,以手輕攏,拂拾於懷,打算帶回屋去,仔細着釀出一壺香醇的桂花酒來。

您正在瀏覽: 桂花凋落勿悲秋
網友評論
桂花凋落勿悲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