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顧客≠上帝

顧客≠上帝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顧客≠上帝 標籤:上帝也瘋狂

  顧客就是上帝,這是我們常常默認的真理,而事實上,我們是否真的把顧客奉為上帝了,真正的以客戶的需求作為自己前進的方向?當然,不同的行業有着不一樣的職業要求,但在大多數行業,我們都曾相信這樣的話是沒有問題的。

  從業的人都知道,顧客在某個層次上來說確實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他們提供了我們的生活資料,讓我們能夠以一定的利潤收入獲得購買力,來維持生活的必須。但從另一個層次上來說,顧客並不能成為我們的上帝。顧客雖然在消費,但他們卻不見得比從業人更加了解產品的屬性,我們有時會無奈的說錢才能認識貨。不僅挑選的能力參差不齊,甚至,顧客從來都是聽從從業者對於產品的設計和加工(比如服裝行業里的流行色),消費的產生並沒有實現顧客如上帝一般的地位。而隨着消費的次數增多和使用的情況,顧客的地位會有所上升,但這兩者的關係依然因為各自需求的不同而很難統一。

  那麼如何實現需求的統一,應該說是雙方都比較在意的事情,但如果把任何一方當作上帝,另一方從屬的地位就會形成不平等。平等是社會人都比較看重的,但又往往被我們的自私破壞掉。如果消費者總是一貫以上帝的態度來看待從業者,那麼交易的發生就會出現隱形的欺瞞情況。有欺瞞的發生,我們怎麼去保證我們能獲得最佳的產品和最優質的服務。我們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客戶是否滿足從業者的需要,這至關重要。

  我們其實都是顧客,在社會分工下,我們都避免不了成為消費者。消費者消費的不僅是有形的商品,也有無形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兩者更需要平等,不然服務就會出現不完善。能放低自己的身段,不僅為消費者獲得了謙遜的品格,更讓我們獲得了良好的服務。同時,這樣的影響還會促使整個行業更加完善。

  如何對待客戶已經成為大多數行業領導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也因為多年的從業讓企業對商品有着更為透徹的認識。他們在滿足消費的同時,可能會更多的考慮商品的合理性的完善,近而引導進行更加合理而正確的消費。他們並不會把客戶當作上帝,他們很自然的知道什麼樣的商品會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實惠和便利,而並不是一味滿足客戶而從屬於客戶。這樣的交易註定使兩者得到最大化的利益,也會使整個社會的發展趨於良性。

  在追求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的就應該是這種最佳交易,這樣的交易才真正體現了人人平等又互利共榮的思想。那麼最佳交易的發生,首先應該滿足的就是互利互重,而眼下交易的發生卻有太多投機的做法,這無疑傷害了行業和消費的信任關係。我們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先從自身的存在關係出發,這本無可厚非,但當這樣的習慣建立以後,我們獲得自身成就的初衷也就想當然的變成了如何從別人那裡獲得利益,而不是如何形成彼此的共贏效應。我們並沒有把顧客當成上帝,而是在把利益當成上帝,我們偷換概念的同時,也偷換了交易的概念。甚至有時我們像打着某種官腔一樣在大肆宣揚回饋顧客,實際上卻是迫於其他的壓力沐猴而冠。

  一般來說我們稱顧客就是上帝有兩種不同的心態在裡邊:一種是以顧客的需求作為所有工作的重點(以迎合顧客的需求為主,顧客是上帝);另一種是把顧客帶來的利益奉為上帝(利益是上帝)。然而這兩種關係,前一種代表了迎合的從屬,后一種代表了假意的迎合。我們並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去討論哪一種更先進,我們更需要的是把顧客當作自己,把自己當作顧客,而不是把誰看做是上帝,這樣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最佳交易。

  我們都需要一些恭維來獲得自重感,但若都成了上帝,也就沒有了擁護者,那麼那些顧客是上帝之類的話儼然就成了無根之木,虛假而勢利。我們的一生其實都活在消費中,消費的不真實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真實,我們都戴着面具,那麼真誠的愜意生活也就自然消失了。

  那麼,我們其實並不需要把顧客和自身當作上帝,任何一個行業的存在首先說明了社會有這樣一種需求,如何把這種需求做到共贏才真正提升和完善行業標準,才會使職業和消費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展。如果企業還在以顧客為上帝,那麼至少說明了它理智不清或居心不良,我們怎麼能依賴它給我們帶來我們需要的產品和生活。如果我們還希望生活更加美好,那麼我們不妨坦誠一點,理智一點,我們都不是上帝。如果說一定有上帝的存在,那麼平等才是上帝。

您正在瀏覽: 顧客≠上帝
網友評論
顧客≠上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