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淺談人生境界

淺談人生境界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淺談人生境界 標籤:人生不設限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題記

  看完這幾句簡單的佛語,不知世間的芸芸眾生能否解讀其深奧的寓意,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蘊藏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慾罷不能,茫茫人海,有多少世人不想清心,又有多少世人不想寡慾,但真正能夠做到佛語中“至善至真至美”人生境界,何其難也?

  曾幾何時,偶然讀了一篇《人生三重境界》的文章,頗有收穫,文章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用來一段充滿禪機的話語表明,語為:看山是山,看水是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初來世上,純潔無暇,眼睛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別人告訴自己這是什麼也變是什麼,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而,隨着年齡和閱歷的漸多,人們往往看到的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行千年,因而讓人感慨萬千,撲朔迷離,印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着人老年邁,在經歷滾滾紅塵的滄桑洗禮之後,多少眾生感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面對蕪雜世俗之事,嫣然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正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在世,滄海桑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需精心去處世,一輩子做人,一輩子處世,恐怕也弄不明白什麼是成功的做人做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罷了,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事情,無非雲淡風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紅顏一世,一世情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終是回歸塵土,安然了之。在佛的眼中,通過題記便可得知,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真,善,美”。佛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們便可了知一切終是空,所以不執着。六根清凈,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布施。若至善至真至美的人們行善時,沒有行善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后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無相而施的行善方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那麼,在佛學里,究竟什麼樣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苦讀空文,博覽群書,最後我只有在《金剛經》里了解到,所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四個字:不求回報。

  古人講:“三不朽”是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可見古人也是把具有高尚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也許,這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其實,我們只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也就足夠了。所以,不求回報對之社會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我們小時候學雷鋒,學的就是這種精神。換之自我,就是為理想默默付出,而不強求結果。不一定成功,只享受過程。而還有一個言外之意就是,付出自然會有回報,只是強求不來罷了,一切隨緣。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做到六根清凈,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寂寞的,一般人受不了。看看我們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和一些德才兼備的成功人士,這些人也可以稱之為生活中的菩薩們,他們大多都是能享受寂寞,追求理想的人。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有多少人都羨慕流連那眾星捧月、門庭若市的榮耀,那酒席間觥籌交錯、談笑嬉鬧的愜意,或是並肩花前月下、暢談春雲夏雨的浪漫,或是他鄉遇故知、高山伴流水的充實,還有遊走交際場,往來風月閣的浮華。在這喧囂的塵世間,有多少誘惑讓我們虛度青春,背離理想。這也就是為何成功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人總是極少數的原因。然而,生命里太多的東西太容易的散去與破碎,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不願深挖自身的佛性。因為生活里,沒有永遠的唯一,所有的東西終究有一天都會離我們而去,只有佛性與我們永存。有時不是佛性拋棄了我們,是我們自己先拋棄了佛性,因為我們學會了習慣性的否定,習慣性的抵制而讓許多最美好的東西擦肩而過。太多的時候,我們自己更願意相信是生活傷害了我們,而不願去接受是自己佛性的缺失傷了自己。

  佛說:“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須菩提說:“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說:“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

  所以,在喧鬧的街市、在幽靜的田園,一份獨特的心境——寂寞常常會走進每個人的心間,幫我們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這就是每個心中的佛性——六根清凈,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其實,“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是一種生命的沉思,是生命的展示,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不是身居斗室,閉門造車,而是與佛祖相談、與至善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凈土,是心靈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種品位,是一種淡定的胸懷、孤潔的操守。“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是飽經風霜襲擊的一枝寒梅,不屑於和百花爭艷,卻獨立殘冬,是一種堅忍的心志和無言的人生承諾,是酒闌人散后一杯醒酒的清茶,是消去喧鬧后的一份真實的享受,是人生的況味。“安住於清凈的菩提本心”是咀嚼人們諂媚或忠言的空間,是一種人生的難得的空閑,和幸福一樣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更是一種人生的感悟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春秋禮記,大學中庸,孟子莊子,古老的中國文化底蘊里,無不解讀人生境界,然而,人生境界,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人而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捨己為人,自我犧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無不都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菩提本非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人生境界,高深莫測,談笑風生,拙筆淡寫,人生最高境界,秉承愚見曰:至真至善至美。

您正在瀏覽: 淺談人生境界
網友評論
淺談人生境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