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那盞燈里燃燒的夢想

那盞燈里燃燒的夢想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那盞燈里燃燒的夢想

  延安市第一中學 劉海崗

  在老家菜棚里瘋狂了一天的兒子終於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我躺在溫熱的土炕上聽著兒子勻稱的呼吸,望着土窯洞頂上斑駁的泥皮出神。母親和以往一樣仍然就着昏黃的燈光做着零碎的家務。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孩提時代。

  我家兄妹五人。母親在生了二弟以後就一心想要個女兒,老話說“有兒有女賽似神仙”,母親雖不奢望能過上神仙的日子,但也想在老年以後有個說體己話的人。可天不遂人願,直到生了四弟以後才生了小妹。就這樣,一個龐大的七口之家就順理成章地擱在了母親的肩上。尤其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母親便將人生的全部內容改寫成兒女的吃飯穿衣等生活瑣碎,卻把自己的生活打包壓縮成一個小小的附件隱藏起來不當回事。那時候,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被推選為村主任,整天忙着生產隊的“公家大事”無暇顧及其他。母親便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了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那個默默奉獻的女人應該承擔的一切,日出而作,日落也不得息。過光景像圓規一樣劃定了母親所有的腳步,而唯獨沒有規劃出母親趕集上會那些光鮮亮麗的時間與機會。還記得在那個建設社會主義的火紅年代,生產隊要按分地的人口和勞力攤派各項任務,那個任務多的不過冬也不歇夏,不是修路修渠,就是築壩修梯田,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颳風下雨。那時候的農民是地地道道土地的兒女,整天跟土疙瘩較勁在土旮旯刨食吃。母親更是辛勞,雞鳴頭遍就生火做飯,然後將我們早早地從熱被窩裡揪起來,該上學的上學,不能上學的在匆匆餵飽后就用一根布帶子一栓,然後帶着飯出山了。那被拴起來的孩子多像秋後的螞蚱,哭笑打鬧、撕扯掙扎,直到現在我還常說我們兄妹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有時候接送兒子,在幼兒園門口看見賣的糖葫蘆就會冷不丁地想,估計糖葫蘆的創意人也是和我有一樣經歷的人吧,不然咋非要把山楂串成一串呢?讓人心酸而又倍感親切的糖葫蘆。而更讓我難以忘懷和言表的還有那用麥葉和着黃土壘成的土炕,是我們那時最親愛的最忠厚的看護人,任憑我們在她懷裡吃喝拉撒、手舞足蹈,她總是慈祥耐心地哄着我們,直到我們沉沉入睡,始終陪伴我們兄妹渡過那難捱的一個個沒娘的日子。那時候我們恨母親,恨父親,恨我們像沒娘的孩子的生活。可細想起來,母親在地里的牽腸掛肚恐怕只有為人父母才能體會吧。那時的母親沒有眼淚,也不給我們做過多的解釋,只是在暮靄沉沉時急匆匆地回家,然後生火做飯,餵雞餵豬,手腳麻利地收拾着那亂糟糟的場院。直到我們歡呼雀躍累的趴在土炕上踏實地進入夢鄉以後,母親才坐在土炕上小憩。可有多少次,當我迷迷糊糊地起夜時,又見母親就着那昏黃的燈光做着那永遠做不完的瑣碎的家務,搓麻繩、納鞋底、用高粱桿納鍋蓋、縫補漿洗。有時候我埋怨地說:“媽,你就不能好好地睡一覺嗎?”母親聽了,笑笑說:“媽媽年齡大了,瞌睡少,兒子好好睡覺,明天還要上學,等你長大上了大學,將來成了公家人,媽就能美美地睡覺了。”那時我才懵懵懂懂地知道,母親的夢就是“兒女成為公家人”。漸漸懂事的我看着操勞的母親和洋芋蛋一樣的弟弟妹妹,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公家人,幫母親撐起這個家。於是,便在幫母親餵豬餵雞放牛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之外,我也便在那盞昏黃的燈光里放飛我的夢想,奮力起航。

  現如今,我已隨母親之願成了一名“公家人”,也家有妻兒,其樂融融。兒時那段苦並快樂着的農村生活常常成為我和兒子被窩裡經久不衰的話題,尤其在談到母親的那盞昏黃的燈時,他一臉稚氣地追問:“奶奶家的燈是不是有魔法,能變出夢,能變巧克力嗎?”我未知可否地笑笑,說:“奶奶的燈很神奇,什麼都能變出來,你就是那盞燈里變出了的。奶奶還有一盞更神奇的燈——煤油燈,那更厲害!”是的,母親小時候點的就是煤油燈。外婆在母親12歲時就去世了,就在那盞枯焦的煤油燈下,母親接過了外婆留給她一個有神經病的姐姐和兩個只知道扒拉飯不知道飯從哪裡來的弟弟的照顧權。在那個灰色的年代里,母親時常挎着檸條編的大籠出去拔豬草、尋吃食,要從那籠里變出吃的東西來哄三個吃着鼻涕還叫餓的傢伙。母親的老家在清澗縣的一個很偏僻的山溝里,那裡窮山惡水,交通阻塞,為生計尚屬不易,更別奢談上學念書了,直到現在母親連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屬於母親的就只有那盞煤油燈,在哄睡了姐姐、弟弟以後,母親還要學着外婆的樣子洗洗涮涮、縫縫補補,有時候做着做着就睡著了,不小心就把煤油燈碰倒了,燈油灑了還要哭哭啼啼悼念好長時間。就這樣熬呀熬,熬到了出嫁、熬到了生兒育女。我有時候琢磨,母親在那盞油燈下幹活的時候一定也發過呆,望着那淚一樣的煤油燈光會想起什麼呢?母親笑笑說,那時候煤油很貴的,希望煤油像水一樣就好了。母親那時候夢想的生活僅此而已,但煤油最終還是沒有像水一樣。

  母親現已年過60,身體還算硬朗,終於熬到了不用煤油點燈的日子,但她一向習慣了那昏黃暗淡的富有鄉村氣息的燈光,總是在家裡吊一盞15瓦的白熾燈泡。我們偶爾回家嫌黑,換了多次,但在我們走後她又麻溜的換成了她的工作燈,反覆幾次之後,我們也只好作罷。逐漸地,我也貪戀起了母親的那盞燈和那盤土炕。工作閑暇之餘,我也經常回到家重溫兒時那昏黃燈光播灑在土炕上的溫馨。不過看着母親忙前忙後為我們精心準備飯菜,就免不了叨叨着要母親為我們看孩子,其實是找個借口想讓老人家享享公家人的清福。可母親總是內疚地回答:“家裡還有老四沒有成家,家不能丟,也只能給你們捎一些土雞蛋、豆子之類,顧不上幫你們,等以後不能幹活了,就給你們看孩子去、、、、、、、”我們沒辦法理解母親對家的概念,但我們知道母親在盡自己所能做一隻護雛的老鷹,每一隻都是自己的身上掉下來的血肉,她在的地方就是家,有家才不至於讓兒女迷失方向。父親這幾年早就不管村裡的事了,不過也沒呆在家裡,而是響應國家農民工支援城市建設的號召到外地打工去了。母親便一個人在家守護着那方心靈的聖地,孤獨地一遍遍反洗着生活的艱辛。去年,她又在縣裡推行 “一村一品”的農業政策下,貸款修了兩個菜棚種西瓜和西紅柿。面對着我們兄妹一致的發對意見,他們執拗地選擇了自己的的生活方式。我們心酸也無奈。而兒子經常嚷着要回老家的菜棚里玩,那裡好像有他夢想中最好玩的東西。有一次,我在菜棚里和妻子談中國夢,而母親在忙碌的間隙淡淡地插了一句:現在我就把中國夢種在了我的菜棚里。我不敢相信,一個斗字不識的母親卻是一個種夢人,一個把夢想種在菜棚的人。母親的確在很踏實的種夢,她像伺候兒女一樣蒔弄着那兩個菜棚。她每天都用那雙粗糙的手在那一畝三分地里扒拉着,用鐵鍬一杴一杴地深翻、平整土地,鋪地膜、育苗、栽種,然後吊蔓、澆水、施肥,到最後的採摘,母親就像綉十字綉那樣的認真和仔細,簡直就是在創造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菜棚里一年四季都是幾十度的高溫,跟蒸桑拿浴一樣,母親經常汗流滿面。菜棚的起架又低,幹活只能彎着腰來,時日常了,母親的腿出了毛病,只好跪着。跪着在那地里行間揮汗如雨的母親彷彿一個虔誠的教徒在頂禮膜拜着那神奇的土地,在膜拜中企盼實現那種在汗水裡的夢。而更可恨的是老天爺喜怒無常,有時候半夜狂風大作或雨雪交加,母親就要拿着手電筒,就着那微弱的光給菜棚蓋上防寒膜,邊邊角角再壓上石頭。在那荒郊野外、黑燈瞎火中,母親孤獨地和天斗,其辛苦如江水滔滔。在那時,我只能默立在窗前祈禱:老天爺,你睜開眼看看我那可憐的母親吧,她的要強只是中國式的吐哺情懷,她是虔誠的子民。我的淚伴着客廳里慘淡的燈光,那燈光里搖曳着母親佝僂的身軀、斑白的頭髮、灰土色的衣衫、、、、、

  母親的人生就是一盞燈,我除了祈禱那盞能更長久的點亮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地址: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市一中 727400

  聯繫電話:

您正在瀏覽: 那盞燈里燃燒的夢想
網友評論
那盞燈里燃燒的夢想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