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只是提問而並不回答,為什麼學習它?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這是英國考大學的作文題。試着寫寫。
不知道英文中哲學是怎樣解釋的。既然先賢們用了“哲”字,還是朔本求源吧。查閱資料,得知:折,一分為二的意思。折下有口為哲,“哲”的造字本意是:說活、思考都要像折斷枝幹一樣的一分為二的多角度思維。《說文解字》曰:哲,知也。所以,哲學也可以說是一門關於智慧的學問。從造字本意看,一分為二地、多角度地看問題,這就是學習哲學的真諦,當然要學習了。
“盲人摸象”,根本而言,就是考驗哲學素養的。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每個盲人所摸到的大象的樣子難倒不是“實踐”的產物?所以,每個盲人所描述的都有一定的正確性。因為盲人摸到的大象的樣子至少不是憑空想象而得出的結論嘛。但是,你提問了嗎?盲人兄弟想了這樣的問題嗎:我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貌嗎?我摸的方法正確嗎?我用的工具先進嗎?——我站的夠高嗎?所以,有哲學素養的“盲人”一定不會輕易得出結論了。也就沒有了盲人摸象的笑話了。
其實,現實中,在無限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的處境和“盲人”幾乎一樣的。別看我們睜着大大的眼,你能看到電場磁場?能看到“暗物質”?能看到“黑洞”?於是我們每天都一如盲人摸象一般的了解世界了。如果沒有哲學素養,我們也和盲人一樣說: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然而真是這樣嗎?
2012年8月31日,德國西部城市施托爾貝格豎起了一尊銅像,名為“生病的孩子”。銅像左邊是一個沒有雙臂、雙腿畸形的小女孩靠在一張椅子上,右邊是一張空椅子(留給死者的座位),銅像底座中間寫着“紀念那些死去的和倖存的沙利度胺受害者”。這一年,是沙利度胺(俗稱反應停)事件50周年。“反應停”,1953年發明的治療孕婦懷孕反應的“靈丹妙藥”,當時人們以為找到了戰勝自然的鑰匙。然而時隔二十年後,人們才發現自己一如“盲人摸象”並沒有掌握自然的全貌。於是,現在的德國人學乖了,凡事多問“為什麼”了,凡事多角度分析了。即便發明了“磁懸浮”這樣高科技,也在不斷地質疑聲中而沒有投入實用階段。倒是以哲學智慧而驕傲的中國人在上海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磁懸浮列車線路。而有關高強度磁場對人類究竟有無傷害,至今還在爭論中。
“道可道非常道”,兩千多年前老子說的。就是說天下沒有永恆的真理之意。一個沒有哲學素養的人或民族,一定是短視的且愚蠢的。“馬其諾防線”便是偉大的法蘭西民族的一個愚蠢之“傑作”。只是單向思維以為德國人要從正面攻擊。一根筋呀!當德國人繞過馬其諾防線后,一切悔之晚矣——哲學重要啊!
我們面臨的客觀世界,說到底是兩部分組成的:已知的部分和未知的部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在自然面前和“盲人”無異!人類每次的科學發明、進步也都和盲人感知的大象一樣,不可能反映世界之全貌的。因此,若沒有哲學素養,發明的“科學”就真的可能是雙刃劍了!
哲學的問題是:什麼物質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矛盾?物質第一還是精神第一等等、等等。從哲學的角度看,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恩格斯說:辯證的思維方法不知道什麼嚴格的界線,不知道什麼普遍絕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其實質也就是漢民族常說的“好就是壞”、“壞就是好”、“否極泰來”等哲學之意。所以,一旦把某種哲學絕對正確化並作為指導思想,其本身就是反哲學的——道可道非常道嘛!
哲學,智慧的學問,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實事求是”、“具體的情況具體的分析”便是毛澤東讚賞的哲學的靈魂了。哲學雖然從不回答,但卻是通向成功必備的一把智慧鑰匙。哲學,一個使人多角度看世界看問題的學問。學好了學精了,即便逆境之中你也一定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找到勝利的出路的。
相關範文
-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卻懷念一種聲音—
- ·請編輯回答,求解!!
- ·我只是一個戲子而已,為什麼要在別人的
-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里,為什麼我只是個普
- ·只是提案
- ·女性如何面對尷尬提問,回答敏感問題有
- ·回答面試尷尬提問
- ·如何回答日資企業面試官的提問
- ·你為什麼活着,魂為什麼走了
- ·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學習心得
- ·人的心似野馬,如何才能栓住它?
- ·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讀後感
- ·入黨為什麼當幹部做什麼為後人留下什麼
- ·“入黨為什麼、現在做什麼、將來留什麼
- ·從農婦討薪到法官上書,為什麼總是求助
- ·不知道,為什麼
- ·人,為什麼活着
- ·我們那麼愛的那麼深,為什麼還是不好
- ·幸福,為什麼你沒有?
- ·生活,為什麼?
- ·媽媽,為什麼拋棄我?
- ·急剎車,為什麼會踩在油門上?
- ·私奔走出來,為什麼?
- ·上帝,為什麼?
- ·我把自己的愛弄丟了 第五章 你是誰,
- ·做好工會工作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
- ·人生是提取精華的過程
- ·對“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提問”的一點體會
- ·《學哲學 用哲學》讀後感
- ·《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心得體會
- ·《學哲學 用哲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