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食千年

食千年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文/掌心紅痣

  一)

  飲食的過程,總有一種莫明的快感。食,宛如陽光,空氣的須臾不離。

  草木一秋,人生如寄。生命向左走,向右行,食在其中,陪我們到盡頭。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碗里若灑下飯粒,若不及時撿拾,大人的筷子便直往頭鑿下來。西方人的刀叉樽前,也必有虔誠的合掌禱告,感恩主的賜予。

  出世即周行七步,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佛祖,苦修年久仍不悟人世奧秘,身快枯寂時,有村女觀之悲憫,贈一罐牛奶餐食,恢復了體力,菩提樹下終成大道。佛教門徒,為滋養色身,須先行托缽乞討,后歸僧房,敷坐聽經悟禪。

  白雲深處的道家,修鍊金丹,辟穀術,羽化成仙之前,還得喝風飲露,將身體與大地的物產融通交換。

  取之匕箸,張口吃喝,合乎人慾天理。或鐘鳴鼎食,或打尖於碼頭驛站,鄉村野店。欣然於杯盞碗筷間,爭一程江湖行腳的自由,彷彿出走世間的苦海,得其五味樂境。

  二)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感悟中國人獨特的飲食文化,又可得怎樣的正知正覺?

  俱往千載,放眼世界。若要細細盤點食的用度,逸趣哲理,無法望其項背是中國博大的文化鏈。且讀古籍記載的啟示:

  女曰雞鳴,曰士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里的小詩,生動形象地敘說遠古夫妻的日常生活。充溢着俏皮閨樂,飲食男女的濃情蜜意。食在維繫家庭及感情生活的砥柱作用。

  妻推攘夫着說“雞打鳴了,快起床打獵去。”夫睡意朦朧地答“天還早吶。不信,你看洞外,滿天的星光燦爛。”

  妻心裡想像:丈夫游弋獲到大雁和野鴨,定要做出最好的佐酒好菜,與夫飲酒作樂,相親相愛,白頭到老。有了美食,琴瑟相和,綣繾廝守的日子,沒有一天不是靜好的。

  此詩,大約是最早的留着愛人心,要暖情人胃的起源。

  “若作和羹,惟爾鹽梅”。鹽梅中和的羹湯,想像梅子的酸甜,實在是古人心中最美妙的味覺體驗。

  “倉稟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糧食的稟棟,衣裳的完足,百姓怎知羞辱榮光,強國不可為。當今大洋彼岸的富裕帝國,據說普通公民都擁有中國制的絲綢睡衣數領,連眼鏡也備份多幅。

  “齊家,治國,平天下”漸進循序的聖人理想,才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形象臂喻。慧言警句的智者或許自廚房的煙熏火燎,烹調美食得到了的超強領悟。“小鮮”是什麼姑且不論,這烹調的火候掌握很重要。不能大,不可小。一旦過度,食物老嫩,王霸之道,即與“小而鮮”美食,精妙的治國理念失之交臂。

  手中有糧,心頭不慌。元代末期,朱元璋聽信謀士“廣積糧,緩稱王”有糧就有人才蝟集的戰略設計,一舉打敗其它的競爭對手,建立了大明王朝。食糧,夯實了建國的基築。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蜚聲中外《孫子兵法》細緻地述說了戰爭進行式。最經濟的方法的是從敵國得到獲取食料。至如今,戰不無勝的中國軍隊,有炊事班班長就是連長的定位傳統。也因此,阻斷敵軍的糧道,是為戰爭中最毒辣險惡的一招。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官渡之戰”,便是兵多將廣的一方糧倉被斷而失敗。

  為了石油這個國家級的“柴火”資源,窮兵黷武的第一強國,佔領了波斯灣某國。大兵的飲食,水源甚至連麥當勞快餐店,也從萬里之外用集裝箱送進層層防護的“綠區。”可見現代戰爭,軍糧的自足,飲食的保障,對穩定軍心,提高戰力的極端重要。

  三)

  心理學的論題,人來世上,天生具備存在和佔有感。比如,搜刮財富,爭奪食物。佔據無形的感情等。

  讀過一本相書。稱骨算命,圖文並茂。比方,一生能食幾缸白米,穿幾件綢衣,食幾塊肉魚,擁幾串銅錢,甚至墳前跪幾個子女送終等,莊重且祥實。讓人讀後,不得不概嘆,原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多吃一粒米,那是萬萬不行的。

  謙稱寡人的君王雖受命於天,立地人王,也要接受人間的糧米制約。

  戰國時,一位君王測命。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不好,這王的命中注定不能食到新搓的稻穀。王不信,當做鬼話。事隔不久,進貢的新米到了,御膳房已經將新米蒸熟,君王記起此事,正想馬上動筷,突然想出恭,才入廁,王蹲下便死了。終究,王沒有嘗到稻香新米。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是個厲害角色。紛亂的吳越爭戰史,與他關聯的事件極多。比如,“魚腸”“湛盧”等寶劍傳說。他的兒子夫差與越王勾踐的復仇輪迴之戰的智謀,更是流傳千年。劍頭彎曲的冷兵器“吳鉤”出世,歷史名人里教擊劍術的處女,孫子兵法的創始人孫武,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一夜白頭的伍子胥等人的命運。江南水鄉石碑雕刻白鶴的喪葬舊事,闔閭是承轉和始作俑者。

  闔閭有愛女名叫勝玉,一次宮中宴飲,他把吃剩的一盤魚賜予女兒,勝玉卻以為其父王不尊重她,一氣之下自殺身亡。吳王得知大為悲痛,以金玉,寶劍等厚藏其女。又設計雜耍藝人舞弄白鶴,誘使看熱鬧的民眾到墓地,下閘門封閉墓道,致使萬餘生人陪葬。闔閭說,有此萬人相陪,我的女兒黃泉地下不寂寞了。一盤剩魚,演繹成了一場大的悲劇。

  也是這位政變前稱作姬光的吳王。由於他的兄弟王僚,貪戀吳國皇位不去,姬光心懷不甘,思做吳王。自楚國流亡來的伍員觀望其怏怏不樂的面相,便知他有篡位宮變之心。於是,大肆搜尋勇士,得到一刺客專諸。為了行刺王僚,專諸赴太湖學了三個月灸魚。炙魚的美味誘惑,魚腸藏劍,王僚一如太湖魚兒,貪餌料,以致喪命。爾後姬光上位,改稱闔閭。

  卧榻之旁邊,豈容他睡的成語,記得食指大動的故事。

  古時,鄭國(今河南境),有位貴戚大臣,名叫公字宋。他的食指有個奇異的預感,每每美食入口前,便翕翕跳動,很是靈驗。據說,他做為使者去晉國(今山西境)公務時,食指跳動,吃到了石花魚(猜測是石斑魚)。出使楚國(今湖南境),又吃到了合歡橘子和天鵝,都是些難以常見的大好美食。

  某日早朝,他的食指再次跳動。果然,有人獻來一隻百斤重的大黿(大甲魚或團魚)。公子宋興奮等着品食水族佳味。不料,他的同朝夥伴多嘴,把這個的奇異食指告訴了國君鄭靈公。

  靈公聽后,既想給公子宋開玩笑,也是顯擺王者掌控天下軍民的飲食權力。不多時,鮮美的甲魚羹烹好,靈公給每位大臣賞賜一鼎。就公子宋面前空空如也。公子宋有言在先,這下面子丟大,一時惱羞成怒,直接跑來靈公面前的鼎里,硬是用食指撈起來一塊黿肉嘗食,然後怒氣沖沖走掉。原本皆大歡喜的宮宴,落得不歡而散。這事,還導致了公子宋害怕報復,先下手為強,買通宗廟的守衛,用土壤袋子壓死了鄭靈公。後來,食指奇異的公子宋也遭到新任國君的清算。因美食分享,致使君臣不安於內,皆因食而亡,也是件稀奇事。黿精的報復?食與權欲的無度?誰能釐清。

  說到黿。小時讀到《說岳全傳》裡面有段描繪岳家軍大將的吉青,牛皋的粗曠勇猛。二人對月吟詩。吉青吟誦一首“團團一輪月,或圓又或缺。安上頭共尾,一個大白鱉。”月亮存在文人的感懷裡,總有許多朦朧的情愫。自然之物,何必時時詩意,帶些煙火氣踏實。因此,月食稱做天狗吞月亮。既然月亮可食,吉青眼中,月亮像美味的大白鱉更為妥當。

  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修國防工程,無意中發現西漢時辛追夫人古墓。考古發現,這位夫人臨終前,還進食了香瓜。胃裡殘留未消化的香瓜籽。墓里精美的食器裝滿了美酒,美食,新鮮的瓜果。貴富人家死也后也必食物陪葬,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美食。

  沉於地底的墓葬,泛黃故紙里的舊事,詩歌,讓今人了解古時人們的飲食習性。

  四)

  民以食為天。

  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每一件事和飲食相關。與生活,甚至命運衍連。

  一個“鮮”字。窺見漢字的意像和廣博精深。左旁一尾魚,右邊一頭羊。湖魚灸烤,山羊燉湯。

  食,有其鮮美無比的先天內核。也把人們蘊涵的情感,意象,寄託於食。比如,因噎廢食,,淺嘗輒止,秀色可餐,巧婦難做無米之炊等。

  食,有熊掌,鮑魚的細膾精點,富麗鋪張的皇家飲食。有詩人的憂鬱,也有民眾的一盞茶,一甄飯,自斟自飲的樂子。

  食,繫念民生,有衣穿,有飯吃,吃得飽,吃得好,黎民百姓鼓腹而歌,關乎國泰民安。

  那首老歌《回娘家》唱的是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鄉下城裡,嫁出去的女兒回家探望父母的歡快。

  唐代詩人王建的《新嫁娘詞三首》寫到: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嫁來的新娘子,過門三日後,便要脫下嫁衣,換上布衣裙衩,洗凈染上丹蔻的指甲,開始為一家人升火做飯。

  聰慧的小媳婦,先要摸准丈夫家人的飲食習慣。於是,試做一碗羹湯,給小姑品嘗。以備調配飲食鹽之鹹淡,味之濃寡。為得到公婆的喜歡和未來數代同堂的和諧生活。

  今天,我們仍在以食來形容幸福的夫妻。苦厄,困頓,清苦的日子,只要倆人一條心,那怕每天喝井水都甜!

  品格堅毅溫良,有擔當的古時文人,飲食的字裡行間,不免有憂國憂民的情結。

  李白的《行路難》有這樣的描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

  價值十千錢的美酒,碧玉盤裡昂貴的水陸珍羞,當詩人自身的理想不能實現時,食不甘味。吞咽不下的精美飲食,寫滿了惆悵的情緒。

  唐代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詩里有病後初飲,食時鮮蔬果的欣然,也有“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位居高官者的反思感懷。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寫了一個神經兄弟被其兄長盯着要吃他的心理描寫,從而引出人心慾望的無窮無盡。歷史的每一頁不過是歪歪斜斜寫着“吃人”兩字。

  《三國演義》里,有兩位志大才疏的袁氏兄弟。哥倆根自漢朝末年的四門三公之後。雖有才華,眼界,胸襟窄小。群雄逐鹿,為爭天下至尊的名義,袁術用一支軍隊給孫策,換來傳國玉璽,自己卻被打着挾天子以令諸侯旗號的曹操先行剿滅。而孫策卻憑藉玉璽換來的這支軍隊,打下了江東,與曹魏,蜀劉三分天下。風光一時的袁術敗前,想喝蜂蜜水,侍衛沒好聲氣的應答“那來蜂蜜水,只有血水!”

  晉朝那位著名的兒皇帝,當大臣向他報告,天下大旱,百姓困苦無食時,他竟說:“他們為什麼不吃肉丸子?”

  近代,復辟封建帝制的袁世凱,喜吃饅頭,並分之數牙而食。他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曾經的股肱雲南蔡鍔將軍,也拉起了倒袁的大旗。四面秋歌,袁世凱聞聽,推開饅頭不食,不久即死去。

  武漢地處九省通衢的要衝,一次爭戰,十月圍城。城中缺糧,軍民互為人食。但臨江的一座大酒樓,歌舞昇平,魚肉菜肴不絕於路途。進出的軍政長官,個個吃得嘴角流油。異常的現象,引起了一位廚師的感嘆,他尋思到:“都人食人了,做大廚師,就餓不死!三代從軍,還不如三代為廚。以後,子繼父業。”

  飲食的端倪,甚至可以思索、洞察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國之興衰。

  五)

  食,不可暴殄天物。雖有人為的考究,而它本該節儉。

  《閱微堂筆記》記載:種植的農家作物分作十分。五分留給天,三分給蟲蟊,一分用來交換,一分才是自食。

  母親的家族很龐大,清代至民初盤踞西南某地的巨商。不思進取,鴉片的危害,代代不如的衰落,如秋風中的樹葉,至今,後世子嗣們散佚於大江南北。

  少不更事,年齡稍長時,耳聞母親家族之事。原來,我上學途中,遠方,周長十數里那一匹山,山頂古老的大寨子都是外公外婆,母親十餘個兄弟姐妹的家宅。班上姓W的同學,多是當年的僱工或遠親的子女。母親的養父,原是真正的外公工廠里的工人。母親的姐姐們下山逛城,要有好幾個丫鬟作陪。母親剛學會走路時,便逢改朝換代。她從未享福,更多是寄養,同學們恥笑為地主子女的悲苦。

  多年後,偶然機會,讀到舊文人的雜論,記錄了母親家族的飲食奢華。

  那個年代,當地人用廟裡供桌上三個食物“魚”“雞”“豬”來比做家業大小。母親W姓家族稱作“刀頭”。意思是豬的大後腿肉。供盤裡最重最大的一塊食物。排在其後的商人姓郭,稱為“公雞”。取其類似雞打鳴“喔喔,咯咯”聲音之義。第三名商人姓李,故取名“鯉魚”。取鯉字同音。供桌前的三樣食物,指向這個城市的三大商人。

  文章擷取了一些有關土豪的勢力排場及飲食傳說,是否真假不得而知。比如山寨里的w氏家族,曾有位公子,被誤抓進監獄,最終,必要縣官打通獄牆,用紅綢鋪就地面,才接引出去的故事。宴請貴重的客人或是重大的慶典,廚房要做幾樣名貴的菜以示隆重。

  其中一道菜“龍鬚鳳掌”。把大群成年大鵝圈圍在一塊架空的石板上,板下堆積木柴燒紅,鵝禁不住熱,鳴嘶渴飲,廚師即用陳年的曬醋喂飼,待鵝掌中間起着一個豌豆大小血泡時,便宰殺。取其據說是含有鵝身營養的血泡。然後,再剪來生長超過十年以上大鯉魚的鬍鬚混合炒食。因一條大魚只有兩根鬍鬚,豌豆大小的血泡要湊攏一盤菜,需要很多鵝來製作,這道菜耗費巨大。

  當食客大快朵頤時,每桌又上一盆味道極其鮮美的湯。湯里全是乳白色的小尖肉條。菜名“肉筍”。因為沒有見過,大家都交口稱讚,並打聽是什麼食材做的。等到宴會結束,山寨的主人便來介紹這道“肉筍”菜。原來,這道菜的做法是將一頭豬新鮮宰殺,內臟掏空,再用線縫合。整隻豬裝進一個大泥瓮,用蠟封着瓮口,埋進土裡,七天後取出。剝開豬肚,裡面全是白色蛆蟲,掏出蟲子烹調成湯。當主人介紹完畢,多有客人當場嘔吐。

  社會生活似一座金字塔。貴富者踞坐其上,勞苦的大眾奔走於底層。搜盡水陸珍奇,放浪形骸貪婪的食,只消吃得春色酡顏,那管民眾困厄或回報大自然的恩典。

  某位帝王,拋開了建業之初的艱苦樸素,吃飯開始用象牙筷了。於是,智者查微知著,洞悉未來而嘆息道:“既然食箸已經如此奢侈,那麼只能食龍肝鳳髓才可相配。天下百姓,也將為滿足君王的私慾而奔走,接下來,距滅亡不遠了。”

  如今,食的清廉和揮霍,繫結着執政的興亡。

  舅媽是教生物課的中學老師。她長相清秀,川西平原大家族之女,做一手好菜。中學時,我在舅舅家寄住些日子。留下的印象,她隨嫁的一個雍正年間花粉大碟盤,裝菜肴用的。她做的涼拌腐竹,白水雞蛋和滿屋子的書報。

  舅媽曾對我說:人要糊口,嘴就像無底洞,多少東西都吃進去。聽到此話,我想,人就是一個會思考會吃的動物。不應食時,便要生生地打住。不可飽食終日,為一已私慾的膨脹,而放任自流。

  塵土滿面的世路,枯寂無味的行腳,不妨做個逸士,何必將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看得分明?

  掐一把山茅野菜,貪一次舌蕾清歡。把盞東欄,悟一回鏡花水月,換一次淺斟低唱,方不負煙花柳陌,蓮花座前的一身皮囊。

  正午時分,烏油鋥亮的桌台,紅花瓷盤盛裝的青翠。喚醒的味覺,咀嚼千年往事,它的悲喜,它的風流。

  南窗,几案。清風徐徐,翻開了一冊《菜根譚》。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您正在瀏覽: 食千年
網友評論
食千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