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標籤:春晚觀后感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江灧萍紹興檢察

  《苦難輝煌》這本書詳細、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前後的歷史畫卷,描繪了眾多我們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澤東、陳毅、彭德懷、李立三、張國燾、蔣介石等,同時也描寫了眾多迄今仍默默無聞的英雄。掩卷而思,不禁感嘆:偉人其實也是凡人,沒有神的智慧與力量,不會天生正確,他們也會犯錯誤,他們也會打敗仗,他們也會發脾氣,只是被太多的影視文學作品美化、提純或剪切了,反倒給人一種距離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更加感嘆:這些偉人的的確確又不是凡人,無數次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鋼鐵般意志和體魄的人。

  有人曾沿當年紅軍長征路線體驗了一把,但是只能體驗險惡的地理環境,卻無論如何體驗不了當年險惡的人文環境。頭上數十架飛機轟炸,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截,隨時需要做出抉擇,而這抉擇隨時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生理與心理始終處於極限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犧牲的、掉隊的、逃跑的佔了絕大多數,最後堅持下來的只有幾千人,而就是這幾千人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這本書讓我更加敬重歷史上的偉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苦難輝煌》告訴了我們應該銘記的一段歷史,歷史中的人和事,他們生動具體,他們是那段歷史的演繹者,他們用各自的行動,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正像書中說的,如果沒有國民黨第五次反圍剿就沒有長征,沒有長征就沒有西安事變,沒有西安事變也就沒有國共兩黨的聯合革命。

  書中經常會有假設,說假如怎樣,歷史就會怎樣。然而,歷史之所以為歷史是因為它不容假設,雖然它包含了無窮無盡的假設,但這些假設也永遠只不過就是一個假設而已。時間的唯一性決定了時間的不可逆,人生真正的機遇也僅有一次,抓不住它往往便要面對失敗。

  當蔣介石背叛共產國際時,共產國際的領導說:"他們叛變的不是自己的階級,而是我們的幻想。"共產國際的盲目信任讓自己嘗到了苦果,斯大林的黨派作風本身就存在很大問題,文過飾非,功勞歸自己,錯誤歸別人的不良作風註定失敗。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真言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我們的大多數同志,經驗往往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往往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卻很少有自己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我們應該向我們的革命先輩學習,不能盲從,更不能武斷,不能只憑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對錯,也不能只看事情的某一個方面,要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去看待事情。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從苦難走向輝煌,而不是從苦難跌入深淵,就是因為他們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遵循並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他們始終都堅持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他們始終是以全面唯物辯證的觀點去看待發生的問題,而不是只憑一點去評判。他們能夠始終堅持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他們不唯上也不唯書,他們敢於奮起抗爭,他們更不追求個人的私利,甚至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去追求一個美麗的夢想,更重要還在於他們這麼想了也這麼幹了。

  今天的我們總是有無數美麗的夢想,有無數偉大的理想,但是當我們真正付諸行動時,卻又往往寸步難行。今天的我們要從我們的革命先輩那裡學習的正是一種不畏艱難,堅持自己理想,並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人的成功,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路,中國革命用實踐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並且向全世界證明了這一點。從苦難走向輝煌,中國歷史經歷了百年的歷程,就像書中列寧講的:"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觸過去,怎能獲得騰飛的翅膀?當我們享受着今天物質富足的生活時,我們是否應該翻開歷史去看看,去充實一下自己已經日漸空虛的心靈,去緬懷一下那些為了我們今日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正是那段苦難的歷史,才鑄就了今天的輝煌,創造出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我們是新時期的共產黨人,在和諧安寧的環境中,在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前,更要看到今天面臨的挑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忘卻曾經的苦難,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去面對任何險阻艱難,去鑄造新的輝煌。

  今天的我們,要不斷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艱苦奮鬥的革命作風,不為錢,不為官,不怕苦,不怕死,腳踏實地,百折不撓,艱苦奮鬥,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最終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勝利。

您正在瀏覽: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網友評論
《苦難輝煌》讀後感:不能忘卻的歷史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