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長篇小說《蝸居》有感

讀長篇小說《蝸居》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正視現實 踏實進取

  ——讀長篇小說《蝸居》有感

  文 / 崔美蘭

  重讀《蝸居》,又手不釋卷。《蝸居》太真實了,真實讓人看了心酸,辛酸得近乎殘酷,殘酷得讓人感到:人生好假,生活真難!

  《蝸居》刻畫了勞苦大眾的悲慘人生,抒發了人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寒士俱歡顏"的美好願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並不多,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在城市裡苟活的海萍夫婦、不願苟活卻只能當小三的海藻、有家室卻不甘於平淡生活的國家幹部宋思明。書中人物都很難用簡單的是非曲直來判定他們的選擇是否值得稱許,因為每個人的心態都或多或少的被扭曲,不僅僅是生存狀態,也包括社會環境、情感和價值認知。

  《蝸居》的故事在製造一種"道德批判"的意識。在《蝸居》中,主要展示的是海萍和海藻的命運,恰好分別對應了資本的自私與溫暖兩個層面的品格。海萍要買房子,狂熱地算計自己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拋棄了溫柔浪漫的想象、以尖牙利齒的方式對待任何影響自己賺錢的行為……海藻則扮演姐姐苦難的解救者,並且在這種解救的過程中,被宋思明的深摯情感與奪人風采所感染。

  人們常說:女孩子要富養,性格才能高貴,這是一條硬道理,郭媽媽明白這個理,但她不明白,富養有時和錢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在於是否給予女兒足夠的關注。從小到大,每次海藻犯錯,挨罰的都是海萍!對海藻的不關注成了她欽慕虛榮的惡果。女孩子在成長時是要比男孩精細很多的,如果家長不能令她感到受寵,她很容易敏感自卑,潛伏下自輕自賤的性格。小說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家長對獨生子品德教育的失敗!

  "方向比能力重要,結果比過程重要。"這是《蝸居》的一句台詞,要證明一個真理:或方向或結果的正確性。有的只需一段時間就行,有的則需要用畢生的經歷,可有的真理需要若干代人的接力實踐。讓其中的一代人誠服,那隻能是無條件地服從,是盲從,其實是違背"實踐標準"的。一代人或者某個人無力證明一個宏大的真理,那麼方向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遠大的目標就虛無漂渺了,大家只需抓住自己有限的時間,實現自己看得見摸得着的價值,急功近利就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選擇。

  《蝸居》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動聲色地展示了一種悖謬的現代城市生存邏輯:越是擁有資本或者資本的支配權,就越是可以具有性格的魅力和生動的感情;反之,越是被資本擠壓,就越是喪失作為"人"的各種美。一句著名的歌詞: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輪到你回答了,你已無路可逃了。這句歌詞道出了《蝸居》中人們艱難的生存狀態。

  關於這部作品,各種評論很多,正面的反面的打得不可開交,甚至電視劇一度被停播。看《蝸居》重要的是關注這部作品要表達的主題或現實,而不要總斷章取義地揪一個點。每個時代的價值標準、道德標準都有很明顯的時代痕迹。可嘆人生短暫,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就是一個人的全部,作為一個人,無法選擇,但如何活在當代,怎樣定位自己的價值、道德標準卻可選擇,就像要想獲得真善美就要揭開假醜惡一樣,從而都能留存一些真、純、善的品質,提煉總結一些思想智慧和生存哲學,這才是支撐人類延續的根本。

  《蝸居》的最後,雖然從道義上應景了當代的核心價值觀。作者似乎從血淋淋的寫實中貼上了道德標籤,想呼籲:"二奶是沒有出路的"、"貪官是沒有好結果的"、"老實人是不會吃虧的",但多少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希望藉此讓崇尚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人們去抽刀斷水,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善惡之果並非如此分明。也許看過之後,一些官員會在宋思明的基礎上更加高超玄妙,更多沒有工作出路的女孩從內心深處渴盼着"立交橋",更多的海萍蘇淳式的普通人更不甘心墾荒式的奮鬥與努力。但《蝸居》時時刻刻在提醒剛剛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大城市的生活中四處漂浮着不合理的慾望,不可能帶來理想中人生價值的實現。質樸、單純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正視現實 踏實進取,尋找並尊重各個階層有不同的幸福感。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影響着人們的價值理念。我相信:人民會越來越富裕,但有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將高貴、忠誠、踏實、理智的價值理念給予當代,再傳給下一代!

您正在瀏覽: 讀長篇小說《蝸居》有感
網友評論
讀長篇小說《蝸居》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