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情感故事 > 絲瓜棚下,三代情

絲瓜棚下,三代情

手機:M版  分類:情感故事  編輯:小景

  季春四月,樓頂的絲瓜藤,業已開始綻放黃色的花朵,幾條絲瓜也依循時序,陸續在絲瓜棚下展露垂掛。一幅絲瓜的年度生命畫卷,又將隨着蜜蜂、蝴蝶的忙碌身影,逐漸依次綿綿展開……

  開始在高雄住家的頂樓栽種絲瓜,是在房屋重新增建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並沒有搭蓋所謂的絲瓜棚,而是僅用幾根竹竿橫在女兒牆上面,再用細繩子將它們綁好,建構成一個網狀結構,以利絲瓜的攀爬而已。由於構造簡單、面積又不大、承載力也不強,因此僅是意思意思地栽種了兩棵絲瓜而已。幸運的是,那時候颱風並沒有直接侵襲南台灣,否則這個簡陋的絲瓜棚架,早就被吹到天空去了。

  猶記得小時候在台南鄉下,曾多次協助父親利用屋后所栽植的刺竹,搭建簡易的絲瓜棚。父親先在四個角落,挖掘深約三十公分的垂直小洞后,恭謹地放入一些鹽米,再將事先已鋸好的刺竹放入,並扎紮實實地填入泥土,以作為絲瓜棚的棚柱。然後在兩根棚柱之間,綁上比柱子稍細的刺竹各一,藉以穩固棚架。其上並橫綁細竹數根,再鋪上刺竹竹梢部分的細枝之後,一座絲瓜竹棚即告完成。而整支刺竹,從頭到尾並無任何廢棄的部分,全皆派上用場。

  長大為人父后,對絲瓜似乎仍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懷。承續着父親善用物命的特質,趁着房屋改建舊裝潢拆除之際,乃將所遺留的五根十公分粗、四公尺長的木柱,轉化做為搭建絲瓜棚之主要材料。將設計圖畫妥之後,便與女兒兩人,開始着手進行後續的搭建工作。首先,先將兩根等長的木柱,從中間各鋸為二,成為高度兩公尺的四根柱子。

  接着問題來了,只剩下三根橫樑,無法圍成一個口字形。幾經思考,決定將其中一根質地較硬的木柱剖為兩半。在缺乏電動工具協助的情況下,只能使用家中的一把小鋸子,因此雖然這根木柱僅是短短的四公尺長,但卻足足花費我將近六個小時的時間,從清晨一直忙到黃昏。事後兩三天,右手總會不停地顫抖,不僅無法握筆寫字,甚至於連吃飯時拿筷子、湯匙都有問題,可見此一事件對手肘傷害之程度。

  木頭鋸好之後,接着就和女兒一起將木頭和新購買的木條,漆上白色油漆。油漆晾乾,準備工作完成之後,依設計圖上架,也是一種考驗。商請當時就讀幼兒園女兒的同意,協助扶持木柱,自己則將橫樑逐步上架釘妥。女兒一邊看着她根本看不懂的設計圖,一邊不停地問問題;我則一邊釘木柱,一邊還要向她解說。

  最後,女兒終於心有所悟地向我說:“爸爸,看來你的這一張圖,比這個絲瓜棚要簡單多了。”這一點我當然也知道,可是她並不了解,要將手邊有限的可用材料,融入於自己的設計理念之中,然後再畫出自認為理想的設計圖,其實並不如她所想象的那般簡單、容易。

  豎柱和橫樑所建構的絲瓜棚架,就如積木般的被放在三面女兒牆之內,由於看起來還算蠻穩固的,因此也就沒有再進一步將木柱予以固定。比較特別的是,為了安放絲瓜棚上面的橫木條,我是整個人爬上絲瓜棚上釘的。當時由於橫木條都是新的,承載力較強,因此並沒有危險性。然而,此一工作場景,如果與現今有些木條業已經中空而不堪一擊的情況而論,簡直是一件時分危險且難以想象的事。

  用心擘畫,有限素材無限心;以愛傳承,不同時空一樣情。站在絲瓜棚下,陣陣涼風吹來,感覺心情格外清爽。終究,它維繫着我們祖孫三代共同的情感,而這一份特殊的絲瓜情懷,也必然將會隨着絲瓜棚的存在,而繼續綿延下去,直到永遠。

  這個已經度過二十三個寒暑的樓頂絲瓜棚,曾經在台灣的“八八風災”中傾倒過,現今已經設法原木重建和部分補強了。有朝一日,當孫子就讀幼兒園時,我也將會告訴他們:當年,你爺爺和你媽媽,共同建造絲瓜棚……

您正在瀏覽: 絲瓜棚下,三代情
網友評論
絲瓜棚下,三代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