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鑒史問廉》有感

讀《鑒史問廉》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鑒史問廉》有感

  踐行慎初、慎獨、慎微的人生信條

  在讀《鑒史問廉》時,其中一個細節令人震驚不已:咸豐八年,深得皇帝器重的從一品高官柏葰在完成順天鄉試主考任務后升任正一品大學士,然而次年二月,同樣因這次順天戊午科場案而被"斬立決",一代宰相級高官,因收了16兩贄敬銀而丟掉性命。

  作為當官30餘年,勤奮忠厚慎重的高官,不可能為16兩銀子犯下大錯(按咸豐年間物價,16兩銀子約合現在人民幣幾千元)。但作為主考官,在當時科場風氣糜爛不堪的氛圍中,柏葰本應該堅持原則,最起碼做到潔身自好,卻因"向系如此,隨即收下"銀兩,最終成為舊制度的犧牲品,在封建王朝翻雲覆雨的朝野變幻中,雖然咸豐皇帝"言念及此,不禁垂泣",在肅順等人的建議下,也只能以"情雖可原,法難寬宥"之名殺掉這位穩健老成的官員。

  進入新時代,黨與腐敗水火不容,因小事小節丟掉職位的官員不在少數。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黨員幹部唯有守住紀律底線,做到寸步不讓,才能從源頭上阻斷腐敗滋生的通道。

  《鑒史問廉》中講述的另一位官員,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孫嘉淦,則以42個字:"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概括了為官做人的基本原則,並以一生的正直,歷經過宦海的風風雨雨中,成為當時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員。

  古人尚且如此,作為"新常態"下的共產黨人,又有何割捨不下呢?習總書記說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不要當幹部,這告誡廣大黨員幹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動搖,大是大非不糊塗,利益面前不動心,做到修身嚴、用權嚴、律己嚴,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才能防患於未然。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黨員幹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員,也會有馬斯洛五種需求的困惑,也會有現實社會直面的各種誘惑,而一旦出現問題苗頭,及時提提領子、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動輒則咎"驚醒,繃緊"不逾規矩"這根弦,才是新常態下黨員幹部應有的作為。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進程中,"慎初、慎獨、慎微"無疑是老祖宗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和可踐行終生的律條。總結並按照這些律條行事,估計也是《鑒史問廉》的初衷吧!

  (作者:張召輝 單位: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觀看《鑒史問廉》有感(二)

  儉以養廉

  "觀史可以明智",我們以史為鑒,不難發現政通人和、社會穩定的一般規律,大多為吏治清明,官員不因利來,不為利往,克勤克儉,作風端正。

  清與濁,貪與廉,奢與儉,都很容易相沿成習,形成風氣。歷史上,石崇、王愷鬥富比闊,引來晉武帝嫉恨,石崇終因來路不明的財富招致殺身之禍;南宋權臣賈似道貪戀娼尼美色、古玩珍寶,國事荒廢,終在流放途中被殺;陳後主搜刮民脂,醉生夢死,落得亡國被俘。在其位不謀其政,貪戀物質,貪圖享受,一時風光,終將迎來人民的審判、歷史的審判。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一錢太守"劉寵,調離時百姓籌錢挽留,劉寵投錢於水中,分文不取,後人建"清水亭"以示紀念。清代兩江總督于成龍,供職當時最富庶的地區,粗糧青菜,無錢買茶,引來布衣效仿,"清節之操,白首彌厲"是康熙皇帝為其點贊。

  習總書記曾說:"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來當官",二者不可兼得。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無欲則剛",唯有作風儉樸,沒有太多物慾,才能騰出心思做學問,幹事業。

  縱觀古今,戒欲有利於戒貪,儉樸才能保持清廉。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不變之理也。塑造風清氣正大環境,比法律、制度更為有效的,是天長日久形成的習慣與自覺。播種勤儉節約的習慣,將收穫清正廉潔的自覺。

  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國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您正在瀏覽: 讀《鑒史問廉》有感
網友評論
讀《鑒史問廉》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