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有感

讀《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有感

  胡松

  《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是任彥申同志數十年工作經驗和人生感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在北大清華生活工作的經歷為基礎,用凝練的筆法、精妙的話語,對領導哲學、人才理念、大學精神、思潮學潮等都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其中不少段落可作為人生的箴言,讀來令人擊節,掩卷讓人沉思。書中所論的大學管理、人才理念、領導哲學、思潮學潮等諸多問題,都是時下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其觀點切中時弊、令人深思。全書共分為九篇:一、我觀清華北大;二、談談人才理念;三、關於領導哲學;四、一把手的藝術;五、大學管理的誤區;六、思潮的困惑與出路;七、學潮的風險與對策;八、大學何去何從;九、十年的記憶。

  有幸拜讀完這本書,頓時如沐春風醍醐灌頂,看似回憶錄的書名,卻能給人帶來多方面的啟迪,我的感受頗豐。清華北大是學生時代莘莘學子夢想的聖地,是中國國內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任先生從自己的角度、清華北大人的角度、以及世人的角度三個方面生動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清華和北大。正如書中所說,北大是一首詩歌,清華是一篇論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華是工程師德搖籃;北大重個性發展,清華重團隊精神;北大管理鬆散,清華紀律嚴明;北大人喜歡一鳴驚人,清華人一貫處世平和;北大和清華不僅有"異",而且也有"同",這兩所大學都鮮明的體現着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追求真理、銳意創新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華北大代表了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有個性,張揚,注重感性,一種突出共性,謹慎,注重邏輯。當今社會多元化,個人發展需要兩種性格的綜合,這與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人品、特長、貢獻是人才必備的三要素觀點一脈相承。不僅如此,科研工作也是這樣,在遵守學術科研道德的基礎上,項目組成員需要突出自己的專長,同時依託團隊的力量,將每個人的優勢和貢獻集中起來才能取得有創新性的成果。另一方面,清華北大也代表了說話和做事的藝術,一個優秀的科研項目,雖然做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如果缺乏良好的表達和書寫最多也只是一堆草稿。所以從事石油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理工科專業知識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同時也需要加強文科方面的學習,才能在一個群體中嶄露頭角。

  本書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歸為一類問題就是關於如何管理好人才。正如書中講到,一個領導者怎麼樣才能使周圍人取得成功呢?第一,滿腔熱忱的對部下"傳幫帶",為他們學習提高、充實完善提供各種必要條件。第二,敢於壓擔子,放手加以使用,給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當一個人感到壓力重大,力不從心的時候,恰恰是進取心最強、創造力最大成長進步最快的時候。第三,在公眾場合,主動接受部下的優秀品格,特殊才能和工作業績,表達對部下的賞識和信任;一把手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本單位的工作狀態……,這就好比一個項目長,不僅是要管理好項目的進度、經費、成員分工,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好項目組人員。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成員的優勢,做到分工明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營造良好的團隊氛圍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人才管理能力的高低小到關乎項目的成敗,大到國家的安定興邦,這是一門藝術,懂之不易,為之更難。我沒有做過調研,從我個人簡短的科研經歷來看,可以說很多的科研機構的科研管理工作純在很大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受利益的驅使,項目長不專心科研,而是熱衷於各種疲於各種報獎材料的申報,科研經費的"合理、合法"的使用。所以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科研項目的獲獎,領導的名字總是在前面,而真正幹活的人卻很少掛甚至不掛;再就是項目獎金的分配,領導總是切的蛋糕最大的一塊。誠然,這種現象的背後跟領導者有很大的關係,換句話說跟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關係。我不是管理者,我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我相信一個純潔的科研環境是我們所共同呼籲的,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個好的研究團隊,有一個開明的領導。

  然而本書的第五、六、七、八章作者談的是關於大學管理,學潮的風險對策,實則折射出了另外一個社會問題。當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黃曉明的婚禮,屠呦呦獲諾獎的消息卻明顯冷淡很多,甚至有人不知道她是誰。這不禁讓我以為難道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不是屠,而是黃嗎?難道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靠演藝圈的推動嗎?當黃曉明揮金如土,婚禮奢華,費用高達兩億,而諾獎得主屠呦呦嘔心瀝血,一生奉獻,所得獎金卻只能在北京買下半個客廳,這真的不會讓年輕人以為讀書無用嗎?當屠呦呦以身試藥,歷經坎坷,若未獲諾獎,也許沒人知道她,即使獲獎,帶來的反而是爭論,更被某些人吐槽的時候,黃曉明的婚禮帶來的卻是全國圍觀,全民羨慕,更被尊為典範。我不敢想象,多少勤懇努力的人會受到多大的價值觀上的傷害。深刻理解黃與屠的差別,反照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正如書中講到目前我國的大學,"官本位"色彩太濃,"學術本位"太淡,這並非大學自身的過錯,而是大環境、大體制使然;大學是公眾的"意見領袖".追求真理的天性和明主自由的空氣使得它用於慷慨陳詞、直抒己見,說出別人不敢說的意見。理論思維的發達又使得他善於整合社情民意,具有系統化、理論化的色彩,因此,大學成為左右社會輿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說成年人的行為邏輯是三思而後行,那麼青年人的行為則是三行而後思,成年人為了事後不後悔,寧可事先不冒險;青年人則往往事先去冒險,碰了釘子之後又後悔……我想任先生的大學何去何從,學潮思潮的困惑於出路、等等這些思考無疑是對現實的批判,對大學本質的重新定位,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迷茫彷徨年青人一代的警醒。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從大學走向研究生博士到工作崗位,對任先生的這些感悟也是感同身受。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吸取營養,不隨波逐流,多聆聽智者的教誨,踏實工作,銳意進取,秉承清華北大的校訓,為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而努力奮鬥。

  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寫出了作為一個大學領導十年的管理心得,也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幾十年的人生感悟。雖然書中有一些語言過於激進,但總體上來講瑕不掩瑜,是一本誠懇之作,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

您正在瀏覽: 讀《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有感
網友評論
讀《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