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得得9

  整理編寫/嚴忠貴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在廣州白雲樓,在《<朝花夕拾>小引》里寫道:“我有一時,曾經屢次記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從文章的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前一部分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在“我”的眼中,百草園趣味無限,採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從百草園整體寫到局部“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整體從植物皂莢樹、桑葚寫到動物鳴蟬、黃蜂、輕捷的叫天子;局部又從動物油蛉、蟋蟀、蜈蚣、從后竅噴出一股煙霧的斑蝥,寫到植物何首烏、木蓮,還有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如桑葚的紫紅,黃蜂的肥胖,蟋蟀的彈琴,覆盆子又酸又甜;再如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這與下文雪地捕鳥構成完整的四季圖。寫景作者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如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不僅寫出了雲雀的輕捷,還流露了兒童的羨意。再加上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多麼強烈的吸引着“我”,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還有冬天的百草園,在雪地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百草園的生活滿溢着生氣和活力。

  作者用一過渡段,巧妙地將百草園生活過渡到隨先生讀書的生涯。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私塾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的是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且體罰盛行。三味書屋就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裡上學,首尾竟達七年。

  文章接着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先生知識淵博,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學生敬慕老師,喜歡提問,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一有機會便跑到後面小園去玩,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用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畫畫等等,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

  關於本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之間的關係,關於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的思想感情,眾說紛紜。就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係或襯托關係,一個是自由快樂的,一個是枯燥陳腐的,一個多麼適合兒童心理,一個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發展。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一種意見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主題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李何林在《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里認為:三味書屋的教材是些《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艱深難懂的古書,逼着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調揭露了先生是個體現孔孟之道,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教學脫離兒童實際。在《魯迅教學手冊》里,雪步也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 )

  張碩城則認為:這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於《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說明。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魯迅把它們比作一組晨光里綻放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鬥。從作品的實際內容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後一致,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我”對三味書屋的陳設布置充滿新奇的情感;對讀書生活的描寫,同樣是充滿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着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一條戒尺不常用,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總不過瞪幾眼,還不足以反映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小園戲耍,在指甲上做戲,描繡像等,同百草園的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結尾為賣掉畫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不是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

您正在瀏覽: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網友評論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