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個人簡歷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一)

  無數次,在心裡默默對自己說:有機會一定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迫於時間,經濟等各方面因素,而未能如願。但是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是,我的理想竟然在一個年過七旬的老者身上實現了。

  很慶幸自己能夠讀到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聖》,也很榮幸能夠"認識"書中的哈羅德。我想,如果沒有讀過這個故事,我肯定很難理解生活的真諦吧!

  "他不在乎自己走多遠,只要還在向前走着……"這是《一個人的朝聖》小說中哈羅德對自己的一句鼓勵,也是冥冥中最感動我的。作為一個黃髮垂髫的老者,靠着一雙帆船鞋、一身簡衣,在毫無心理和身體上準備的情況下,匆匆動身上路,為友祈福,為自己救贖,依靠個人毅力用87天,橫穿整個英格蘭。

  或許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行為,認為他是一時頭腦發熱或者患了老年痴呆症,甚至連哈羅德自己也曾質疑自己所做的一切。但是想到老友奎妮或許還在等自己,他繼續堅持着那毫無希望的旅程。

  作為一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很是佩服哈羅德。佩服他的勇氣,敢擺脫生活的枷鎖,來一場心靈之旅;佩服他的堅強,儘管旅途艱辛,困難重重,但依舊勇往之前;佩服他的樂觀,明知前途渺茫,再次見到已經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的奎妮的機會微乎其微,但依然堅信自己只要完成旅行,奎妮的病就會好。

  比起富有阿甘精神的哈羅德老頭,我們缺乏了一種激情。我們的鬥志已被生活慢慢地消磨,會人云亦云,會喜怒無常,會陷入理性的枷鎖不可自拔。但是,有時候信念比理性更重要,真相也不一定如你所見。所以想做的事,請堅持去做;想見的人,請及時去見;想要完成的夢想,即使看起來遙不可及,也請勇敢地追求。

  (集團行政辦公室:劉謝飛)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二)

  我大概花了7個晚上,讀完《一個人的朝聖》。從前我只喜歡故事情節比較強的小說,有沒有內涵無所謂,往往一目三行。《一個人的朝聖》,我逐字逐句的讀完,並且有想法再斟酌一遍。

  主人公哈羅德弗萊,一位六十多歲的普通退休老人,花了87天走了1009公里,我腦子裡大概想了一下,差不多是海口到益陽了。現實當中,徒步旅行的人很多,比如走到西藏,但是哈羅德是沒有計劃的,他是在去寄信的路上時腦子裡一閃而過的念頭:一路走下去。所以他不知道路線,從來沒去過那麼遠的地方,他沒有地圖,沒有背包,沒有救急用品,就連一雙適合走路的鞋子都沒有,一切都是臨時起意,甚至行至中途,他把錢包都寄回家裡,就這麼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走下去。

  他為什麼走?因為一個二十年沒有聯繫過的女同事奎妮給他寄了封信,告訴哈羅德她得了癌症,已經做了各種治療都無濟於事了。哈羅德就是在給她寄回信的的途中產生的想法,走過去看她,從英國的南部走到北部,只要一直在走着,那她就不會死,哈羅德是這樣想的。

  哈羅德與奎妮並沒有一段羅曼史,他們只是普通的同事。哈羅德平庸、自卑,總是無所適從,因為他不是在父母的期盼下降臨的,父母都不想要孩子,母親在他13歲時出走了,從此杳無音訊,父親在他16歲時將他趕出了家門,直至父親年老在療養院時才見面,而父親見到他也只是嚷嚷,我沒有兒子、沒有兒子。但是他有一個相愛的妻子,他們有過一段甜蜜幸福的時光,後來又有了一個聰明絕頂的兒子。我認為是哈羅德年少時的經歷,雖然他很愛兒子,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對兒子表達,他不敢擁抱他,不敢親吻他,不敢安慰他,不敢告訴他愛他。慢慢成長的兒子卻越來越喜歡挑釁這個平庸無能的父親,雖然考上了劍橋大學,但也越來越憂鬱、頹廢,終於悲劇發生,20歲的兒子上吊自殺了。兒子的去世,妻子的埋怨,痛苦的哈羅德只能靠酗酒來緩解,當悲憤積累到了極致,平庸老實的他在工廠幹了一件壞事,而奎妮站出來主動幫他承擔了後果,因為奎妮覺得他是好人,奎妮諒解他的苦痛。奎妮就這樣被解僱了,也就這樣從英國南部去到了北部,從此再無聯繫。這就是二十年前的故事。

  哈羅德的行走能看出來有好幾個階段,一開始是念頭的萌芽期,然後是剛做出決定的懷疑期,接着是只為完成任務的粗暴期,再然後是重新定位重獲新生期,緊接着是被世俗牽絆期,跟着又是心靈輕裝上陣期,最後快到終點時卻是最為痛苦最無法堅持的時期,我覺得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眼看勝利在望,卻是最容易放棄最容易前功盡棄的時候。但是他仍然混混沌沌磕磕絆絆的走到了終點。在哈羅德的行走中,他不斷的在回憶,回憶他人生的各個階段,他的各種苦痛與災難;行走中,他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路人,聽到了各種的往事悲傷;行走中,他的妻子也在不斷的回憶、思考、反思,終於能正視兒子的離世、以及內心深處對哈羅德一直都存在的愛。就是這三條支線緊緊纏繞着哈羅德行走這條主線,才使他在前行路上出現上面說的那幾個階段。

  書的末尾有一句這樣的話:當然,到了最後,終於會有一天,他們永遠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個。走了這麼遠的路,終於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麼,卻發現必須又一次放手。這段話我反覆看了有三遍,我一直在思考,走這麼遠,到底找到了什麼是最重要的?信仰?信念?堅持?初心?愛?原諒?釋然?每一個讀者也許都有自己的領悟,我覺得這就是讀一本書的收穫。我從不認為,讀一本書只有領會到了作者的意圖,明白了作者想讓你明白的,才叫讀對了書。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有限,年齡有異,閱歷也各異,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想搞清楚關於這本書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就我而言,讀完這本書,我有種強烈的惋惜,我惋惜為什麼哈羅德沒有敞開心扉對待兒子,有20年的時間,他為什麼沒有對兒子釋放他的愛意;我惋惜為什麼哈羅德與妻子漸行漸遠、形同陌路,他們明明彼此相愛,面對喪子之痛,他們應該靠得更近,相互慰藉;我惋惜哈羅德為什麼沒有與奎妮好好道別,在這20年時間裡為什麼沒有試着去找她,問她過得好不好,明明她幾乎只有他這麼個朋友。除了對故事主人公的惋惜,還有哈羅德在路途中遇到的人們。也許我的閱歷遠遠不夠,許多事情我還沒有經歷過,正因為如此,需要讀一讀這樣的書籍,這比那些表面禪機玄意實則不痛不癢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更能帶來人生的思考與思想的洗滌。看着書中的主人公,想象着如果這是我自己,我會如何行事,走完這趟旅程我會找到什麼最重要的?

  我不能讓自己時時遺憾,不能在垂暮之年,遺憾這個後悔那個,在什麼樣的時段就得做好這個時段的事情。秋天時不能遺憾為什麼沒有果實,因為在春天時你必須得播種;年終時不能遺憾為什麼沒有收穫,因為年初時必須得付出。孩提時盡情玩耍,少年時努力學習,青年時拼搏奮鬥,中年時淡泊名利,老年時安享生活;作為孩子時坦然接受與要求父母的愛,作為父母時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與他們對你的尊敬,單身時盡情追求美好與嚮往,有了另一半時要時常釋放出你對他/她的愛意;在發現錯誤時要及時修正,在茫然渾沌中要及時清醒……是的,這聽起來很美好,做起來似乎卻很難,但是我想,只要牢記着,不能時常感到遺憾,就一定可以保持航向。

  作者給了哈羅德一個好的結局,當然,奎妮是肯定去世了,但是她撐到了哈羅德走到終點。對奎妮而言,死是解脫,她病情惡化的太慘了,我不忍再次回想。哈羅德與妻子和好如初,他們耽誤了20年的時間,但是在60多歲的年紀時,他們終於找回了倆人第一次見面時互相被吸引的感覺。會有那麼一天,他們會永遠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但是,回想起來,他們好歹在兒子去世20年後又終於能靠在了一起,這樣想來,遺憾少了不少。

  文| 張男

您正在瀏覽: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網友評論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