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得得9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一)

  當今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物質條件不斷進步,人類的自身道德和職業道德都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考驗,各行各業都在提倡“誠信”,“誠信”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行規”,它成為全社會、全人類都在呼喚的一種道德的回歸,一種生存的法則,一種對人的品質的基本要求。教育更是如此,誠信教育已深入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以自己模範的行為去影響學生,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熏陶學生,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學生。一個人從幼兒長大成人,教師對其的影響力是最重要的,教師的氣質性格、行為習慣、處世方法、人生態度、精神追求等等都或多或少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從幼兒園的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行為傾向,這就是學生的“向師性”。要使“對自己誠信、對他人誠信、對家庭誠信、對社會誠信、對國家誠信”成為學生的內在要求,樹立教師的誠信形象變得刻不容緩。

  當今社會在各種利益驅動下的道德缺失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而道德缺失主要表現為誠信的缺失。受此影響,教育行為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誠信缺失的現象。因此,我們更應講究“誠信”。

  做一名誠信的教師,一是對學生和家長誠信,在師生的教與學的交往和活動中認真負責,在與家長積極主動的溝通交流中國共產黨同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二是對職業誠信,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這一職業,而且也沒有打算或者沒有能力去改變,那與其每天在抱怨鬱悶中度過,不如換一個角度重新去審視我們的工作。認真履行一名教師應該履行的職責,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真正肩負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下一代的神聖使命,將其自覺體現和落實到自己每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同時作為學校的一份子,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希望學校的發展越來越好,因此我想每個人都應該積極維護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參與學校的教育改革活動,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不管在什麼地方,小到一言一行,我想我們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是北小的一名老師。其實愛我們的學校也就是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我們還能奢望他會做些什麼呢 我說這些並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麼崇高,而是我覺得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底線。誠信構成了教師個體道德的新內涵,而教師之間的合作精神對於教師隊伍的群體道德也極為重要。教師的合作文化不僅包括教師相互之間的合作,還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教師與學校領導和管理者的合作等等,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影響着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教師的師德規範要求作為一種職業道德要求,明顯地具有外在的約束力,但是,停留在他律階段的師德規範,畢竟是一種外在於主體的要求,只有在教育行為中內化為教師的觀念和行為,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時,這種規範對於教師主體才有價值,才能成為教師的內在追求,真正指導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

  也許大家會說,我都做這麼多年老師了,都成慣性了,早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地想想,我們真的用心做了嗎 或者說我們對待我們的工作真的很真誠嗎 還是僅僅為了工作而工作 我們真的是在享受工作,享受生命嗎 我知道做到這些很難,因為小學教師這一工作的繁瑣與乏味會消耗掉我們僅有的熱情與衝勁,但為了讓我們的人生不會有遺憾,當我們老的時候還會有回憶的資源,我們應該去嘗試着再努力一些,再試着去改變一些,加強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培養的積極性,並在自我學習、體驗、對照、檢查、反省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做一個真正的麥田裡的守衛者,這個世界的守望者,人類心靈的守護神。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平庸的生命,因為努力而精彩!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二)

  誠信就是誠實,信用.始終用善感的心靈去認真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

  我們需要誠信,我們呼喚誠信,誠信是美麗的,因為它給世界帶來了溫暖的陽光;誠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佔據心靈中一個很小的角落,就溫暖了人們整個人生;誠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場暴雨,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殞。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讓我們為之擔憂的事情,因為他們失去了誠信,甚至為我們人類帶來災難.納米技術,克隆基因,導彈防禦……這些人類引以為豪的高科技結晶為我們帶來福祉的同時,又危害着我們人類,因為某些人心中的信念變了質,變造福於人類於狹義的民族甚至個人.

  每個人都會面對利益的誘惑,在這個時候,有些人迫不及待地牟取蠅頭小利,而有些人卻把眼光放得非常長遠,追求未來更大的發展.名人掌上電腦等近10個品牌在重慶的總代理劉惠民在北京一家公司就職,踏實勤奮的他深受公司董事長的信任,年紀輕輕就被委以副總的重任,手上掌管着幾千萬元的資金和上千萬元的貨物.當時,公司剛成立不久,規模不大,管理上漏洞很多,"只要稍微動動手腳,幾百萬就有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惠民兢兢業業地工作,除了期望自己的工資和獎金會更高之外,根本沒有別的雜念,把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得毫無紕漏.如今的劉惠民已經是這個市場的大贏家.今天,我國的市場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講規則的時代,誠信無疑是這個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新的商場流行一句話:"信用破產,你就什麼都破產了。"

  古人云:誠信於君為忠,誠信於父為孝,誠信於友為義,誠信於民為仁,誠信於交為智.誠信滲透到各個方面,面對歷史和社會,人們對誠信的選擇有多大的保留啊.道德教育遠離歷史社會,讓人們的選擇是多麼蒼白無力啊。

  對於誠信,社會上有太多的爭議,我認為不是不要誠信,而且誠信是中國社會的稀缺資源,猶如萬古沙漠,早該綠化了.問題是在一個有着幾千年下信上不信,卑信尊不信,賤信貴不信歷史傳統的社會裡,道學家式的空洞的誠信說教即使是沒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於形式.真誠的誠信教育,就不應該把起點放在要不要誠信,而應該放在怎樣建立誠信,使社會多點誠信.因此對於誠信的建立不僅是每一個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全人類的責任。

  誠信是最寶貴的美德,是我們取信於人的根本,沒有比信任危機更可怕的了.信任危機是社會的毒素,是我們蔑視誠信所付出的代價,它無聲無息卻充滿負面的能量,足以銷蝕人的勇氣和良善,更會使一個國家,民族喪失最後的團結精神。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三)

  上一周,我們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誠信教育活動,並且要求每個班的同學都要到場接受教育。我們班的大多數同學都去了,沒去的也找個生病的借口聰明地請假或是去了又溜了,但大多數同學還是好的。主講老師的諄諄教誨使我受益頗深,有誠信真做人。讓我們明白上學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它也是為了回報我們的父母的恩情,也教育我們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讀書使人明智,可是我卻覺得我們越來越庸俗、荒廢。而對於這場誠信教育活動的真諦,我們在校的大學生也沒有真正的參悟。我覺得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上這種有意義而無實際的課程,白白讓一位年老的教者諄導了兩個鐘頭。如果我們的學院領導有興緻來我們宿舍區做一天的調查的話,他們就會輕而易舉地發現,他們千辛萬苦所提倡的誠信教育課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或者說其惟一的意義就是它讓更多的人失去了誠信。

  我決不是危言聳聽,也決不是故意和學院領導唱反調,我所說的話都是有根有據的。我認為我們學校的誠信教育課必須上但應具體到實踐中,為什麼呢?“人無信不立”這話是古人說的,它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流傳了幾千年,幾乎是家喻戶曉。我們的大學生都是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才考上大學成為天之驕子的,如果他們連這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大學生了;如果他們已經懂得了這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那我們學院領導再給他們上誠信教育課純粹是多此一舉。而實際上我們大學生的主要問題不是不懂得遵守誠信,而是他們不會遵守誠信和不願意遵守誠信。中國人和中國大學生失去誠信的問題已經由來已久了,並不是目前才發生的。這已經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危機,我們學院的領導卻幻想用幾天幾節的誠信教育課來力挽狂瀾,那簡直是比痴人說夢還痴人說夢。誠信本來應該是人人都遵守的一種美德,可是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卻為了自己個人的私利,毫無顧忌地拋棄了這種美德。如果我們現在還幻想用我們微不足道的力量來改變他們,並讓他們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呵呵,我覺得這比去看一場可怪的搞笑更無奈了。在我們的大學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團員,很多人已經成為預備黨員和黨員了,可是你們知道嗎,每每期末考試他們不是身先士卒啊,這本身就是一個不誠信的問題,在有些問題上也並不是實事求是地寫出自己的優缺點,而是把丑的說成美的,把美的說成更美,甚至無中生有地編造了許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美德和才能。

  實際上我也明白我們學院的誠信教育課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我根本就不敢奢望我們的大學生在這種教育課中能夠突然開竅,自覺自愿地遵守誠信的美德。我一直都認為一個人如果想墮落了,那他上再多的教育課也是枉然;如果他不想墮落,那根本就不用上什麼教育課。那麼作為形式主義的誠信教育課,我只希望我們學院領導能把它弄得漂亮一點,而決不是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

  我們的校園是這樣的搖籃,為我們莘莘學子更好地提高各種自身素質,不斷地提高學校的師資力量,擴大教學規模,完善教育設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棟樑,使我們受益,感恩父母回報社會。

  誠信,我們的品格,和諧校園的基石。我們是新中國的接班人,學校便是培養接班人的搖籃,大學的教育工作更是離不開同學們的支持與配合。我希望真正在這次誠信活動中學習的同學做到收益,更重要的是這種心得體會將成為我們專業課學習和以後就業的寶貴財富。作為大學生我們除了保持誠信的品格,也要有奉獻精神,無論為家人,為母校,甚至為國家。我們應有這樣的義務,做誠信之人,行誠信之路。為誠信校園誠信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您正在瀏覽: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
網友評論
誠信教育心得體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