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觀《人生》有感

觀《人生》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觀《人生》有感 標籤:人生不設限

  觀《人生》有感

  周美玲

  路遙的作品我看的也不是很多,以前最喜歡的是《平凡的世界》,因為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也就是所謂的"平凡的世界"吧!大學學現當代文學史的時候,路遙的作品幾乎沒介紹幾篇,唯一提到的也是作為"反思文學"的《人生》,我當時還憤憤不平,怎麼沒有《平凡的世界》呢?怎麼會是《人生》呢?今時再看真的是我淺薄了。

  也許高加林的遭遇不能說明什麼,因為這裡有他許多自作自受的成分,他和巧珍的愛情也沒有什麼,因為最初也不過是他要在落寞時尋一種安慰而已,而最後也終因要尋找更好的前途而選擇放棄,而且一樣要藉助於愛情。我這些見解肯定是要被人恥笑的,因為別人肯定會說,你怎麼沒有看到高加林對現實的無奈與反抗呢?要說他的錯也是環境所致,這是現實逼迫的,人又有什麼辦法呢?也許從人生自由追求的角度來說,他沒有錯,他在追求自己所嚮往的"城裡人"世界,他想擺脫自己受苦受難的現實。難道一個"冠冕堂皇"的追求自我價值就可以掩飾這人性中的灰暗嗎?

  在最落寞、最需要安慰的時候,高加林為著自身心靈上的解脫去接受了一個他自己打心眼裡瞧不起的角色——巧珍,這些其實與是否是巧珍並沒有半點關係,在這個時候只要是任何長得還能說得過去又對他好的人,他應該都會接受。因為他的接受只是自己從心理上接受現有狀態的嘗試,他的接受是為自己那虛弱的靈魂所找的掩護,與是誰沒有關係。他們看似經歷了一段浪漫而幸福的愛情,但這一切的前提只是高加林覺得也許他的生活就只能如此沒有任何轉機了,他接受了自己現有的農民身份。他叔叔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一切,讓他從劣勢轉化為優勢,他有了自我實現的資本,所以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農村,去尋找他的大世界。

  黃亞萍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更美好的生活,他可以更美滿地去實現自己,所以他絕情地拋棄了巧珍。其實就算沒有他叔叔的出現,就算沒有黃亞萍,他就一定能跟巧珍相守一輩子嗎?在他的內心深處永遠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她永遠不是他的最終選項,而是備選項。這就是他——一個典型中國男性,不能說他沒有血性,他比誰都自尊而自傲;也不能說他庸俗,他看似很有才華,可就是這樣敏感而又狂放自大的人,那又怎樣?在現實的誘惑和利害關係面前,照樣不是攀着往高爬。最後的失敗也許是作者對他的懲罰,也許是為了警醒世人,但現實是怎樣,稍微不糊塗的人都很明白。

  巧珍——這個典型的中國女性,不知道為什麼,看着她我老是想起千里尋夫的孟姜女、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領孩子告狀的秦香蓮。這些可憐的中國婦女,她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相夫教子,把男性看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以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家庭為榮 ,而不去管別人為啥要跟自己結婚,也不去想這樣做到底有何價值,只知道傻傻地欣賞、傻傻地付出。一旦連這種最廉價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時,就哭的哭,自殺的自殺,隨便嫁人的嫁人,從沒想過自身的價值在哪裡。

  巧珍喜歡高加林是因為他有文化,而她的沒文化讓她總是顯得低人一等,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以村裡人的眼光是高加林高攀了她,但出現在高加林眼中的她永遠都是那麼唯唯諾諾,她有十二分與家庭、世俗作對的勇氣,卻沒有對高加林提一個要求的念頭,她無條件地對他好,卻不管別人是不是真心對自己,即使最後高加林提出分手,她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因為她覺得自己本身就不配。而且在高加林最後回到農村時,雖然自己已為他人婦,卻還幫着他找工作。這就是中國女子的"善良",在作者極力美化她的同時,其實是在塑造男性眼中女性的典範,永遠那麼善良、永遠那麼與世無爭,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千百年來對女性的一種壓抑,對女性生命價值的蔑視。

  憑什麼女性就得永遠以男性為中心,她們可以有自我的價值。正如舒婷所說我必須作為樹的象徵和你站在一起,你喜歡我只是因為我是我,而非其他任何東西,既不需要仰視、更也不需要同情。

您正在瀏覽: 觀《人生》有感
網友評論
觀《人生》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