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回憶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殺人回憶影評(一)
作為一部改編自真實案件影片,《殺人回憶》無疑要照顧到以下幾個方面:對案件的忠實記錄;對時代背景的還原;同時還要考慮到影片的娛樂效果。讓影片儘快得到觀眾認同的最好的方式是採取類型片的敘事模式,這個在上個世紀20年代在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下形成的電影製作方式,充分掌握了觀眾的觀影心理,將觀眾喜聞樂見的幾種類型影片發揚光大,形成固定的模式,並以此為模板反複製作。《殺人回憶》無疑也採用了這種類型片策略。
首先,這是一個關於連環殺手的故事。故事的一開始,宋康昊飾演的朴探員就奉命調查一起命案。被害者是名女子,衣服被脫光,雙手被縛,屍體藏在陰溝里:兇手的犯罪手法無疑讓人聯想到歐美偵探片常見的變態殺人魔的形象。序幕之後,鏡頭轉到了另一個案發現場,被害者跟前者出奇的相似,也是被同樣的手法所殺。這兩起案件很自然的讓人想到兇手是同一個人,更重要的是兇手還在逍遙法外,這意味着還會有人被害,因此也就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懸念。
在傳統的偵探片中往往還會有一位神探,他往往在生活上不拘小節,但偵破案件時卻能抓住任何蛛絲馬跡,從而使案件峰迴路轉。金相慶飾演的蘇探員擔當了專業偵探的角色。他來自漢城,懂得“用腦子破案”,注重邏輯推理,對小鎮的探員們嚴刑逼供的手段不以為然。他憑藉敏銳的直覺和細緻的觀察,找到了第三具屍體,排除了對智障少年的嫌疑,觀眾把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除此之外,整個案件也處處透漏出好萊塢偵探片的神秘氣質:被害者都是穿紅衣服的獨行女子;案件往往發生在雨夜;案件發生時,電台總是適時播出一首老歌……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開膛手傑克”、“白教堂血案”等着名的凶殺案。
以上種種,使得《殺人回憶》具備了偵探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並且掃除了觀眾的理解障礙。然而,如果僅做到這一點,《殺人回憶》只能算作一部二流的懸疑偵探片,畢竟這個題材的經典影片數不勝數。我認為奉俊昊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運用類型片的框架,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和人性的反思;在類型片的基礎上,卻處處反類型化;以商業片的包裝,製作出了一份藝術精品。
影片的開頭採用了跟題材及其不搭配的暖色調。暖洋洋的陽光,豐收的麥田,嬉戲打鬧的孩童,鄉間小路上的拖拉機,讓人感覺這不是偵探片而更像是一部愛情片。探員在調查案件時,竟然有個小孩蹲在屍體上方的石板上跟他調皮,死者的衣物被孩子們拿來玩耍打鬧。跟傳統偵探片想比,奉俊昊營造的這種“陽光下的罪惡”起到了很好的反諷效果。
警察的破案方式也令人大跌眼鏡。第一個嫌疑人智障少年是朴探員從女朋友那裡得到的線索,而他竟然死抓着這一點不放,不惜採用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嫌疑人認罪。為了儘早破案,他甚至去巫婆那裡請求幫助。他的搭檔曹探員則毫無專業素質,動不動對疑犯拳打腳踢。
兇手在作案后往往會重返案發現場,這是經典的歐美偵探片破案的一條黃金法則,然而在本片中,“重返”案發現場的不是兇手,而是一個雖然有着特殊性癖好卻是確鑿無辜的人。歐美神探們經典的演繹法和歸納法也失去它的神效。本片的探員們總結出兇案的一些共同點,比如紅衣女子、雨夜、電台播放同一首老歌。然而根據這一點抓到的疑犯卻被DNA測試證明並非兇手,最後被殺的小女孩也不是紅衣服。
到了影片的結尾,更換職業的朴探員重返故地,這時一個路邊的小女孩向他講述前不久在這裡遇見的陌生人,影片向我們暗示他就是殺人真兇,小女孩描述他是“長相普通的人”。這又一次顛覆了我們對於變態連環殺手的想象。奉俊昊彷彿在告訴我們,案件就那樣發生了,平淡無奇卻撲朔迷離,這其中甚至傳達出了一種不可知論的意味。
因此本片的高明之處正是在於處處模仿類型片,卻又處處顛覆類型片。採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從容處理本片的結尾(因為是故事是基於沒有告破的真實凶殺案),而且能夠擺脫類型片的弊端,充分表達作者自己的思考,這無疑是一種聰明之舉。
殺人回憶影評(二)
接觸電影少的人可能不太會有這樣的感覺,商業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熒幕,粗製濫造的很多,每逢發現或者遇見一部好電影的時候,感覺就像是心靈一次次觸盪了平靜,不驚人的波瀾在心中久久難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殺人回憶》,看完的第一感覺,這是一部用心來拍的電影,不一樣的電影。看這部電影是因為看了《追擊者》,有人推薦了《殺人回憶》,昨天專門看了下。從名字來看本以為是一個殺人變態狂之類的講述犯案回憶或者偵探片子之類的東西,看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想錯了;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改編,開篇就告訴了觀眾,至今兇手仍然沒有抓到,暗示着有那麼一個觀眾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我查了一下,《殺人回憶》,《看電影》雜誌列出的100部最好韓國電影排名第一。對於類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偽精品。慶幸的是,《殺人回憶》對得起網絡上如出一轍的好評,雖然零缺點的美譽還是略顯誇張。
我看這個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實。
電影里講述的主要是一個連環的殺人案的偵破過程,80年代的韓國一直是在軍隊統治之下,時不時就會搞防空演習,然而這樣的時代也是法律和道德顯得最蒼白無力的時代。這種動蕩的社會背景下,漢城附近一個小縣城裡,接連發生強姦殺人案。於是各色刑偵人員登場了。先是當地的胖警察,他很有點笑面虎的樣子,對於任何他認定的嫌疑人他都仔細的做成相冊集,然後按着給人相面,當某人被他認定為殺手后,他就會主動做出指向此人的不利證據,當誘供不利的時候,瘦警察就會出面,對此人進行刑訊逼供,使此人最終成為事實與口供雙重證據下的殺手。好在這種情況被一個漢城來的警察和警局裡的一位警長給改變了,他們強調以事實為基礎對系列案件進行對比和分析,得出一系列重要結論,使幾個偽嫌疑人洗清了冤屈,而這一努力過程中原來的胖警察也深受啟發,成為他們中努力工作的一員,通過大量的基礎工作,他們拿到了殺手的一些重要證據,比如雨、比如一支歌、比如兇手的手極柔軟,甚至還有一個案發現場的目擊者,警察們依此找到了一個基本符合的嫌疑人,在等待美國方面用高科技手段比對此人的DNA與做案現場殘留物DNA這一過程中,又一個雨夜,瘦警察因為汽車故障而沒能盯住這個目標,故事中所講述的最後一個案件發生了,受害者是一個給過瘦警察很多幫助的女學生。於是瘦警察一下子充滿了恨,但是最後鑒定結果卻這個目標並不是真正的兇手,雖然他有很多兇手一樣具有的特徵。此時人物個性發生了莫名其妙的變化,一向冷靜的漢城警察竟然接受不了這個科學鑒定,開始對此嫌疑人刑訊逼供,而那個胖胖的警察,倒是開始豁達起來了,阻止了漢城警察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
這部電影里之所以讓我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可以通過一些細節的描敘和場景的渲染來具體說明一下。
第一、開篇的時候,一個看似傻頭傻腦的小子站在一片麥地里正盯着眼前某處。不一會,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麥穗上的一隻蚱蜢。這隻蚱蜢在第一個畫面里是極其不引人注目的,因為它本身的顏色和周圍的麥穗們很相近,而且鏡頭的聚焦也將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個畫面,觀眾才會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來在蚱蜢身上。這2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鏡頭其實對電影的結局一早給出了暗示。
第二、結束的時候,2003年已經轉業的警探宋康昊故地重遊,碰巧從一個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個人回來過(某案發現場),宋激動起來,追問那人長什麼模樣,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長相。鏡頭轉向宋,一個長時間的面部特寫:警察表情複雜,雙眼泛淚。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風景的藍天和麥田,只是少了燦爛,多了陰霾。最後這個意味深長的鏡頭,不少人都說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覺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無盡的絕望。那些有着平凡長相,無法給人留下印象的臉,就如開場那隻蚱蜢淹沒在大片的麥田裡一樣,人海茫茫,隱藏得不落痕迹。這個破不了的案將是他生命中的一個烙印,伴着噩夢傷痛和怨恨,無法擺脫,永隨其身。
第三、胖警察和漢城警察因為案子的事情而產生了矛盾,當兩個人在警察局裡扯皮廝打的時候,一位女警官把收音機把兩個人叫停,打開了收音機,正放着那首悲傷的音樂,而外面也正在下着雨,同時罪犯也放肆的在稻田地里完成了自己的行兇過程。不得不說導演的這個安排除了讓觀眾感到真實的無力和無助的刺痛,更能讓體現出的是現實社會和人性道德上的一種荒涼和悲哀,此刻我的心也是一陣陣的糾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