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麗花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黑色大麗花影評(一)
這部電影看的時間有些零散,分了幾天才看完。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懸疑的影片,看完之後,讓我聯想到很多其他的電影。比如在用男主角畢的獨白作為過度時間和解釋懸念上,低沉平靜又透着些空虛的聲音,讓我想到了《老無所依》;從主題和風格上來看,對於“有錢人能操控一切為所欲為”和諸多充滿陰影的畫面與灰色調的攝影,則明顯的有《唐人街》的風格;而從故事構建上可以看出,無論是導演還是編劇都付諸了很多心思來填充整個懸疑故事的細節和厚度,在故事的結尾,觀眾會發現原來之前出現過的鏡頭都是有其意義所在,這樣的設計,或者任何一部懸疑片,似乎都無法擺脫那位登峰造極的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然而《黑色大麗花》其間因為又加入了美女和男偵探的愛情,因此更讓人想起《西北偏北》這部影片。
雖然把一部影片這樣肢解開來似乎是一種乾癟和無聊的事情,但是從上述的這些相似之處,也不難看出,《黑色大麗花》既是一部內容豐富、懸念迭起的“厚”影片,同時也難以避免的成為一部主題和風格粘合度不夠高的、無法成為經典的影片。
黑色與懸疑本來是天生合拍的風格和類型,幾乎所有的黑色影片中都有懸疑的助力推動故事發展;而懸疑片也因為其內容(如兇殺、偵探的故事)無法擺脫黑色的陰影。但是大多導演都會比較明智的將二者劃分出主次,如希區柯克就比較偏重懸疑,他的影片中對於事件發展會花很多心思來構建懸念和布置細節,而這些兇殺或者陰謀事件本身就帶有濃鬱黑色風格,因此希區柯克則將其故事中的愛情或者其他感情戲份構建的相對真誠和圓滿。
而在這部影片中,前半部分雖然伴隨的是主角畢低沉的旁白,但是表現的內容卻是兩男一女這三人融洽和充滿溫馨幸福的生活。在出現主要事件黑牡丹案件之後,無論是在這部影片中備受推崇的斯嘉麗還是主角畢,則似乎一頭扎進了緊張黑色陰謀中無法自拔。這樣的布局似乎顯得有些讓觀眾難以接受。試想,在觀看了長達近兩個小時的案件偵破后,你還能想到在觀看二人拳擊比賽時,斯嘉麗那副優雅和充滿魅力的身影嗎?
對於懸疑片來說,把觀眾引入劇情的確是一件成功事情,但一部好的影片必須做到緊張而不疲憊;依靠細節層層剝開懸念,但卻不能貶低觀眾的觀察力和記憶力;最後就是不能在觀看完之後,回想起影片,覺得情節脫節。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黑色大麗花》就顯得有些修養不夠了。關於黑牡丹的案件,其實編劇和導演都設置的很好,是一個有厚度有深度的故事。它之所以顯得有些零碎和疲憊,則源於懸念的關鍵點設置的太多,並且太過零碎。試想那些經典的懸疑片,如《馬爾他之鷹》或者《西北偏北》中,懸念的情節點都高度的集中在一個代表物上。而《黑色大麗花》則出現了波登的名字、畫像、半瘋癲的富豪妻子……觀眾不是真的偵探,在一部只有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中,必須有一個可以承受高度注意力的物體來成為這個影片的線索。而導演也不能為了使影片顯得此起彼伏,就用起增加線索和疊加故事的做法。這樣只能讓影片顯得散亂。
總的來說,《黑色大麗花》成功的營造了一種黑色風格,並且在懸念上做到了跌宕起伏和自圓其說。但是它的缺點則在於開頭的設置沒有將黑色貫徹始終,而懸念也因為符號的過多而顯的多少有些雜亂了。
黑色大麗花影評(二)
出場的時候,火先生就從樓上摔了下來,我們故事的講述者自然以為鮑比找來了幫手將火先生暗算,但結尾處我們知道,其實殺死火先生的是大麗花案中的喬治。
到現在為止,三個案子很明鮮地擺在了一起,即納什案,鮑比銀行案,還有黑色大麗花案件,前兩個案件與黑色大麗花案形成了單線聯繫,三個案子間暫時還沒有達成兩兩相嵌的樣子。所以我們要看的是前兩個案子與最後一個案子的關係所在。
前面已經說過了,納什案發生的時候,黑色大麗花死去,而在後面,偵破納什案實際上是制約了冰火兩位先生對黑色案的偵破工作,這是從客觀角度來說的,職責與時間問題。而事實上納什也是一個變態,電影中已經敘述了,對於這樣的人,火先生這位嫉惡如仇的偵探竟然輕易放過,僅僅是一個妹妹的喪生是否能夠解釋呢?但我們的冰先生就這樣忽略了,誤以為火先生心中有個難捨的情結。
而鮑比的案子顯然比納什一案更為深入地解析了火先生的心理動機,雖然鮑比出場便死去了,但事實上卻從以往的恩怨中得出了火先生的為人,一個嗜錢如命的傢伙,當然,這也為冰先生與赫嘉麗關係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更重要的是,鮑比一案為火先生的死劃上了一個終結的符號,即將喬治歸結為鮑比請來的幫手。這樣一來,黑色大麗花一案則滲入到了鮑比一案中,可以說,其實鮑比案與大麗花一案是相輔相成的。
隨着劇情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更大的一條線索,即納什案為什麼會失手,原來在納什案的現場,火先生以救冰先生為借口竟然眾目睽睽之下殺死了鮑比案中的知情者,於是,本以為毫無關係的納比案與鮑比案之間也產生了聯繫,即推翻了前面所說的沒有形成兩兩相嵌的局面。
我們現在才可以看出,三件案子實際上彼此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就如同一個三角形的結構,每兩者之間建構起了連線便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平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這幾條連線的建立者恰恰是火先生。至此,我們可以理解小說中的開篇為什麼用大量筆墨去描寫冰先生與火先生的關係,因為冰先生是故事講述者,即觀眾或說讀者所能一眼便看到的線索人物,而火先生則是整個故事中的暗藏的線索人物,他的貪婪他的狡滑將這三個案件有機的聯繫在了一起,構成了這麼一個三角型的案件連環。但筆者還是認為開篇雖然重要,但在電影中的筆墨的確有些過多,這種明暗兩條線索人物的交代有些複雜了。
當然,對於整部影片來說,三個案件所用的筆墨肯定會不同的,納什案與鮑比案除了兩場重頭戲以外,其它的幾乎都是過場,而主要講述的是大麗花一案。但三個案件之間的聯繫卻交代得十分清楚,我想,如果在沒有看過原著的情況下,觀眾若能將電影中這種聯繫看得十分清楚,就應該說導演已經是很成功了。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認為這部小說或電影都好,最令人感到詭異懸疑的就是這種聯繫的存在,否則單拎出任何一個案件都顯得很平常,當然大麗花中關於各種各樣的人物性情及變態心理是另當別論的。
所以,此部影片的看點於筆者認為就是火先生這條暗線,看明白了這個人,三個案件以及三個案件之間的聯繫也就不言而喻了,而這也就是這個故事中最精髓的所在。由於篇幅的原因,導演丟掉或改動了一些細節,但原著中的結構卻沒有一點動彈,可以說也算是忠於原著了。
黑色大麗花影評(三)
黑色大麗花是影片的靈魂,這個乍現在黑白光影中的女子與她分離的肉身都承載着一種夢想幻滅的撕裂。她的飛行員男友和她的刻意獻媚以及她天生的美麗都倒映出潮流中的隻身向上的危險和微妙,世界本就不是單純的黑與白,甚至連灰色都不是。因為,在榮華富貴的方向,我們可能看到的只是那用金錢堆積的安全與成就。可是,我們最初的幻夢是為了得到人世間一直在描述的性靈的曼妙和縮短自身和這種曼妙的距離。
大麗花的故事在《黑色大麗花》中就是一個完美的點題。冰先生帶血的門牙不是白白掉落的,他的獲取方式相當老練,而對於他的年齡來說,這種行動力並不能代表他的城府,而更在於他和大麗花一般,一直在享受着貧窮和年輕。冰先生獲取了自己眼中的價值,而大麗花卻在另一種極端中死亡。所以,命運和死亡還有期盼的物質和自身的精神都在潮流中作為朵朵浪花而飛逝。影片中如原著的黑色味道相同,個體只是背景中的點綴,而更大的味道是時代所賦予個體更大的特徵,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
影片開篇,快速剪切的拳擊賽一幕中就老練的交待了影片的特質。而後,在一個長鏡頭延伸中大麗花的另類出場,鏡頭的這邊是發現現場的恐慌,鏡頭那邊就是人物的殘酷,暗暗的交待了命運的無助。影片高潮之處是如假包換的西區柯克風格照搬照用的樓梯刺殺,就是這個時刻對比兇手的手段和亡者的脆弱,影片對於貧富和人性之間的何等差異就明之又明。這三段最值得誇獎的戲份是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極度顯現,布萊恩·德·帕爾瑪很擅長在緊張局促中交待更深刻的劇情伏筆,往往可以在華麗刺激中讓人若有所思。我私下以為,這三幕戲不僅強化了導演特有的風格,也專註的交待了影片的內涵。
《黑色大麗花》作為一部成功的黑色偵探小說而鋪陳的懸疑感是影片驚悚風格之外的驚喜。這種美式黑色小說幾乎一致的都是在無形中交待隱含的懸念,許多看似不精心的提示其實就是真相的顯現,如現在流行的典型硬派小說《八百萬種死法》。所以,當再次看到這種類型電影的時候一些稍有異樣不合邏輯的場面肯定就是結尾處令人振奮的精彩之處。可是,在《黑色大麗花》與其他同類電影不同就在於,影片是大量交待了時代特徵和刻意營造時代感的,這更逼真的襯託了影片的黑色內涵。當時的流行巨星,當時的地震,當時的戰爭結束論,當時好萊塢商業運作,這些逼真營造的懷舊品味給這個驚悚電影無形中注入了人文的味道,也給影片憑添了許多情緒,使影片對貧富之差的批判和人性惡欲的揭露起到了很大的潤滑作用。
在錯綜複雜的劇情中,每個人物的身世背景和內心爭鬥多有被時代縱容的感受,這種個體無助無辜的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黑色味道,而這種味道在導演所擅長形式化風格中展現得的確刺目驚人。可惜遺憾的是。導演幾乎所有作品都存在的對人物性格深度提煉不足的毛病還是在影片中出現。除去形式化表現的黑色大麗花的驚艷之外,影片人物的個性還是埋藏在意敘事為本的影片段落中。在很多大段大段的對白中,喬什哈奈特和斯嘉麗約翰森以及希拉里斯旺克都在奔波於敘事的環境而忘記了挖掘人物更深層次的內心表現。這不是演員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導演無法將人物和劇情合而為一的永恆問題。可惜,可以看出導演這一次對影片看中的不僅僅是兇殺和陰謀,而是要還原一段歷史,要立體化的深度的解析人性的悲哀。然而,依舊形式化的處理手法雖然使影片看起來有些深意,但終究還是走在自己的老路上。也許,這真是導演永遠的痛了。
看完《黑色大麗花》,竟然想起了《黃金甲》,兩者幾乎屬於同等語境的作品。奢華的再現歷史,陰暗的人性掙扎,複雜的懸疑,驚悚的動作,甚至都有形式化風格的弊病。但是,老謀子是永遠需要向布萊恩德帕爾瑪導演學習的。因為,德帕爾瑪的形式化影像已經可能讓人找到平衡點,可以給人帶來愉悅和感動,自成一派。而張藝謀作品,只能帶來偽人性的張揚和商業化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