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遊子吟》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經典誦讀《遊子吟》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繁華落盡見真淳
——經典誦讀《遊子吟》教學反思
李欣
人們似乎總是喜歡看見繁華,遇見繁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欣喜地發現語文課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在繁華和熱鬧中我們也慢慢發現語文課的語文味漸漸淡了,語文課有時變成了創新思維課,有時化成科學實踐課,還有的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課等,就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而言,主要體現: 目標寬泛化。所謂寬泛化,就是指把語文教學課堂的內容變得比較複雜,功能開發也比較齊全,語文課成為了無所不包的文化課,天文地理、歷史社會、民俗宗教,無所不包,教師儼然成為"一代宗師".不禁讓人深思,到底什麼樣的課才是語文課的本來面目?到底什麼才是我們追求的語文味呢?繁華容易樸實難,我在備經典誦讀《遊子吟》一課就是從最初繁華的設計到歷經痛苦的捨棄最後終於回歸本真回歸樸實的課堂。
先來說說我為什麼決定上以母愛為主題的經典誦讀課,這種類型主題閱讀課型已經非常多了,為什麼我還是要決定要成為這眾多當中的一員呢?一是從學生出發,記得在教一年上冊一篇課文《借生日》的時候,我問孩子們,過生日的時候我們最不應該忘記什麼?沒曾想孩子們的答案足以讓我咋舌!有的說:不應該忘記禮物,有的說不應該忘記生日蛋糕等諸如此類的答案,個個都是只想到自己。做母親的,誰都不會忘記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有多少人記得母親的生日?當我們承受母愛的滋潤時,是否該在心底留一分感動,一分牽挂,是否該為母親做些什麼。二是從自己出發,我想只有打動自己的才能打動別人,我自己就是一名遊子,至今跟父母分隔兩地,每每讀到有關母親的詩歌或文章內心裏面總是有一種抹不開的愁緒。所以這是我心聲也是孩子們的需要。
鑒於以上思考確定了母愛主題,並選定了教學內容,開始有了第一稿教學設計。
一備:繁華下的熱鬧
既然是經典誦讀,內容的挑選上一定要是經典的,關於母愛的經典詩歌孟郊的《遊子吟》是最合適不過了,從古至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引起多少遊子的共鳴,另外還選了孟郊的《遊子詩》以及王清秀的兒歌《媽媽的愛》作為拓展內容。
學貴在質疑。課始,從孩子已有學習經驗出發,我選擇了白居易的《草》引入課題,從白居易筆下我們感受到草的堅韌和頑強,孟郊《遊子吟》中的草又是指的什麼呢?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課中通過想象畫面我們看到了一位在兒子臨行前,在昏暗的燈光下連夜為兒子縫補衣裳的母親。透過古代吳越民間的習俗,讓孩子們明白母親把針線"密密縫"是擔心孩子"遲遲歸".通過多媒體輔助進一步創設情境透過母親蒼老的面龐、斑白的雙鬢、粗糙的雙手我和孩子們一遍遍誦讀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師:夜靜悄悄的,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酣然入夢,可惟獨我家的油燈還閃爍着,只見——
生:"慈母手中線----遲遲歸。"
師:屋外寒風呼嘯,屋外寒氣逼心,在微弱的燈光,只見"——
生:"慈母手中線----遲遲歸。"
從兒子臨行前母親"密密縫"的畫面我們切換了到兒子遠行後母親"依堂門"的畫面,開始了《遊子詩》的學習,透過"萱草"讓孩子們知道這朵"母愛之花"的含義所在,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位依靠着堂門焦慮不安、望眼欲穿、滿眼淚花地盼望兒歸的母親,從而點名主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課的最後通過《媽媽的愛》這首淺顯易懂的兒歌中進一步拉近古詩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聯繫生活找到媽媽對自己的愛,最後在《媽媽頌》的歌聲中結束了本節課。整節課以讀代講,情感層層遞進,課中看着孩子們好幾次濕紅了眼眶,好幾次潸然淚下,我以為這節課到位了,但是教研員聽完課後的一句:這節課是讓孩子感受母愛感恩母親呢?還是通過學習古詩來體會詩中母愛之情引發我的思考。縱觀本節課,看似內容飽滿,情感濃郁,但是主題卻不突出,三首詩歌平均用力,聽課老師不知道這究竟是一節經典誦讀課,還是一節常規的語文課亦或是一節感恩母親的品德課。整節課情感有餘,語文味卻不足,因為情濃了勢必沖淡了文,孩子們的情感雖然和文本一起產生了共鳴,但是這節課我究竟要教給孩子什麼?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引起我的思考。
二備:初見"真"的模型
鑒於第一次試教之後引發的種種思考,我又回答最初,回到經典誦讀這四個字上來。關於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選的上課內容《遊子吟》和《遊子詩》絕對算得上是經典,對於兒歌《媽媽的愛》和最後歌曲《媽媽頌》是不是經典這個有待考量。誦讀就是指讀出聲音來,誦讀詩文。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為了突出經典誦讀的主題,第二次備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加進了平仄和吟誦,我把整節課分成了讀、誦、吟三大部分。從學生自由讀,熟悉詩文到現代的朗讀詩歌和古人的誦讀詩歌,最後到吟誦,把《媽媽的愛》這首兒歌刪掉,內容讓看似刪減了,步驟上看似清晰、明了了,實則依舊是十分繁瑣,讀和朗讀還有誦讀的環節明顯重複,導致第二次試教整節課拖了8分鐘,原因在於我捨不得丟下那些我認為熱鬧的,繁華的部分,以至於整節課情感依舊很濃,語文味依舊很淡,捨棄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在自己的內心,難在習慣了繁華卻要回歸本真。痛定思痛,在歷經兩次試教之後決定開始忍痛割愛,大刀闊斧地——刪!
三備:繁華落盡見真淳
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追求樸素、自然的境界,體現真實性和有效性,讓語文教學回歸本色,讓語文的課堂重新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想一想,我們該拿什麼給學生呢?讓學生上了課後留些什麼呢?退去繁華回到本真我認為應該着重在優美的言語、濃厚的情感、生動的形象三方面着手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1)繁華落盡見真淳—給優美的言語
低年級學生不同於中高年級段,兒童對聲、韻的敏感度非常強,詩歌語言平仄押韻、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吟誦又是最能體現詩歌的韻律美,因此在《遊子吟》的教學中,放棄了繁瑣的分析和講解,就是簡簡單單帶着孩子們用平長仄短的方式一句一句的吟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學生能在誦讀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一種音韻美,通過一句句誦讀更能體會到母親每一針每一線都是對兒子的擔心、牽挂和祝福。
(2)繁華落盡見真淳——給濃厚的情感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備課中也有濃濃的情感,只不過那種濃濃的情感是藉助多媒體營造出來的,而這一次濃濃的情感是一句一句讀出來的,《遊子吟》中我重點抓住了平聲字的進行教學,每一個拖長音的平聲字"中"、"衣"、"行"、"遲"、"言"、"春"、"暉"裡面都包含濃濃的情感,在"中"字里我們吟誦出了在昏暗的燈光下穿針引線的母親,在"衣"字中我們讀出了深情凝望着母音每一針每一線的遊子,在"行"字中我們誦出了兒子即將要出門遠行,在"遲"字中我們讀出了母親的擔憂和害怕,在"春""暉"中我們更讀出了母親的無私和偉大。
(3)繁華落盡見真淳——給生動的形象
在一遍遍吟誦美美言語的基礎上,在一遍遍吟誦濃濃情感的基礎上,母親這個偉大的形象就赫然地顯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了,沒有講解,沒有泛濫的多媒體,只有讀,只是讀,在讀中我們感受到了美美的言語,在讀中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情感,在讀中我看到了母親那栩栩的形象。一節課下來,孩子們掌握了平聲字拖長音的規律,並能運用到其它古詩當中,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退去繁華得到了是實實在在的收穫。
從最初的備課到最後的定稿,這節課前前後後大改三次,小改無數,從一開始只想完成我的教學設計到後來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的轉變;從一開始想着怎樣把這節課上好到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課才是一節優質高效的課轉變;從一開始的我想上什麼到學生這節課究竟能學到什麼的轉變。三備三改,從課型的轉變到思維的轉變,退去了繁華,回歸了本真,我和孩子們一起收穫了很多!
相關範文
- ·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反思
- ·遊子吟教學反思
- ·讀經典誦讀有感
- ·經典誦讀讀後感
- ·經典誦讀觀后感600字
- ·經典誦讀活動方案
- ·經典誦讀大賽觀后感
- ·小學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方案
- ·《國學經典誦讀》讀後感
- ·經典誦讀觀后感徵文
- ·國學經典誦讀徵文
-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
- ·局關於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方案
- ·經典誦讀串詞
- ·經典誦讀觀后感300字
- ·“國學經典誦讀”比賽主持詞
- ·學校第一屆經典誦讀活動閉幕詞
- ·中華經典誦讀讀後感
- ·經典誦讀觀后感500字
- ·初三年級文藝匯演及經典誦讀主持詞
- ·經典誦讀觀后感
- ·國學經典誦讀主持詞
- ·中華經典誦讀主持詞
- ·“經典誦讀”優秀徵文:氤氳書香醉我心
- ·經典誦讀大賽策劃書
- ·讀《有效教學》教學反思
- ·《遊子祭祖》
- ·讀遊子吟有感400字
- ·遊子吟讀後感
- ·原創歌詞;遊子吟
- ·七絕-遊子吟(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