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錦瑟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錦瑟教學反思
這首詩上大三那會實習的時候就講過,可如今要再講還是糾結了很久,不知從何下手。備課的時候準備了李商隱一生的簡述,仕途和愛情。只是想更口語化的講出來,而不是照ppt內容讀。補充了朦朧詩派顧城的詩歌,只是想告訴學生詩歌有時候可以不用刻意的去分析思想意義,而是可以欣賞意象美的,可以着重體會梁啟超所說的“美的神秘性”。最後的對於“錦瑟”和“華年”這兩個詞的解說,是為了讓學生簡單了解詩歌寫作的其中一個小技巧,和對“錦瑟華年”這個詞的運用。
但是,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很不如意。最明顯的就是時間上很趕,感覺自己在滿堂灌,沒有給學生思考,品味的時間。可能也是因為開始本想一節課結束《錦瑟》和《馬嵬》兩首詩歌的緣故。只是,最終,《馬嵬》也只是開了個頭。
開始詩句對接的環節,學生很興奮,都很積極地回答。對李商隱仕途和愛情的介紹,學生也很愛聽。但到真正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時候,學生的熱情很明顯的下降。找了兩位學生讀,效果都不太好,現在想想自己沒有范讀也是個過失。最最不滿意的地方還是對於典故的解讀,我基本上是自己講,而且講的很快,學生應該都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這也是我很茫然的地方,這首詩的典故到底該怎樣講,我自己一直也沒有一個好想法。
我原本是想通過這堂課,讓學生喜歡這首詩,然後願意自己讀,也願意背下來。可最終證明是失敗的。到底該怎樣教學才能讓學生融入詩中,戀上這首詩呢?哪位高人能給予幫助。
篇二:錦瑟教學反思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秘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說"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說,由於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於《錦瑟》的本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秘。
先說"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中說"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裡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為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為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麼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為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為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嘆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為世用。而"思"字則為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樣超脫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擺脫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裡,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徵,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着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裡,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說"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蕩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m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游於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以利害說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於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為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於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於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後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於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為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後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說,儘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後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後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着,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為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於從生至死乃至死後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於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於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溫暖。結尾感嘆自己不僅不為世用,甚至不為世識,只能寄望於後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為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為我們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陝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里、夏黃公、締里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為"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說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說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為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說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為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說"植玉求歸,己輕於舊日;泣珠報惠,寧盡於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着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說:"玉山高與閱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為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戶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麼,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為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為珠為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污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篇三:錦瑟教學反思
選擇《錦瑟》這首詩的初衷是覺得古詩字數少,而且高中又學過,準備起來應該沒什麼難處,事實上真正着手去解讀這首詩,尤其是以一位教師的視角去講解給學生聽,對我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先去網上百度了各種教案,總體上來看大同小異,可供參考的價值不是很大,然後,考慮到我們高中曾將這首詩選入過課本中,我又向同學了解了一下他們對這首詩的一些見解。普遍反映的情況是《錦瑟》這首詩太朦朧了,不知道作者所要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我那時便暗下決心,給他們講懂這首詩。其實,也是從那時起我就犯下了一個錯誤,即文本定位沒有找准正如老師給我的評課中提到,幾千年來都把《錦瑟》定位為是首朦朧詩,到你這兒把它一條條講得這麼清楚,說明你的文本定位是存在問題的。下面我先將我被評之前的教學實錄寫下來。
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李商隱的一首詩歌,大家都知道,李商隱是我國唐朝後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我們先一起回憶一下,然後,我找幾位同學起來說幾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的,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對李商隱有了解的同學都知道,李商隱本人是非常喜歡並且非常擅長使用典故的,同時呢,也非常善於捕捉富於情感表現力的意象。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這首《錦瑟》裡面就有非常豐富的典故和意象,同時,這首詩也是李商隱詩歌的典型的代表。在解讀這首詩之前,我們可以先一起探討一下李商隱能寫出朦朧詩的原因是什麼?或者說,他創作朦朧詩的背景是怎樣的?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盛唐詩兼有高華明朗、含蓄蘊藉的詩美,洋溢着青春樂觀的氣息。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與韓愈、孟浩然是這一階段存在的兩大詩派。元、白這一派崇尚的是平易,舉個例子就能說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那首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啟蒙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得就很平直如白話。而韓、孟這一派它崇尚的是奇崛,同樣是寫草,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相比之下,就將早春的朦朧美刻畫的比較生動而委婉。這兩大詩派在詩歌發展史上都有着創造性的貢獻,但也有一些缺點流弊,李商隱可能有意糾正韓、白的一些缺點,努力恢復盛唐詩的某些優點,但是由於時代衰頹的影響,盛唐那種飽滿健舉、明朗與含蓄相結合的詩美已經不可能重現了。而在他的詩里,含蓄蘊藉的一面往往發展成了對朦朧境界的刻意追求。從他青年時代所作的《夕陽樓》和《燕台詩四首》就已經很明顯的看出他這方面的特殊愛好。(《夕陽樓》和《燕台詩四首》我給大家附在了詩的下面,課下的時間大家可以和《錦瑟》作一下對比性閱讀,看看詩人早期朦朧詩和晚期朦朧詩的共性。)而到了晚年,《錦瑟》一詩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好,下面我請大家先對照註釋通讀全詩,整體感知一下。然後,我找兩位同學起來說說你們的看法。(幾分鐘后)生一:我認為,《錦瑟》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對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生二:我感覺,這首詩是寫詩人的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時也許摻雜了一下別的情感在裡面吧!好,剛才這兩位同學
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這首詩的見解,而且呢,說的各有道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商隱,一起深入具體的解讀一下這首詩。
相關範文
- ·對教學反思的“反思”
- ·教學反思:教學方式
- ·“中點四邊形”教學設計 教
- ·讀《有效教學》教學反思
-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四步”走教學反思
- ·《錦瑟》藏頭梁祝思君
- ·錦瑟無端,心事正亂
- ·錦瑟年華里的守望
- ·這錦瑟人間沒有你也沒有什麼可戀
- ·錦瑟無端
- ·錦瑟無端五十弦
- ·【錦瑟原創】你的日光傾了誰的城
- ·【錦瑟原創】如水三月,一個人的靜!
- ·晚唐錦瑟
- ·【錦瑟年華,獨自清歡】
- ·錦瑟年華,誰與我共清影
- ·錦瑟韶光,知君安暖
- ·流年 錦瑟
- ·【錦瑟原創】純白舊時光,纏綿夜未央!
- ·錦瑟無弦心有弦
- ·【錦瑟原創】塵世風華,滄海桑田!
- ·【錦瑟原創】冬日溫情,好久不見!
- ·【錦瑟原創】如輕煙,似淡香!
- ·【錦瑟原創】六月,傾情。
- ·錦瑟年華 曾誰與共
- ·錦瑟
- ·【錦瑟原創】三月識半城,煙沙籠相思!
- ·錦瑟五十弦
- ·【錦瑟原創】這一秒,下一刻!
- ·素囊錦瑟,滄桑了似水流年
- ·【錦瑟原創】逝水流年,滄桑了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