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公眾演講 > 試論法官的個性

試論法官的個性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小景

試論法官的個性 標籤:個性簡歷

  “司法權與行政權獨立,才會有自由的存在”。[7]司法權通過法院裁判權來體現。法院裁判權(court’s jurisdiction)則是一種權威,即聽審、裁判及決定的權威。[8]根據馬克斯•韋伯理論,權威可分為理性權威、傳統權威和個人或組織的魅力型權威。[9]P162我國現在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法治建設,其實就是個人或組織的魅力型權威在推進。[10]這當然是法制現代化必要的基本的動力機制,但若這種權威不因法制發展而轉化成法律的理性權威,反而因此去支配法律,那麼就不可能實現法制現代化。權威轉化並不是否定個人或組織的魅力性權威,而是相對於法治,個人或組織的魅力性權威必須在法律之下。法院的權威裁判獲得獨立,是因為具有理性權威。

  在具體的案件中,究竟什麼是認定某一具體案件的事實,究竟如何根據特定案件選擇所適用的法律,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不投入法官的主觀因素甚至個人感情。[11]雖然社會和法律職業本身對法官的人格提出了高於一般人的道德要求,但是也有的法官會辜負人們對他在這一方面的期望。法官是掌握司法權的一個職業群體,而根據人們關於權力的認識,只要是存在權力的地方,就會有腐敗產生,而且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自古不易的道理。如果法官手中的司法權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必然走向腐敗。而且,司法的腐敗是最嚴重的腐敗。培根有一句名言:“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與之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法官的人格是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換言之,如果法官也被腐化,不能夠主持正義了,那麼這個社會也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了。龍衛球先生培根所言的評價無疑是很有道理的:司法的理論可以容忍一個才智平平但廉潔的法官,卻無法容忍一個才智超群但腐敗的法官。[12]可見,人們不僅要求法官具備熟練和高超的業務素質,而且要求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司法腐敗說到底是司法主觀性的泛濫。

  那麼如何保證適當的司法主觀性呢

  首先是法官內心的道德約束。這要靠提高法官的素質來實現。在西方國家,任何人要想步入法官這一行業,都必須接受很高的學歷教育。例如,在美國,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具備什麼樣學歷的人才可以充任法官,但從實踐上看,美國的法官無一不是來自律師界,而在美國要想取得律師資格,首先必須獲得法學碩士以上學位,並通過嚴格的律師資格考試,而且只有那些在律師行業中幹得不錯的律師才有可能成為法官。一個普通律師要成為法官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正是由於法官職務的來之不易,而且由於法官所受的教育程度比較高,所以美國的法官一般都很珍視自己的名譽,因而也就比較容易做到從內部約束自己不被個人的私慾所左右,從而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和生活品位。有資料表明,美國自建國以來,其聯邦法院系統的法官還沒有出現過一例腐敗的事件。

  對於掌握權力者而言,僅僅靠他的內心約束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內心約束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道德並不總是能夠發揮其抑制不良誘惑的威力。我們雖然在感情上對法官的人格寄予了神話般的希望,但是法官卻並不因此而成為聖人,法官和任何普通公民一樣,有着自己作為普通人的慾望和需求。既然如此,那麼對法官的約束就不能僅僅通過其內心的約束,而是還必須通過來自法官外部的約束,這就是程序的約束。我國古代的法官中的絕大部分雖然來自於在科舉考試中獲勝的知識分子,但是仍然不能避免司法官吏腐敗現象的產生,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屢禁屢腐,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制約機制。

  程序制約是防止司法主觀性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所謂程序制約,就是通過程序要件的滿足,通過與程序的結果有切身利害關係的各方當事人的充分參與,形成對程序結果的製作者的外部約束,從而實現程序的公正。這種程序要件的滿足,具體包括:第一,凡是利益受程序結果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參與程序結果的形成過程的權利;第二,程序中相互對立的雙方權利相同,義務對等,誰也不享有優於對方的訴訟地位;第三,製作程序結果的裁判者應當保持完全中立的立場,而不應當偏袒程序的任何一方;第四,法官的裁決必須產生於法庭審判活動全部結束之後,而不能在審判過程中對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問題所形成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他在審判活動之外所產生的預斷、偏見或傳聞的基礎之上;第六,法官的裁判必須以程序的各方參與者在程序中所提出的有效意見、主張和證據為依據,而不能將一方或多方參與者的觀點和證據任意地加以排除;第七,裁判者應當實現完全的個人獨立,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來自與程序處理結果無關的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八,除非有法定不應當公開的情形,程序應當完全公開,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充分了解程序結果的製作過程;第九,裁判者應當為其制定的程序結果進行充分的論證,也就是在裁判中詳盡地說明判決的理由;等等。很顯然,程序要件的滿足要求程序的參與者通過平等地行使權利來實現對法官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它排除一切來自凌駕於程序之上的權力,也排除一切來自程序之外的干擾。

  實現司法公開,實現對法官司法權力的制約,必須提高法官的素質及完善訴訟程序。只有當法官素質在整體上有了很大提高,而訴訟程序也有了長足進步的時候,才可以指望“公平如大水滾滾,正義如大河滔滔”的法治局面的出現。

  三、如何培養法官的個性

  法官的個性培養,是一個接受他律並經過內在良心調整達到自律的過程。他律,最主要的就是監督。而最有效、最經常、最基本的監督,是法院內部監督。這種監督不僅僅是對法官行為的規範,對審判權的制衡,同時,是對法官的愛護和保護。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將審判監督與紀律監督緊密結合起來,讓監督貫穿於審判工作的各個環節來維護良好的司法秩序,盡量排除干擾,將法官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解脫出來,保證司法的公正與效率。自律,就是法官要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把個人的一言一行自覺納入法官的個性規範中去。要做到自律,必須樹立唯法至上的理念和追求公正的強烈意識。法官只有追求公正的堅強理念,才能有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把法律信仰作為法官最基本的價值觀念,真正在靈魂深處忠實於法律。法官只有獲得對法律信仰和正義追求的精神支持,才能帶動內心嚴格的理性自律,從而產生巨大的工作動力和無私無畏的勇氣。始終保持自己崇高的職業操守和司法人格,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人民法官既是傳播法律的使者,也是涵養道德的楷模。[13]

  培養法官的個性,使司法主觀性與法律客觀性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法官的威望與人格魅力

  有人說,我國法官的個性猶如我國法院判決書的書寫模式一樣——千篇一律,幾乎沒有什麼特點可言。因而我國法官的威望與人格魅力的作用並未得到充分的重視與體現。法官的人格魅力是法官內在道德涵養的綜合體現,而法官的人格魅力對於公正審判的實現或某些制度的實施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此,日本學者谷口安平曾論述到,由於“吸收了大陸傳統自成一個專業系統的日本司法官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權威和威信,一般人對法官的個性與公正性抱有很強的信賴感。法官能夠獨立地執行其職務,很少受律師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美國聯邦系統的法官和德國的法官也是如此,這使他們有可能發揮‘管理型’的作用”。此外,在我國訴訟制度史上享有盛名的“馬錫武審判方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並廣為流傳,顯然與馬錫武本人公正廉潔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

  法官威望的建立與人格魅力的培養是法官日常道德修養的積累與結果,在法官審判日益走向獨立與自治的今天,每一位法官都應注重自己對高尚的品質、健康的人格、社會良知、溫和的性情、穩定的情緒等綜合因素的培養,以建立自己良好的社會聲望,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法官才能通過自己的工作——公正、高效地審理案件而贏得公眾的信任和社會的肯定,並逐步恢復民眾對司法公正性的信心。

  然而,由於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客觀事實,我國法官在事實上比公開承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握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他們在悄悄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並且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十分普遍、突出,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法官公正自由裁量的能力

  法官的裁判過程實質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運作過程,裁量權的使用科學合理,裁量就恰當、公正;裁量權運用得不好,裁量就可能失當、不公正。因而,裁量公正實質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權使用得公正。[14]筆者認為,為實現法官自由裁量權公正,應着力培養法官的綜合素質:

  1、精通的業務素質。這是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前提。這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基礎。首先,法律對法官工作而言,是其工作的規則。法官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若不了解、不熟悉這些規則,就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儘管在英美法系使用判例法作依據的國家,法官同樣要熟悉案例指導規則,熟悉其操作運用規範及要領。其次,從法律對法官賦予的審判權力而言,法律是判案裁處的根本,是權力行使的依據。離開了法律要旨,就不能正確行使法官的審判權,不能正常地處斷案件。因此,法官要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就要具備較高的法學理論,要能領會法律的精神實質,並能將法律精神融會到整個審判實踐,使法律在日常審判工作中運用自如。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也應將法制的主旨精神和科學裁斷案件的方法弄清楚。需要明確,法官熟悉業務,僅對法學有所精通還不夠,還必須對法學的相關科學有所了解。2、高尚的道德素質。這是法官行使好自由裁量權的內在約束。法官如果沒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具備秉公執法的思想,在司法活動中不能做到依法辦案,不能視公正如生命,不可能實施好法律、執行好法律。法官要行使好自由裁量權,必須要有公正辦案的良好思想,養成不畏權勢,不徇私枉法,不為利益所傾的優良品德。

  3、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法官行使好自由裁量權的外在要求。法官要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最重要的是這種權力不被外部環境所影響,不受任何外界權勢所制衡。我們要切實為法官創造一種正確行使審判權力的社會環境。要創造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當前應儘快解決好法院科學設置和法官管理監督問題。

  (三)法官平衡法律變革的能力

  法官對法律的變通適用。這是最通常的潛移默化的法律變革,其中,法官的作用尤其重要。法官的主要職責是裁定糾紛,作為一般原則來說,我們不能要求法官去承擔建立未來法律制度的任務,但是,法官是最直接並且是最先對社會向法律提出新問題作出反應的,即使面對法律未加規定的情形,法官也不能以此為由而不履行其進行裁決的義務;在法律的適用與現實社會情況發生衝突時,法官負有公平決斷的義務和職責。並不能完全依賴法律明文規定的教條進行裁決,而必須考慮法律原則的選擇,比如,社會形勢、風俗習慣及政策等諸多因素,主動地參與平衡協調以期作出真正權威的判決。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作出的這種具有膽識的、決定性的、有時甚至是反傳統的創造性行為,克服了法律的停滯和衰敗現象,保障了法律的權威。

  另外,法官對法律變革的作用還體現在對法律作出符合現實情況的法律解釋之中,法官對於法律是無權進行修改或制定的,但是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法官要理解法規用語的含義與範圍就必須對其進行解釋。這種解釋並非僅僅停留在法律規範的形式之上,還要建立在對立法者意圖和目的的充分發現和了解的基礎上。法官可以獨立地、審時度勢地就該法規的社會形勢、風俗和自該法規通過之時至今是否已發生一種顯著的、實質性的和明確的變化作出判斷,並在不違反原法律制定者意圖以及一般法律原則的基礎上作出適時的解釋,並依此在司法過程中作出適合一般性正義的判決。

  (四)法官與時俱進的品質[15]

  如何才能保障法官的公正司法,我們仍然是不明就裡的。若只強調外部監督,[16]或以政治、道德灌輸,其實際效果,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美國法官群體,其外部管束是最為匱乏的,[17]卻成為不同行業中最受尊重的。其法官群體卻是社會上最有權威、最受人敬重並且最少腐敗的一個。不僅美國,英國法官自1830年以來就沒有因為嚴重行為不當而受解職處分者。日本京都大學歷年社會調查報告也表明法官是社會公信度最高等群體。[18]為什麼?那是因為他們的素質,從內心長成的榮譽感促進自律,[19]如此方受人敬重。美國人認為司法機關是法律和正義的基本構架的積極塑造者,故而要求大法官必須並且真正地依據其職責和授權進行審判,他必須具備哲學家、歷史學家和預言家的綜合能力與智慧,以及非同尋常的耐心。而且美國人也認為,一位法官必須是查士丁尼、基督和約翰•馬歇爾的結合體。[20]P116隻有這樣的法官才可充任社會正義的最終裁判者,保障法律的無上權威,真正形成對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制約。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官除了法律外,就沒有別的上司。”[21]P76

  因此,培養法官的個性要注重法官與時俱進的品質。

  法官要職業化。法官作為國家司法權的載體,儘管其職業能力使他們掌握了影響社會的強大力量,但只有將這種力量與法官為民眾謀福祉、為社會擔道義的高尚職業精神相結合,法官職業才可能與社會大眾具有親和力,才有可能在社會中求得充分的身份和物質保障,並在司法獨立的意義上獲得令人羨慕的自治“特權”,進而贏得為社會大眾所尊崇的職業聲望。法官職業與其他任何法律職業一樣,盡職盡分、理想崇高,是自己安身立命、興旺發達的根基所在;一旦根基缺失或腐爛,就不會有社會信用,就不會有與社會大眾的親和力,就必然蛻變為借自己的法律知識和技能以及在制度上擁有的便利一味謀私的利己群體。[22]

  法官要有良知。一是良好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不僅僅指法律專業知識,還包括各種各樣廣博社會知識與社會經驗,對社會生活的經驗也是法官處理好案件的基礎,法律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社會工作,離開專業知識從根本上就不具備做法官的最起碼條件;二是良好的認知水平,包括認識、判斷、推理案件的能力,具體而言是快速領會案件基本情況,把握案件雙方爭執焦點,並準確做出誰是誰非的判斷的能力;三是良好的道德水準,就是說在認識案情,把握案件所適用的法律后,真正按照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處理案件,做到不偏不倚,問心無愧;四是法官對案件處理的適當性,因為法律往往可以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這一範圍中,無論法官如何選擇都是符合法律的,也是合法的,這時如何對案件作出適當的判決就顯得特別重要;五是法官本人對法律的尊重程度與忠誠程度,這裡着重強調的是法官絕不能將法律當做為自己在社會上謀取便利的工具。

  四、結語

  法官是一種特殊的職業群體,其特殊之處在於法官被譽為司法公正的守護神、社會正義的化身。無論多麼完善和公正的法律最終是要依賴法官這個特殊的職業群體來實現。[23]換言之,法官的個性是法律實現過程的潤劑。如果說司法審判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那麼法官就是這最後一道防線的“守門人”,倘若能放鬆對“守門人”的束縛,為他創造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讓他“頭頂是燦爛的星空,心中是崇高的道德法則”,我相信,正義的防線將更加鞏固。正如法社會學創始人愛爾維希說過一句名言:“法官的人格,是法律正義的最終保障。”

  [1] 作者簡介:馬慧勇(1979-),男,E-Mail:31233663@sina.com.

  [2] 參見[美]博西格諾.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 [美]博西格諾.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 [德]韋伯.文明的歷史腳步[M].黃憲起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

  [5] 其實“法律與道德的分離被公認為是自由的前提”。參見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6] 屈茂輝 佘佐鵬.論法官自由裁量權[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秋季號).

  [7] 尹志學.分權制衡與現代法治——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的歷史反思與現實啟示[J].法律科學.1998.(4).

  [8] 朱義坤.法律專業英語[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P38.另參見賀日開.司法改革:從權力走向權威——兼談對司法本質的認識[J].法律科學.1999.(4).

  [9] 羅德里克•馬丁.權力社會學[M].豐子義 張寧譯.上海:三聯出版社.1992.

  [10] 劉翰 李林.開創跨世紀法理學研究的新局面——近年來中國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法律科學.1998.(2).謝暉.權威推進與權威轉化——法制現代化 的基本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學.1998.(2).

  [11] 石文龍.論法官與良知[N].人民法院報.2002-10-31.

  [12] 龍衛球.什麼是司法公正.北大法律信息網資源.

  [13] 張慶俐.淺談法官的職業道德[J].特區法壇.2002.(4).

  [14] 李新貴.自由裁量權如何公正行使[N].人民法院報.2002-10-15.

  [15] 胡興儒.法官的與時俱進品質[N].人民法院報.2002-9-5.

  [16] 中國的監督甚為嚴密,對法官的制約包括對庭審進行電視直播,實行錯案追究制,加強人大隊法院的個案監督,以及實行院長檢討責任制。賀衛方.司法改革中的上下級法院關係[J].法學.1998.(9)稱之為戀母情結似的監督情結。

  [17] 美國1789年憲法第3條第1款規定,最高法院和低級法院的法官,如盡忠職守,應繼續任職,並按期接受俸給作為對其服務之報酬,在其任職期間,該項俸祿不得削減。媒體對審判過程的監督又因為蔑視法庭之達摩克利斯之劍而備受限制。

  [18] 賀衛方.司法改革中的上下級法院關係[J].法學.1998.(9).

  [19] 賀衛方.司法改革中的上下級法院關係[J].法學.1998.(9);異哉所謂檢察官起立問題者——與龍宗智先生商榷[J].法學.1997.(5).認為法官不受敬重,國家走向衰亡。中國檢察官在法庭上起立,英國法官及律師等在法庭上的一系列儀式,都是為了樹立法官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20] 宋冰編.讀本:美國與德國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1] 馬克斯恩格斯全集[Z].第1卷.

  [22] 張志銘.從“法官精英化”到“法官職業化”[N].人民法院報.2002-7-26.

  [23] 何蘇芹.法官的誠信是司法公正的根基[J].海口審判.2002.(2).

  試論法官的個性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試論法官的個性
網友評論
試論法官的個性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