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散文隨筆 >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王村人)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王村人)

手機:M版  分類:散文隨筆  編輯:小景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

  一

  湘西,神秘的湘西,幽美的湘西,有多少令外來客傾慕的神奇動人的風情?

  湘西,貧困的湘西,落後的湘西,有多少辛酸故事發生在這蠻荒之地?

  古老的湘西大地,我的土家族苗族兄弟姐妹,我的其他各族兄弟姐妹,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這裡。縱橫交錯的溪河,古木參天的森林,成群結隊的野獸,星星點點的耕地。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的祖先們,打豬(獵)、捕魚、採集、耕種。結繩而治,無文字之煩惱;順天之則,有季節之更替。會動手就會打拳,會走路就會跳舞,會喝水就會喝酒,會說話就會唱歌。邊邊場是愛情場和交際場;哭嫁歌是別離歌和團圓歌。敢愛敢恨,敢做敢說。山歌好比春江水,苗鼓可以賽春雷。錐(椎)牛祭是血性祭,擺手舞是豐收曲。

  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山美水美人更美。

  二

  然而,魯迅說過,不要把鄉間的百姓看得如同花鳥一般。同樣,我們也不要將湘西看成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誠然,這裡有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別具一格的風情,有令人稱羨的景色,有碩果僅存的原生態的生存方式和審美意境;可是,這些東西的背後,也有揮之不去的貪困,自慚形穢的落後,缺少文化的愚昧,不思進取的懶惰。生產力水平的極度低下,事倍功半,勞動強度大,收穫卻很少。生老病死,一律聽天由命;鰥寡孤獨,只好忍飢受寒。經不起天災人禍,醫不起大病小傷。這樣的情況佔有一定的比例,決不是危言聳聽。最大的貧困,乃是知識的貧困;最大的落後,乃是教育的落後。

  三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民族教育事業。

  就在5年前,2001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原湘西民族教育學院和吉首民族師範學校合併,組建全新的高等師院學校——吉首大學師範學院,這是新世紀伊始,在西部大開發的春雷中,為振興民族教育事業,推動民族經濟發展的一項深得民心的重大舉措。作為吉首大學的公辦二級學院,在校本部、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和關懷下,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就生源而言,從州內到州外,從省內到省外,從三湘四水到五湖四海,而今已面向6個省市招生,而且還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和空間。課堂教學井井有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已經有10個專業通過省級評估,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初具規模,科研方面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已經擁有2個國家級課題,10餘個省級課題,高明哲、劉建成、賈維劍教授等已成為學院學術研究的旗幟,熊曉輝副教授等大批青年學者迅速成長起來。學生社團雨後春筍,第二課堂多姿多彩。學院工會是全國優秀工會,書法協會是省優秀大學生社團,《文昌閣》、《不銹陽光》等雜誌越辦越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師範教育,蒸蒸日上;全院師生,幹勁沖天。

  四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今天的成就有昨天的鋪墊和積累。

  在26年前的1980年4月,師範學院前身之一的湘西民族教師進修學院(后改為湘西民族教育學院),在改革開放最初的號角聲中成立,從此,為湘西州內外培訓了大量的教師和管理人才。1953年6月,從解放前沿續下來的湖南省第九師範學校改名為湘西第一師範學校(后改為吉首民族師範學校),這是師範學院的又一前身,為湘西地區培養了更多的教師和其他人才。這兩所兄弟般的學校,校址只一牆之隔,校園有牆,人心無牆,互通有無,交往頻繁,共商人才培養大計,為湘西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由此上溯到70年前,1936年春天,當時的湖南省政府經過調查研究,制定了《湘西特區教育實施辦法之規定》;7月,正式決定成立“湘西特區師資訓練所”。時在長沙任教的湘西籍教育家陳慶梅,接受家鄉人民的召喚,臨危受命,擔任所長(校長),親自選定校址——潕溪書院,在古老的求知聖地,譜寫現代師範教育新篇章。紀念開辦師範教育70周年,就要緬懷先賢,砥礪節操,繼承中發展,奮進中崛起。

  五

  還不能打住。將厚重的歷史再往前翻,500年前,那時的湘西,會是怎麼樣呢?定然是溪河清幽,森林茂密,野獸成群,刀耕火種,一派天人合一、自在自為的風光。

  北部的土家族聚居區,正處在老司城土司王的統治下;此時最輝煌的業績,就是土司王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彭藎臣帶兵抗倭——取得古代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時間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如果再往前數500年,那就是溪州之戰(公元939年),戰後,楚溪雙方媾和,立銅柱為界。此後,就有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同時也加速了學習漢文化的進程。

  南邊主要是苗族聚居區,大大小小的苗王統治着,重情尚武,頑強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顯示出豐富多彩的濃郁的民族特色,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相對北部土家地區,漢化程度較低。這是一個悖論。在保留民族文化和接受先進文明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呢?即使現在,苗族如此,土家族如此,中華文化相對西洋強勢文化,又何嘗不如此呢?

  晚明時期,整整500年前的1506年,苗族教育家吳鶴,那個兩次受教於大哲學家王陽明的吳鶴,傾慕漢文化的吳鶴,具有遠見卓識的吳鶴,開始在所里(吉首)興辦幾所鄉學。歷史久遠,文獻缺乏,我們現在尚未考證出潕溪書院是否辦於該年;但是吳鶴作為潕溪書院創始人,名垂青史,確鑿無疑。因為書院內的鶴公祠可以作證,書院外的老石階可以作證,書院內外十餘株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桂花樹可以作證。書院是先生不朽的遺產,桂香是先生永遠的精魂。先生的門聯還在那裡警示和告誡:

  讀法書畏刑,讀兵書畏戰,讀儒書刑戰不畏;

  耕舜田憂水,耕堯田憂旱,耕硯田水旱無憂。

  公元2006年5月,潕溪書院成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

  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500年間,滄海桑田,歷代先賢,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為了湘西的文明進步,為了蠻荒之地趕上時代步伐,為了在文化衝撞、交流、融合中更好地保護民族文化傳統,做出了怎樣卓越的貢獻!

  大約500年前,吳鶴先生創辦了潕溪書院,鰲魚峰頭,卧牛山下,弦歌陣陣,書聲朗朗,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70年前,陳慶梅先生創辦了湘西特區師資訓練所,教育轉型,確立現代師範教育,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5年前,吉首大學師範學院隆重成立,開拓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新局面,周純祿、彭勇忠、賈維劍諸同志和廣大師院人,或多或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心血,丹桂飄香,韻味久遠。

  “師範”二字,有着不同的解釋和說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言為人師,行為世范”;“嘉言為師,懿行為范”;“言傳為師,身教為范”……但歸根到底,都是同樣的要求:德才兼備,品學兼優。

  願廣大師院人以此共勉,共同創造師院美好的明天。

  (2006.11.28zuo)

您正在瀏覽: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王村人)
網友評論
從潕溪書院到吉大師院(王村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