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遲暮之感

遲暮之感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得得9

  記得在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看台灣女作家三毛的書,她獨特的作品風格和人格氣質,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作家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轉。他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早就讀過。從那時起我就很喜歡她,並關注她的作品。

  同樣,香港著名言情小說作家張小嫻、大陸著名作家張愛玲、畢淑敏等女作家,她們的書我也很喜歡看。

  近期,讀張愛玲的一篇散文《遲暮》,內心感觸很深。三毛之死距今已有22年了,始終還沒有走出紛紛憂慮和惋惜之中。尤其關於她的真實死因,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謎”。是久病厭世自殺?是為情感還是意外身亡?

  這樣一位有才華的人,才48歲 就與世長辭了。應該說還不到遲暮之年吧!

  人生匆匆。人的一生,就像一年中的四季一樣。童年是人生的春季,無憂無慮,像花朵一樣盡情地綻放。青少年是人生的夏季,五彩繽紛,拚命奮鬥和耕耘。中年是人生的秋季,老年是人生的冬季。

  三毛那時正當中年,正是出成果的季節。怎麼說走就走了呢?這為喜歡她的讀者所不能接受。一個活得如此充實、走遍萬水千山的性情女子,怎麼就逃脫不掉思想的謀殺?實為悲哀之極!

  《遲暮》中有這樣一段話:“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圈地里,當一種暗示發現時,使人如何的難堪!”、“她曾經在海外壯遊,在崇山峻岭上長嘯,在凍巷內滑冰,在廣座里高談。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尋不着一點痕迹。”

  是的,遲暮之年的女性,難免會有所傷感,甚至做出悲觀厭世的事情來。歲月的流逝,改變了她的容貌和氣質,使她不再年輕漂亮,不再光彩照人,“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因而,她們變得多愁善感,總會想起那些已經飄然遠去的故事。那些思念、那些遺憾、那些執着,大凡都已事過境遷,在心中依然獨留一絲惆悵和念想。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人生千古絕唱,蘊涵著遼闊的意象和豐富的回味。面對時光的流逝,黑暗漸漸逼近,留下的只有滄桑和悲涼。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們會自尋煩惱。莫名其妙想起許多不開心的事,悔恨自已黃金時代的遺失,甚至覺得這輩子活的很窩囊。

  尚不知,人生是何等的不完滿。“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不完滿才是人生。

  “遲暮少寢食,清曠喜荊扉”,一切都已成過眼雲煙。時間不可逆轉,再想也於事無補。倒不如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過好有生之年的每一天。力求做個張小嫻筆下的女人:“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誠善良,觸覺敏銳,情感豐富,堅忍獨立,堅決讀書、寫字、聽歌、上網、旅遊......”

  讀書,追求心靈的寧靜;上網,享受現代的文明;旅遊,感受生活的美景。總之,做自已喜歡做的事。

  畢淑敏曾在她的書中說過:“書中收藏着百代精華”,它不是胭脂,卻使女人心顏常駐。不會因年輕而揮霍美,也不會因年老而放棄美。

  遲暮之年的女人,儘管美麗不再,但智慧猶在。要不斷地挑戰自已,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沒必要追隨別人的腳步,有自已時尚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時尚與智慧的結合,就是最完美的境界。

您正在瀏覽: 遲暮之感
網友評論
遲暮之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