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時事評論 > 城市的味道

城市的味道

手機:M版  分類:時事評論  編輯:pp958

城市的味道 標籤:平安城市

  “城市的味道”,想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是由來已久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動筆。今天因為頸椎的不適,下午去做個MRI檢查,躺在機器的操作台上,把腦袋伸進那個圓筒形的主機,狹窄的空間,嗡嗡作響的噪聲,比我預計的長很多的時間,一貫心境良好的我,也被壓抑得心慌起來。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又想到“城市的味道”的構思上來。

  最早對城市的體會,是在我十歲那年的寒假。那時候,父親在常州經營着一間裁縫鋪,農閑時母親就去了店裡幫忙,放了寒假,我自然要去他們的身邊團聚,我與城市的接觸就從這裡開始了。嚴格的講,父親的店鋪還在當時的城郊,記得門前還有大片的菜地,路邊還有一些糞池,只是和我生活的老家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平整的水泥路面,下雨天不再需要拖着沉重的膠鞋,深一腳淺一腳的在泥濘里掙扎,這就是我當時以及後來好多年認為的城市裡最大的幸福了。距離父親的店鋪十來分鐘的路程,在一片偌大的整齊的公房裡,住着父親的一位舅舅,也就是我的舅爺。他那時是一家國營服裝廠的大師傅,拿着不低的薪水,過着比現在的我們要悠閑N倍的生活,對我們幾個小輩也是十分的喜愛,於是我便常常的在飯點的時候找各種的理由去“拜訪”他。從那片公房裡穿過,城裡人下班后唯一的任務好像都是在忙一頓豐盛的晚餐,於是空氣里到處瀰漫著一股菜籽油的味道。夾雜濃濃的清哈氣的特殊的香味,就是我那時腦海中的城市的味道了。向著那菜籽油的味道,做一個“城裡人”,無形中成為我人生前二十年的目標。

  十五歲那年,我終於離開了老家,來到了更大的城市——省會南京,生活了四年,我算是過客。久遠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多元的文化,這是大多數人對南京的映像。懵懂的我還無法體會這些深刻寓意的修飾,如何和我身邊的景物掛上鉤、對上號。街邊常見的樣式統一的小紅樓,宏偉的長江大橋,中山路的梧桐,中央路的雪松,四車道的城西大道,37層的金陵飯店,雜亂的堆砌了南京給我的印象。情若手足的兄弟、誼切苔岑的知音,打過架的男生、暗戀過的女生,競爭又合作的同學,這些人和這些事才是南京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記。有幾年的元旦,我們幾個都是在南京的一位同學家過的。同學的父母每次都會為我們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然後自己去別處轉悠,留下我們毫無拘束的大快朵頤。最難忘阿姨包的餃子,皮薄餡大,富於湯汁,至今想起都不斷地咽口水。幾年前再去看望他們,頭髮花白的阿姨,還要忙前忙后的為我包餃子,趕緊的拉了她在沙發上坐下,聊聊家常。只是那餃子便是南京留給我的味道了,我常常這樣的想。

  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的縣城。雖說和老家只是二十多公里的距離,在此之前,我進入這座小城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的。為了我安心的工作,父親早早的就掏光了積蓄並舉債,為我在小城的邊上買了一處房子,省去了我租房的苦惱。日子就這樣展開了,從一個人獨居,到走馬燈似的相親,再正式的戀愛,再結婚生子,再賣房買房,匆匆間,近二十個年頭過去了。這小城也從那單一的灰色變得色彩繽紛,城市的地界一擴再擴,樓房越建越高,越來越顯得現代了。這小城也是遠近聞名的美食之城,融會南北又不乏特色的餐飲文化,吸引了眾多的食客。我身居其中,自然也會時常品嘗到那些或代表了店家、或代表了區域、或代表這座城市的美食,只是愚笨,總結不出這城市的味道。幾年前,父親關了裁縫鋪,去了上海帶小外孫。終於得閑的他,開始關注養生,從各式菜品的營養搭配入手,竟然也練得一手獨特的廚藝。逢年過節,父親總是早早回到鄉下的老宅,為我們的團聚準備糧草,就連一貫自以為廚藝頗佳的我,也插不上手。每每一家老小圍坐於桌邊,看着父親變着法子搭配出的以清淡為主線、不用過多的調料裝飾的葷素菜肴,我就想:這團聚、這簡單,就是我要找的現在的味道了。

  張愛玲說,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味道。是各人對城市、對生活的不同理解罷了,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那味道都不一樣,更何況這擁有芸芸眾生的城市。

您正在瀏覽: 城市的味道
網友評論
城市的味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