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為了我的“孩子”

為了我的“孩子”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得得9

  為了我的“孩子”

  ——出書雜感

  杜書文

  一

  當我進入古稀之年的時候,我的“孩子”終於在朋友的鼎力資助下誕生了。它取名為《圓夢集》老來得“子”,一大樂事,它是我孕育50年血脈的結晶,為了它的誕生,我夢寐以求,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付出了過多的汗水與心血。今天,它終於堂堂正正地站在了世人面前,圓了我終生的文學夢。它是在諸多朋友們的催生下誕生的,儘管誕生得那麼艱難和痛苦,但它能正規地,堂堂正正地站立在世人面前,是對我心靈的莫大安慰,也是對社會、朋友和親人一個交待。它將作為我生命的影子留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枉我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

  二

  無論“孩子”長得是美是丑,總是用自己的心血孕育而成。媳婦的俊丑遲早要見公婆,書既然出了,就得面對讀者、朋友和社會。讓讀者喜歡,朋友高興,社會認可。書雖有正式書號,但由於自費出書,加上當今圖書市場的諸多怪象,儘管它並不怎麼醜陋,正規書店亦很難有他的位子。限於經濟壓力,印數不多,也不能印多,千冊足也!就這,放在我那小小的家裡也是屹壘如山,因屋內地方太小,無處存放,影響家人正常生活,常露不悅之色,只好借小區車房一隅讓他棲身。風塵、雨淋、鼠咬難以保證,只有抓緊速速送出。

  三

  書出后,為了讓社會朋友知道。有人建議開個研討會,讓一些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評議評議,藉此宣傳宣傳,造點輿論,我拒絕了。因畢竟不是名家,沒有必要人為炒作。真要搞,花錢是必然的,還得逐一登門去請,實無時間和精力,熱情的朋友寫了一則書訊,在《西安晚報》發了出來,也許不是名家之故,300餘字的消息,刪得不足百字,典型的缺骨少肉,朋友說:不錯了,能發就給足面子了。是的,就我所知,該發的此類稿子多也,都發不出來,知足了。感謝《文化藝術報》的主編陳若星,她也許深諳普通作家出書的艱難,不僅全文發了書訊,還準備將著名作家趙熙為本書寫的序也發了出來。陝西出版社的《書海》也將趙熙寫的序發了。這讓我尤感欣慰。

  四

  對於自費出書的普通作者來說,寫書已屬不易,送書更是一件艱苦的事情。老身已屬古稀之年,要把該送的書都送出去,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外阜的朋友要通過郵局寄出,郵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本市要送的,首先必須是省、市文聯和作家協會,那是作家自己的組織,那裡有作協的領導和一些平時交往過密的作家,給他們送書,完全是交流的需要。需要一一送去的,掐指算來已超過200有餘。打電話讓朋友來取,顯然是不現實的,只好抽時間或坐公交,或騎自行車,或步行登門去送。有朋友感慨地說:“而今文人,似乎生得太賤了,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了,自己花錢印製,又由自己登門去送,似有太多的滄桑之感。這到底為了什麼?”是啊,我也問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自己也說不明白。反正是鬼使神差,不由自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炫耀,只想給社會和後人留下點什麼,唯此而已。

  五

  書送出去一部分之後,便不斷接到朋友電話,意想不到的是讚美者居多,首先是裝幀,樸素、大氣、莊重,是文人的性格。內容雖雜,但內涵豐富。印刷廠就有幾位工人打來電話說:“印刷裝訂中看到了大作,覺得可讀性很強,文章短小精粹,不耽誤時間,幾分鐘就能看完一篇,過癮!可否贈送幾冊?”。我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母校靳方才老師來電話說:“書就放在枕邊,隨時就可翻看,已閱讀過半,每篇都有文采,有故事,有意境,文筆流暢,堪稱美文,多年看不到這樣的文章了。”有一位文友說:“過去是單篇閱讀,印象不是太深,現在系統讀了,感覺就不一樣了,覺得篇篇構思精巧,充滿真情,有的篇章是流着眼淚讀完的。讓我享受到了文學的魅力。”一位朋友說:“文如其人,透過這些篇章,讓我看到了作者的人品、心靈和人性光彩的閃爍……。”

  聽了這些讚美的語言,真有點受寵若驚。覺得朋友們都有點言之過分。讓我內心不安,其實我只是以平常的心態,把自己對生活的真情實感老老實實寫出來就是了。朋友們的鼓勵是對我莫大的安慰,也說明幾十年心血沒有白費。也說明它——我的“孩子”站在世人面前還並不怎麼醜陋。

  六

  市文聯秘書商子秦打來電話:省圖書館要收藏《圓夢集》,讓送去三冊。我很高興,說明我的“孩子”將堂而皇之的站在了省級圖書之林中。並將世代面對世人。這也是我最初沒有想到的。越數日,又有西安市圖書館,派人來聯繫,要求捐贈《圓夢集》。遂欣然允諾。說明它已得到社會的認可。倍感欣然。數日後先後送來了收藏證,我將妥善保管。之後,還接到家鄉姐夫的電話,說能否再多捎幾本回來,想看的人很多,有些還是我當年的老同學。縣圖書館打聽我的地址,要求收藏《圓夢集》。這無論如何是拒絕不得的,因為那裡是我的根。書中有許多篇章是描寫家鄉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的。讓家鄉人看家鄉人寫家鄉的文章有一種特殊的幸福感。

  七

  朋友魯遷打來電話,說他花了四天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圓夢集》感受頗深,遂寫下了《小人物也有大靈魂》這篇文章,希望在《西安日報》“書緣”專欄發表。“書緣”編輯於2009年5月27日在第8版,刊登了他這篇文章,大約由於篇幅限制,刪去了一部分。下面是他傳來的原稿:

  (附)小人物也有大靈魂

  ——杜書文《圓夢集》讀後

  魯遷

  拿到杜書文最近出版的《圓夢集》(作家出版社)花了四天時間一口氣讀完,深為作者多彩的文筆所感動。

  《圓夢集》共50餘萬字,是作者近50年來文學作品的總集結。包括散文、小說、隨筆、雜文、詩歌、歌詞等。專集中作者寫了故鄉風情、親人情懷、人間真愛、山川風貌、友人情誼。大約由於作者從小生活工作在關中農村和基層機關。這裡古老的文化習俗,浸潤着他的身心和散文意趣,因此,他極善於從民間習俗中挖掘素材,使他的散文充滿了多彩的活力,不少篇章寫得色彩斑斕,情趣映然。其藝術氛圍和切入視角有着詩情的瑰麗和厚重的黃土文化意蘊。文筆老道,行文流暢,酣暢淋漓,令人耳目一新。但我尤為作者的平民情潔所感動。在當前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年代,作者沒有捲入追名逐利的行業怪圈,沒有為某些權勢人物樹碑立傳,為他們的所謂“政績”塗脂抹粉。而是出於一種濃厚社會責任心,站在平民的立場上,以絕大部分篇幅,寫了大千世界和他身邊平平凡凡,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既有工人、農民、也有知識分子,既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也有在社會轉型時期生活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農民工。寫了他們的現實生活狀況、思想感情、喜怒哀樂,以及他們不同的命運和生活遭遇。對於這些人物,作者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傾注了深切的同情心,挖掘了蘊藏於他們內心深處的閃光的東西,展現了他們心靈上,道德上傳統的善良美質。不少篇章寫得真實動人,催人淚下。

  杜書文是我省一位老業餘作家,平時為人善良質樸,待人真誠忠厚本分,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如一頭老黃牛。加上他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和思想美德,自然決定了他創作的切入點和着眼點。如《陰霾散盡見太陽》中的普通農村姑娘楚玉霞,把她的大愛無私地獻給了比她年長18歲的落難知識分子靳方才。她那麼善良,那麼寬容大度,對丈夫那麼體貼入微,那麼真情摯愛。成為農村婦女中不可多得的典範。《無名的輓詞》中早年喪夫畢生守寡的無名老嫂,為了維護貧困多子的婆家,毅然拒絕再婚。她含辛茹苦,像對待親兒子一樣的對待着年僅六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餓了,她立即遞上了熱騰騰的饅頭;小兄弟腳凍得發麻,她立即把弟弟的小腳攬在她的懷裡暖熱;小兄弟的手叫蟲蟲咬了,她立即用口把蟲蟲的毒汁吮吸出來;小兄弟在外邊受了委屈,她衝出去和人家論理,並摟着小弟弟一起傷心流淚……嫂子成了小兄弟心中的上帝,小兄弟成了嫂子心上的一塊肉。《賣紅薯的小女孩》在忙亂中把別人付給她的一張假幣,找給了作品中的“我”,女孩發現后,儘管紅薯已經賣完了,卻並沒有離開原地,她牢牢地記着母親的一句話:“要靠誠實掙錢,不能騙人,只有不騙人的人才能掙更多的錢”所以,她一直等了幾個小時,直到把真錢換給了“我”才離開。這種至純至美的心靈多麼值得稱道呀!《最後一個顧客》中,下崗小夥子,把別人找給他的假幣,花給了一位可憐的賣菜的女人。雖然離開那女人已很遠了,但終於良心發現,又返回來巧妙地用真錢把假錢從那女人手裡換了回來,心靈才平衡下來。這種體恤下層人的品質多麼難得!還有《農民工》中的老李,雖為農民工,卻那樣本分實在。他知道農民工進城找工作不易,所以干起活來特別認真,不僅把分內的事幹完,還把本不屬於他的活也幹了。他說“人嘛,幹啥都要講個責任心,咱是農民,本來人就瞧不起,既然接了活,就一定要干好,毛毛草草對不住人,反倒讓人更瞧不起,多出點力又累不死,換來的卻是信任,出門人就靠個誠實勤快!”樸實的話語,多麼令人感動。還有一心一意為村民服務的《電工栓拴》,和《溪兒灣的故事》中一心為村民解決水源問題的復轉軍人旺泉;靠着自己平時所積的厚德而贏得村民敬重的孤寡老人《阿瑩奶奶》;《石砭峪風波》中已經卸了任的老村長;《遠方的媽媽》中,心地善良如母的老大娘;《寬容》中的母親;全心全意為人治病的《點燈人》;文革中死於非命的《小虎》;《小白楊》中可憐的街頭賣唱的失學幼童;《小街凡事》中的緒壽老人和賣菜小伙;《雨夜來客》中的臘臘;《等待》中無助的含冤老人等等。都是生活中極其平凡的普通勞動者和社會底層人物,這些人物都被作者敏銳的目光撲捉到他的作品中。這些人雖然普通而又平凡,卻都有人性中耀眼的閃光點。正是這些閃光點,閃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是這些閃光的東西才成為支撐我們中華民族道德的基石和大廈。

  我希望看到更多像杜書文這樣關注小人物的平民作家。因為小人物身上同樣具有大寫的人性,大寫的靈魂,大寫的生存信念,而這一切正是文學應有的大的境界。

  接着,又有老朋友張興軒寫來評論文章:

  杜書文的戀鄉情結

  ——《圓夢集》讀後

  張興軒

  書文把他的新作《圓夢集》送給我。讀過之後,有關鄉思懷人的篇什立即吸引了我。並引起了強烈的心理共鳴。

  思鄉懷土是人的感情中最珍貴的部分,也是文藝作品中常見的題材。一般來說,漂泊在外,浪跡天涯的人容易懷鄉,所謂“遊子思鄉”;年齡大的人容易懷鄉,因為在潛意識中,故鄉就是他們的根,落葉就得歸根。從書文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有很濃的戀鄉情結,他把它發為心聲,行諸文字,遣興馳懷,慰己感人。

  對親人的眷戀之情。

  骨肉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情感,纏綿繾綣,揮之不去,割捨不開。在這組作品中,他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了父愛、母愛和姐弟兄妹叔嫂之間的手足深情,其基調是悲愴的、傷感的。感情張力很大,是大悲大痛,是錐心銘骨,是哭天搶地。讀着這些文字,讓人不能不為之動容。為什麼感染力會如此強烈?我以為,關鍵是寫了人的命運。書文的親人中,有幾個是悲劇人物,命運多舛,災難頻仍。他賢淑、溫和、善良的嫂嫂,結婚沒幾年便失去了丈夫,整天以淚洗面。沒有子嗣的她把母愛深深地賜於小她二十來歲的小弟。他們之間與其說是叔嫂關係,不如說是母子關係更為貼切。書文的小妹妹荊蓮,不斷受着命運的捉弄,童年兵荒馬亂,缺吃少穿,家境艱難,過早輟學,父母多病,她承受着一個女人難以承受的繁重體力勞動;加上政治因素,又受着無端的指責攻擊和謾罵;婚姻也不盡如人意。而這個集不幸於一身的女子卻偏偏在車禍中喪生。其情之悲,其狀之苦,不唯書文,作為讀者也不能不灑一掬同情淚了。全方位,多側面地刻畫人物,使其形象更鮮明,更豐富,更具立體感也是書文作品感染力強的另一個因素。書文的母親是一個完美的女性,善良、仁慈,為了兒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她,一個70多歲的小腳老太,連續8年奔波在通往大隊、公社、縣委的大路上,為落實家庭成分而歷盡艱辛,閱盡了人生冷暖,世態炎涼。其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兒女的前途不受影響。這就把母愛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再者,書文還善於擷取生活細節,把骨肉之情表現得真切感人,入木三分。他通過一頂帽子寫父親對他的關愛;通過一隻火蠍子鑽進妹妹的耳朵寫妹妹磨面的勞作之苦;通過嫂嫂在燈下一邊做針線活,一邊給小兄弟唱歌的細節,強烈地撼動着讀者的心靈。

  請看:“每當她唱起這些歌的時候總是那麼傷感,臉上總掠過一絲淡淡的憂傷,甚至還閃着晶瑩的淚花……歌聲凄切、哀怨,如泣如訴,淚水伴着歌聲,滴在我的臉上,空氣也彷彿凝滯了一般。這時,我也噙着淚花使勁地搖着她勸她不要再唱了。”(《無名的輓詞》)

  這是一段帶淚的文字,把一個失去丈夫的青年婦女內心的痛楚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要說作為小弟弟的書文“噙着淚花”,凡讀過這段文字的讀者也禁不住熱淚盈眶了。《文心雕龍》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書文的描寫確實起到了情動而辭發和披文以入情的藝術效果。

  對鄉里鄉親的關切之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美不美,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對鄉里鄉黨充滿深情,也是人之常情。這方面的篇什雖不太多,但也寫得聲情並茂。在《鄉音,鄉情》中,最後的一段議論發得特別精到:“鄉情,鄉音是無形的感情鏈條。不分地域,不分生熟,無論走到那裡,都不會讓你感到寂寞和孤獨,無論走到那裡,只要心有靈犀,都讓你倍感親切。當你被困難所困擾,他會鼎力相助,幫你排憂解難;當你身無分文時,他會慷慨解囊,幫你走出困境;當你餓得發昏的時侯,他會把僅剩的食物分一半給你。這也許就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情、鄉音的魅力所在吧”。說出了鄉親之誼的底蘊。在《農民工》中,他一方面寫了那位鄉黨的誠實、勤快、幹活的認真:“把本不該乾的活都替我幹了”;更重要地寫了農民那種艱難的生存狀態:“家被洪水沖毀,秋田和4畝葡萄園被淹,麥子沒種上”,“家裡至今還住着帳篷,娃要上學,老人害病要花錢……”這些經曆本來就夠感人了,在作者給他管了一頓飯之後,他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更讓人傷心:“叔!不怕你笑,進城兩個月了,今天是吃得最飽的一頓”。沒有對農民弟兄的深切同情,是體會不到這句話的酸楚的。

  對鄉風民俗的愉悅之情。

  在《圓夢集》中,作者還寫了不少諸如放天燈、祈雨、盪鞦韆、看皮影等民風民俗方面的以及當地土特產,如華州杏、豆豉之類的東西。這些作品一改前面悲愴的氣氛,怡情快性,輕鬆自如,讀後如沐春風,如飲村醪,意味綿長,頸熱微醺。可以說,這是書文最具特色的篇章。這類文字,不一定要有什麼微言大義、立意高深,重在寫生活情趣,猶如一件件工藝品,小玩藝,隨手把玩,只要賞心悅目就行。關鍵是要從中發掘出美來。書文的這組作品給人的感覺,首先是逼真、傳神。像《故鄉的皮影》中,大槐樹下搭戲台的環境氣氛;小孩子們等不到開演,打呼哨、鼓倒掌的不耐煩情緒;戲班子依然抽煙、喝茶、滿不在乎的神態;以及孩子們好奇地鑽進後台偷看並惡作劇地用鐵絲鉤走了一個黑臉包公的頭,闖下戲演不下去的大禍等等,真實可信,微妙微俏,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是很難寫得這樣傳神的。再如《河灣里的笑聲》里洗衣的女娘兒們,嘰嘰喳喳,嬉戲笑鬧,在沒有男人的天地里,盡情地釋放着她們的天性,顯得那麼率真和爛熳。這段描寫真實精彩到它就是它,換一個環境不行,換成城市婦女也不行,換成知識女性更不行。這就是特定環境中的典型特定人物。其次是自然、生動、妙趣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像《祈雨》的宏大場面、《攆天燈》的有趣活動、《擒狼記》中的誘狼過程,都有較濃的原生態意味。就連《三月,清明雨》中的打鞦韆,也寫得異彩紛呈,情趣盎然:二愣子“幾下就竄上了天空”的楞勁;瘋女子“越蹬越快,不一會兒便竄得老高”的瘋勁兒;秋姑嚇得雙腿直打哆嗦的怯勁兒,以及福順奶奶樂滋滋地地坐在鞦韆上,象神仙雲遊在空中一樣優哉游哉的神態,個個性格鮮明,形神逼俏,盡態極妍,耐人尋味。再就是文筆細膩,揮灑自如,濃淡有致,動靜咸宜。在書文展開的故鄉風情畫卷中,有的清新淡雅,宛如一幅水墨畫;有的濃墨重彩,類似筆力遒勁的大寫意;有的閑適恬靜,像江南的園林;有的喧鬧激越,使人靈魂受到強烈的震撼。一句話,它從各個方面滿足了讀者的審美需求,給人以美的文學藝術享受。

  劉勰說過:“歲有其物,物有其情,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鄉情是一支唱不完的歌,鄉思是一樽純美的酒,願它常唱常新,千杯不醉。

  八

  有人問我《圓夢集》出版后,有無出第二個集子的打算?明白的講,沒有打算。因為第一,我已年過古稀,思維難免枯竭。第二,我不是專業作家,不用擔心輿論的壓力,背上沒有包袱,平時的創作完全是“信天游”式的,有感受有興趣就寫,沒有感受是不會隨便動筆的。經驗證明,硬寫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不但自己感到彆扭,讀者看了也倒胃口,得不償失。年紀大了,保健是第一要緊的事。不可過多勞累,慢慢寫來,只要不出意外,若干年後或許可以聚沙成塔,弄出第二個集子來,也說不準。

  九

  近乎一年過去了,由於還有精力,思維還算靈敏,所以寫作並未中斷,數了一下,較為成型的已有六十餘篇了。部分已在報刊陸續發表,這讓我欣喜萬分,但緊接着一絲憂鬱又襲上心頭,這“二胎”能順利產下嗎?回想第“一胎”的問世,已使我苦不堪言,多虧好心的摯友慷慨解囊,讓我得以圓夢,令我萬分感激,是否還有好心人呢?真不敢多想。

您正在瀏覽: 為了我的“孩子”
網友評論
為了我的“孩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