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海藍藍原創隨筆】心中有本真——釋迦摩尼

【海藍藍原創隨筆】心中有本真——釋迦摩尼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得得9

  【海藍藍原創隨筆】

  心中有本真——釋迦牟尼

  海藍藍

  今天是佛誕日,從釋迦牟尼佛涅槃到如今,已有兩千五百五十八年了。他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人。據《列子·仲尼篇》云:“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某勿敢。又問曰:三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駭然曰:然則誰為聖者。孔子動容而言曰: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此西方之大聖,即指佛陀。

  我國東漢明帝時期把佛教從印度引進中國,建造了第一個官方寺院——白馬寺。從此,佛教在中國的古代成為歷朝歷代佛法之人推廣的宗教之一。特別是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由於受皇族的推崇,寺廟佛像遍及中國的名山大川。我們可以從三山五嶽的廟宇精美的程度就可以想見歷代帝王對佛祖的景仰。

  1987年4月3日發現法門寺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這是繼半坡、秦兵馬俑之後,我國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

  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具有無上的權威性。舍利崇拜作為最古老的一種佛陀崇拜方式,始終佔據着對佛崇拜的核心地位。佛舍利既然有如此神聖的地位,歷代供養、禮拜佛舍利的事迹層出不窮,其內心之精誠,其法事之奢華,其感應之奇特,可謂佛教領域的一大奇觀。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是佛教的創始人,為後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學說和濟世益人的偉大思想,從佛教的時空觀來看,我們與釋迦牟尼同處一個時代,我們直接沐浴着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光,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對於當代佛教徒來講是親切的。

  釋迦牟尼佛是唯一學術界和佛教界同時認為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對釋迦牟尼佛舍利崇拜,說到底還是對—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崇拜,是對一位偉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化人師的敬仰,所以,在釋迦牟尼佛舍利崇拜中,宗教的神聖性與歷史的真實性,信仰的超越性和學術的嚴肅性完全統一起來了。天運道運,一朝君子一朝臣。和諧社會,是思想穩定,人心穩定,這是英明的政治家想做的,也是佛想做的。

  法門寺因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為華夏王朝所擁戴而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也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因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先後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皇宮供養。

  顯慶五年(660)春三月,就在佛骨入宮供養半年後,高宗又下敕取捨利往東都入洛陽宮中供養。皇室貴族們爭相施捨供奉,皇后武則天更是出手闊綽,獻絹一千匹,施所寢衣帳等,並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鏤窮奇” 。佛教傳入中國后,建塔瘞埋佛舍利的習俗也在中國流行,為符合中國的習慣,逐漸改變了印度用罌壇盛放舍利的方式,改用中國式的棺槨。這一變化從北朝經隋代到唐初方告完成。按照中國古代的喪俗,天子棺槨才有九重,而武則天為法門寺佛指舍利所造的金棺銀槨,顯然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最高等級,以皇帝的葬禮來對待的。安放舍利的容器質地換作珍貴金屬,形制也成了中國傳統的葬具——棺槨。。

  由此可見,中國佛教以金棺銀槨來安置舍利的創舉開始於法門寺,而始作俑者則為武則天。此後,唐代遂流行以金棺銀槨瘞埋舍利之風,直到唐末,越演越烈,從皇帝到大臣,均熱衷於此,而且從都城到全國各地,都有建塔瘞埋舍利之舉。

  顯慶五年的迎奉佛骨雖由高宗發起,但當法門寺佛骨迎至洛陽供奉時,武則天不僅是一個虔誠的供養者,而且當仁不讓地成為迎奉佛骨活動的組織者。這是歷史上盛況空前的一次大型佛事活動,開創了唐代開啟地宮、迎奉佛骨到皇宮供養的先河。

  女皇武則天一生中或者說當政以來,與法門寺佛骨舍利結有深邃之因緣,她曾兩次不遺餘力地迎奉佛骨舍利,前後相距44年之久。這兩次迎奉佛骨舍利同武則天人生的兩個重要時刻緊緊聯繫在一起,以第一次迎佛骨為執政的開端,又以第二次迎佛骨為執政的結束乃至生命的完結。武則天執政時把中國佛教發展到鼎盛時期,推向了歷史的高峰,其貢獻是應該充分肯定的。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物賬碑》明確記載有“武后綉裙一腰”,顯然作為這次供養物陪葬在佛骨舍利旁,大概以此代作武則天的靈魂,向佛祖奉送綿綿不絕的敬意吧!作為中國數千年君主專制社會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15年,不能不說她與佛教互為利用,堪稱我國古代將神權與政權巧妙結合的典型。

  2001年博物館又新建成四大陳列“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茶羅文化陳列”、“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和“法門寺唐代茶文化陳列”。目前,法門寺文化景區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的龍頭單位和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內外人士嚮往的旅遊勝地。

  對於佛教的一個重大節日——佛誕日來說,它與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歷來被稱為“佛歡喜日”。

  歷史上,寺院內外於此日往往舉辦大型的慶祝儀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等(詳見浴佛、行像、放生諸條)。明清以來,寺院於佛誕日舉行佛誕儀。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等節目。有些地方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遊行,置於大象上,或以花車乘載。寺院會開放讓信徒進入炷香、禮拜佛像、供養僧眾。今日的華人地區,常會引入世間慶祝的習慣,如舞龍、舞獅,張燈挂彩,甚至燃放炮竹。

  清以來,除在寺院舉行佛誕儀另外還形成了一些與佛誕日有關的民風民俗。食結緣豆是明朝開始的一種風俗,主要流行於都城北京。舉辦善會,這是清代時興的一種佛誕日新風俗。善會亦稱齋會,即由僧家作主人,邀請善男信女在佛誕日這天到寺內來吃齋。這個風俗本與佛誕日無必然聯繫,實際上是寺院舉辦的一種旨在集資募捐的活動,不過是以四月八日佛誕日為借口罷了,但此俗風行甚盛。北京俗曲《闊大奶奶出善會》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風俗,曲中說:“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觀寺院都辦佛事,尼姑廟裡擺席筵,請的是些大門子,指佛吃飯,賴佛穿衣,叫下了學號徽班兒一台戲,善會辦的出奇。”

  2012年4月25日,香港佛教界經努力爭取,成功獲國家批准,在紅磡體育場隆重舉辦“佛頂骨舍利安奉大典”。 香港此次佛頂骨舍利赴港澳供奉活動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中國佛教協會協辦。瞻禮時間為2012年4月25—30日,共計六天五的慶祝活動。大會每日將安排多場舍利瞻禮。此外還將舉行多項莊嚴殊勝的佛事活動。如:安奉大典、誦經、維摩法會、念佛法會、浴佛法會、獻圓滿大供等。

  迎請佛頂骨舍利乃是為了宣揚佛陀教理,廣播慈悲種子,利樂有情,普惠眾生,並祈願香港繁榮穩定、人民安樂、世界和平,預計逾三十萬信眾到場。除香港市民外,還有兩岸三地及海外信眾亦將踴躍參與盛典。

  據史料記載,佛陀涅槃后留有佛頂骨傳世,歷來受到佛弟子的禮拜、頌揚、讚歎和供養。此次佛頂骨瞻禮活動意義非凡,法緣殊勝,人天歡喜,功德無量;祈願偉大的祖國和兩岸四地、五洲四海、全世界、全人類,增長福慧,與會諸大眾,同證無上道。佛頂骨舍利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真身頂骨舍利,自2008年8月於江蘇南京市長干寺遺址出土重光后,是次乃首次離境供奉,供港人瞻禮。佛舍利是佛教界最高聖物,是佛陀智慧的象徵,見佛舍利,如見佛陀真身,其功德無量,有信念者觀瞻舍利,即如佛在心中,有助於我們克服人生種種障礙。若非因緣具足,一般人絕難親眼目睹,如此稀有的國寶聖物出境展示,堪稱千載一時,機緣難得。

  佛是什麼?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者。確切點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切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們嘴裡念的是佛,心裡念的是魔,都是私心雜念。這樣“念佛”實際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實際上在造業。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苦。“ 佛不是萬能,也不是賜能與我們解脫。他只是教導我們還是要憑自己,憑自己的努力才能覺悟和解脫。

  我對佛的認識很少,對佛法也沒有研究,更談不上對他的崇拜。但是,就他捨棄皇族榮華富貴,赴苦難眾生之間,聆聽他們的呻吟,化解他們的痛苦。特別是那身為貴族,卻沒有等級觀念和差異,普渡眾生的信念,讓他成了“為愛捨身”的典範。宇宙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層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層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質世界,是知識的領域;後者是宇宙的內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藝術和宗教的領域。

  我想:他的精神幾千年來無人可比,他已經超越了國界,超越了一切世俗劃分的差別,在一個更加廣闊的時空領域裡,人們都能相親相愛。他對世人的教誨和影響是如此深遠可想而知。他的思想能在人們的心中傳遞着,傳遞着,自然有着人們心中最美好的願望……

  海藍藍寫於2014年5月6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

您正在瀏覽: 【海藍藍原創隨筆】心中有本真——釋迦摩尼
網友評論
【海藍藍原創隨筆】心中有本真——釋迦摩尼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