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人散文 > 《釋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釋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手機:M版  分類:寫人散文  編輯:得得9

《釋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標籤:復興之路

  一切機緣成熟,理所當然的,釋迦牟尼佛開始了他的理想的第二步——度化眾生。

  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道路,這也是一條可以讓人感得絕望的道路。這樣的理想,註定就只在於理想之中,是一個達不到的境地;對於這樣的理想,你所有的只能是一個“希望”,一個來對抗你的絕望的希望。大多數的時候,相對於念想中的“受眾”,所謂的“度化眾生”,不過是佛陀自己的一廂情願。一如魯迅的終生都為改良國民精神而戰鬥,到最後,更多時候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這樣,雖然有着大悲大勇大智如佛陀者,也並非誰都會信他。雖則佛典經籍之中,每有佛陀度化的記載,幾乎都是以對手得度而告終。但那些都是有着“佛緣”的“善知識”,是“可度之人”,而與佛無緣的眾生,卻實為大多數。即便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之時,也宣告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許多人偏就不信這一套。

  所以,佛陀的“初轉法輪”,當然是要找到頗有“佛緣”者。據說,佛陀最先想到的是兩位他先前曾經專程拜會過的大仙人,因為在佛陀看來,他們是最聰慧易悟的。然而,此念一生,半天空中即有聲音告知:此二位仙人昨夜命終。

  沒有法,佛陀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先前跟着他一同苦修六年、而如今還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苦修的憍陳如等五人了,因為,他們也都是異常聰明有道行根基的人。

  早先,當佛陀放棄苦修,離開苦行林時,憍陳如等五人很是不滿。現在卻遠遠地看到佛陀又過來了,就一起議論道:“這個瞿曇沙門,已拋棄苦行,回到世間,接受飲食的樂趣了,他不再有修道之心。現在他既然來到這裡,我們不必站起來迎接他,也不要跟他作禮問候,不要問他有什麼需要,不要給他鋪座位,如果他要坐下來,就隨他的便,我們大家都不跟他說話,只當不曾看見他一般。”

  商量既定,他們就乾等着佛陀近來了。然而,等佛陀走進苦行林,這五人卻不由自主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紛紛殷勤禮拜奉迎。

  據說,佛陀是早知他們心中的非議的,鑒於此,佛陀因情施教:“我們出家,都不應去執著追求這兩個極端:一者,是放縱,人們處在情慾中,一天到晚都陷溺在享樂的生活中,這是粗俗的凡庸的行為,與幸福了不相干;二者,是苦行,雖然苦行看起來十分虔誠,但實際上是對自己的虐待,這是痛苦的粗野的行為,也與幸福無緣。你們絕不要趨求於這兩個極端,即既不要放縱,也不要自虐。因為形體在痛苦中,心中就會懊惱煩亂;身體在快樂中,情緒就會因快樂而起伏波動。所以說痛苦和快樂,這兩者都不是道的原因。現在,如果能捨棄痛苦和快樂這兩個極端,按中道行事,你們的心就會寂靜安定,就能修習那八正道(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因而脫離生老病死的禍患。”

  憍陳如等五人聽聞講法,心裡非常高興,竟至雀躍歡呼起來。

  佛陀觀察到這五個人有了較深的根基,可以承受修道的重任,於是就對他們宣揚“一切皆苦”的理論,大抵來說就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等等,都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

  而這些各樣痛苦,都是建立在“有我”基礎上。只要誰生出一丁點‘我’的想法,他就會再經受如此的苦痛。貪戀、嗔怪、痴昧等,都是因為有‘我’這一根本才產生的。這三毒,是各種痛苦的原因,它們就像種子,只要種進土裡,就會生根發芽。眾生因為這些緣故,所以才輪迴在三種有業(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如果滅除了‘我’的思想,以及貪戀、嗔怪、痴昧,各種痛苦也就會從此得到斷滅。

  這就是佛陀的“世界觀”了,表明了這“世界觀”,接下來就要結合了這“世界觀”,來說一說“人生觀”或者“價值觀”,也就是著名的“四聖諦”。

  “憍陳如,你們聽着:苦,你們應當知道;集(一切煩惱之因的集聚),你們應當斷滅;滅(涅槃之寂滅),你們應當證得;道(覺悟之道),你們應當修習。憍陳如,我現在已經知道苦諦,已經斷滅集諦,已經證得滅諦,已經修習覺悟之道,所以我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你們現在應當知道苦諦,斷滅集諦,證得滅諦,修習道諦。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四聖諦的,應當知道這人就不可得到解脫。”

  最後佛陀總結說:“真正證得佛法者,會捨棄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捨棄了五取蘊,就捨棄了一切虛妄的見解,甚至對捨棄都不再執著,人就不會再有任何虛妄的慾望,不再有無謂的束縛和煩惱;沒有了慾望和束縛、煩惱,也就將得到解脫。從此認識到此生已盡,現在過的是清凈梵行生活,因為在人間的任務已經完成,所以再也不會輪轉世間。”

  當佛陀三轉四諦、十二行因緣法輪時,憍陳如在諸法中,遠離塵垢,獲得了法眼凈。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憍陳如第一個最先覺悟,所以他被認為佛的第一個弟子。

  聽了佛陀的講道,這五人於是向佛陀匍匐頂禮,請求說:“世尊,我們五人已經見到道跡,也已經證得了道跡,我們現在想以佛法歸依,願意出家修道。只希望世尊能發慈心憫念我們的心愿,聽許我們出家。”

  他們於是成了比丘。這是原始佛教中有比丘的開始。佛教中有所謂三寶,是為佛、法、僧。到這時,原始佛教三寶都已經具備,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剃度的五位比丘。

  接下來的事,是許多“第一”都相繼出現了。譬如第一個“優婆塞”(居士),第一個“優婆夷”(清凈女),第一個“比丘尼”,等等這些。再接下來,佛陀降伏頗有名望的“三迦葉”,組建了一千多人的僧團。此後,還陸陸續續的湊齊了佛門的“十大弟子”,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聞第一的阿難,密行第一的羅睺羅,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樓那,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此外還有五大菩薩:大慈彌勒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這些佛陀的偉大弟子們,都為佛法的宣揚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佛陀一生的弘法路程中,有許多重大的事件,我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佛陀的一生,也註定是傳奇的一生,是為了理想而奮鬥到底的一生。

  佛陀大約公元前563年出生(當然,一系列的年份都是還有着爭議的),在豪華的皇宮裡長大,16歲和同齡的表妹結婚。因為“老病死”等大苦覺到“一切皆苦”,終於,19歲的悉達多,在耶輸陀羅生下羅睺羅不久,就決定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一心一意地去尋求人生真諦。此後“五年訪道,六年苦行”,終在菩提樹下,所有人生疑題似乎一下解開。悉達多大徹大悟,終成至聖佛陀。這時他已經30歲。此後,在49年的弘法生涯中,他游遍整個印度北方,向所有願意聽講的人宣講他的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公元前483年,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的七寶床上,佛陀右脅朝下,頭枕北方,腳指南方,面西背東,安然而卧。這時正是中夜時分,萬籟寂然,沒有聲音,如來帶着慈祥的微笑在娑羅雙樹林下,舒緩悠然地進入涅槃之無境之境。

  還有兩篇,這個系列就要完結了。在寫下一篇《涅槃·彼岸》之前,我還想插一段傳說在這裡,算是這一篇的終結,下一篇的起引。

  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應得度者皆得度。魔王波旬看到佛陀度了很多人,心裡很不舒服,他來見佛,請佛趕快涅磐:“你度了那麼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陀覺察到自己與娑婆眾生的緣分已到,就答應了波旬的請求。

  魔王波旬說:“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壞你的佛法。”

  佛陀說:“佛法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破壞。”

  魔王波旬說:“呵呵,正義永存,邪惡也不會消失。你在世時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孫不也很多嗎?人性本惡,學壞容易學好難。你入滅之後,信仰你的人會越來越少,信仰我的人會越來越多。”

  佛陀說:“你破壞我的佛法對你沒好處。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惡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時代一旦結束,你的福報也就完了,等待你的就是無間地獄,你會在地獄中受無量種種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說謊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會設法避免地獄之苦的。”

  佛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哪裡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波旬亦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順應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嚴,極力強調貪慾的危害,教人遠離貪慾。而我順應百姓的慾望,滿足百姓的慾望。眾生沒有貪慾那裡有我波旬?”

  佛說:“我有佛經留世。”

  魔王波旬:“經典是死文字,要教化眾生,還是需要人來解釋。”

  佛說:“我有僧寶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眾生得引進新人吧。你老人家不會拒絕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誨吧。”

  佛說:“不會。”

  魔王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

  佛祖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終於,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

  魔王見此,率眾狂笑而去。

  肖復

  8月18日

您正在瀏覽: 《釋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網友評論
《釋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