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小談渭北喪葬文化

小談渭北喪葬文化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得得9

小談渭北喪葬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渭北民間喪葬文化中有許多具體的禮儀/服飾及程序,基本上繼承了歷史風俗,多年來沒有大的革新。只因地域不同而程序上大同小易,所以有一句俗語:“十里同鄉不同俗”。筆者就其中有關禮儀動作含義做了考究,供大家探究。

  一是孝子手中的‘孝棍’。在澄城/合陽/大荔一帶又針對所葬對象(男女有別)不同而分為實木和空心的孝棍。孝棍最初的用意是害怕孝子們傷心過度走路吃力,用來保護身體平衡的。在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裡,男女分工非常明晰,‘女主內男主外’。一年四季男人大部分時間在外勞作奔波,而撫養兒女照顧老人的活計主要靠女人完成,日久生情,嚴父慈母之說也與此有關。所以從親情上講兒女們對母親感情最深,當母親去世是真真正正的感情流露---悲痛欲絕,必須用實木(柳棍)拄地;而對於父親是敬而遠之,只需要空心棍(蘆葦)做個樣子而已。演變到今天都成了樣子拖拉着意思意思。

  二是孝子腳上的‘鞋子’都是趿拉的。趿拉着鞋用意無非的是走路要慢,但這裡有三種意思:1,孝子真的悲痛欲絕,期間不經意把鞋趿拉了而沒心思去動它;2,家長害怕不孝子孫趾高氣揚而遭到鄉鄰恥笑故意吩咐做作的;3,陰陽兩重天,孝子們趿拉着鞋故意拖延時間而將親人多在人間留一會兒,以示戀戀不捨的親情。

  三是出殯時孝子頭上的‘紙盆’。紙盆實質上是一個小瓦盆,裡面裝了麵食,是古代人吃飯的傢伙。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親把我們帶到了人間,教給了生存做人的方法和道理,也就是說依靠父母長大成人;現在父母走了,要收回‘碗’了,生活只能自主謀生,再也不能依靠最親近的人了。所以頭頂‘紙盆’以謝父母養育之恩,且把其摔的碎碎的,以證明父母的教子有方,後輩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您正在瀏覽: 小談渭北喪葬文化
網友評論
小談渭北喪葬文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