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王陽明與貴州

王陽明與貴州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得得9

  明代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受權閹劉瑾迫害,被貶為龍場驛丞(今貴州修文縣鏡。)他歷盡艱辛來到這裡,扎了座小茅庵居住,既透風又漏雨。後來發現一個山洞,便搬進山洞,取名“陽明小洞天”,成了穴居之士。此地山高林密,常年霧瘴蠻煙,多虺蛇虎狼,且糧食匱乏。他不得不親自耕田種地,採薪做飯。他與周圍的“夷人”相處融洽,夷人見山洞太陰冷潮濕,就齊心協力幫他建了一幢木屋,還建了一座小軒。王陽明把木屋取名“龍崗書院”,小軒名“何陋軒”。並寫詩《龍崗新構》記其事。先後又建了“寅賓堂”、“君子亭”、“玩易窩”等,他都寫了《記》。他選擇了部分夷人弟子來讀書,給他們傳授儒家經典和詩文,名聲外傳,弟子越來越多。他除了講課外,不時與學生或游山探洞,或月下撫琴,或飲酒吟嘯,或沿溪賞月,教學生活既嚴肅充實,又生動有趣。有時學生攜帶美酒佳肴來敬奉老師,大家設席夜坐,舉杯暢飲,其樂融融。或受鄰翁招飲,共話桑麻,別是一番情趣。

  他的《諸生來》詩云:“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講習有其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雖在山野之間,亦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情趣。教學之餘,他深思熟慮,終於悟出了“格物致知”的“聖人之道”,開始形成自己的哲學體系。為了激勵諸生勤苦向學,他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必須遵循的四條準則:“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龍崗書院名聲遠傳,按察司副使兼提學副使的毛科曾請他去省城講學。他自知威望不夠,婉言辭謝。接任提學副使的席書,慕名來訪,與他討論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的異同,辯論幾日,席書豁然大悟,對陽明先生由衷敬佩。為了讓全省生員接受陽明先生的熏陶,席書回去后特修書敦請陽明先生到省城文明書院講學。王陽明見敦請書情辭懇切,欣然應聘,主講文明書院。自此王氏心性之學在貴州廣為傳播,成就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文人。

  王陽明離開貴州后,人們以他的名號建書院,修祠堂,刻碑記。陽明書院后改名貴山書院,成為貴州最大的書院,清末改設貴州大學堂。在扶風山建陽明祠,正殿五間,塑王陽明冕服石刻立像,殿外有廊,嵌陽明先生手跡勒石以及袁枚、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名家的詩文刻石,殿內還有日本友人刻的巨型詩碑。祠旁有扶風寺、尹道真祠,配以假山、迴廊、桂樹、銀杏、古柏、修竹,清幽宜人。修文城郊的龍崗山上,陽明洞中有摩崖多幅,岩上是君子亭,亭后是何陋軒,軒壁嵌碑刻十餘通。沿山岩建有吊腳樓式的賓陽堂。王文成公祠建在龍崗書院故址上,有正殿、配殿和元氣亭,構成四合院落。各建築物間有幽徑相通,綠樹夾道,景色絕麗,遊人至此,無不生敬仰之情。陽明先生的學識與德操,深受貴州各族民眾的崇敬。在貴州教育史上,他是傳播儒家思想、促進黔中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人物。

您正在瀏覽: 王陽明與貴州
網友評論
王陽明與貴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