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徐霞客與貴州

徐霞客與貴州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傑出的旅行家、地理學家。他一生過着“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從二十二歲開始,至五十六歲逝世,一根鐵杖,一床薄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晚年的西南行中,兩次進入貴州,歷五十一天,行程一千五百餘里,遊覽考察了今獨山、都勻、麻江、福泉、貴定、龍里、貴陽、長順、平壩、安順、鎮寧、關嶺、晴隆、普安、盤縣、興義等十六縣市的部分地區。他在《徐霞客遊記》中記錄的貴州山川地貌,岩溶奇觀,風土人情,有許多不見載於地方史志。他留下的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不但是研究岩溶地貌的可貴資料,也是研究研究明末清初貴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徐霞客是由廣西進入貴州的,第一天,宿獨山下司,好容易找到一戶人家住下,他在日記中寫道:“卧地無草,遍覓之,得薪一束,不飯而卧。”第二天,在濛濛細雨中,他到街上想找家小飯鋪吃飯,可是街上冷冷清清,沒有店鋪,沒有飯館,只好請房主買些米讓顧仆煮來吃。吃完飯,他帶着顧仆和長隨夫,慢慢向上司走去。上司唯一的一條街呈南北走向,有飯館、客棧,還有雜貨鋪,遠比下司熱鬧。第二天,徐霞客一行來到獨山。州城是座土城,街道較寬,夾街多是樓房,可是街上行人稀少。

  徐霞客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客棧主人說,先生在距城二十里處,可曾看見一座孤峰?此峰極為神奇,登臨絕頂眺望,即有置身天外之感。徐霞客說,這裡名獨山,即由此孤峰而來,倒也貼切。第二天從獨山往都勻。道路較寬敞,一路有“修路碑”和“指路碑”,不用沿途問路了。來到大馬尾河渡口,因水流湍急,無人擺渡,徐霞客就游過去。爬上岸,大步向都勻走去。都勻府城,依山而建。東門就在東山上,西臨劍河,黔桂大道,貫穿南北兩城,行人熙熙攘攘,市面繁榮。徐霞客遊覽了南皋書院,見書院已殘破不堪,又從兩個儒生處借得《都勻府志》和《貴州通志》。瀏覽后,他覺得《都勻府志》“略而不詳”,所載都勻八景,無奇、秀可言。西門外橫跨劍河上的九孔石橋,如雨後長虹,又如一輪彎月,雄奇壯觀,卻不採入八景之中。他還考察了九龍洞,發現就是都勻洞,是同一溶洞而二名。

  第二天,他遊覽夢遇山上的白衣閣,梵音洞和水府廟,盡興而歸。到了麻江,他被長隨夫砸傷了腳,住了一晚,他又以驚人的毅力,柱着鐵杖,三里一小歇,五里一大歇,熬到了福泉。福泉城內有座福泉山,相傳是張三丰修仙之處,山形秀麗,林木蔥鬱,因為腳傷他沒有去遊覽。還有武勝關絕壁上刻的張三丰的側面全身像也沒有去看,他不甚惋惜。過貴定、龍里,諸如母豬洞、留人洞之類,皆因腳痛而放棄了遊覽。到貴陽龍洞堡時,天色已晚,他在見龍洞前坐下休息,不能進去看看這建文帝的棲身之所,他覺得實在太遺憾了。初夏時節的圖雲關,幽靜迷人,他想仔細看看號稱貴陽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圖雲關的真面目,儘管月光皎潔,還是無法揭開那層朦朧的面紗。快到三更時,他來到虹橋(那時叫南浦橋),橋下流水潺潺。霽虹橋(南明橋)上尚有人來往,南明河水在橋下緩緩流淌。不遠處的甲秀樓,在月光下,分外妖嬈。進了南門,他在旅店住下。第二天,他在貴陽城中買了一條怪石臘梅圖案的紗帕,這是貴陽特有的產品。下午,他準備去游古佛洞,出了威清門,山崗上儘是荒冢。古佛洞不大,洞中塑有苦行佛。洞外一亭,供遊人休息。山上無樹,遍布荊棘野草。唐山洞(麒麟洞)外滿是藤蘿,洞內巨石狀如麒麟。徐霞客在貴陽住了三天,治療了足傷。他出次南門,南行至太子橋。此橋名太子橋,他三思而不得其解。傳說橋因建文帝而得名,而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孫啊。他慢慢走向甘蔭塘,然後沿着花溪河南行,經大水溝,來到華仡佬橋吃午飯,稍事休息,就上了獨木嶺(今銅木嶺)。他反覆觀察山脈走向,確定這就是長江支流和珠江支流的分水嶺。然後下到青崖屯住宿。

  第二天,往西南行,從蓊樓進入峽谷後景象與前大不相同,有水皆清,有山皆翠,綠樹成蔭,微風賦面,分外涼爽。徐霞客在日記中寫道:從下司到青崖屯“山皆童然無木,而貴陽尤甚。”到廣順,白雲山在望。此山是廣順的鎮山,宛如一把利劍插入蒼穹,煙嵐籠罩,神奇莫測。上山後受到主持自然禪師的熱情接待。時潛龍閣剛竣工,白雲山因建文帝遁跡而著名,閣中有建文帝貼金立像。徐霞客繞道登白雲山,主要是尋訪建文帝遺迹,但他觀看了與建文帝有關的景物后,覺得不過是“神其跡”而已。他取道平壩、安順往鎮寧黃果樹而去。平壩衛城建在廣闊的山間平壩上,城中有石板路通向四門。徐霞客從平壩啟程,繞道去遊覽了香火極盛的石佛洞。洞不深,中有九座石雕古佛,雕工精良,在貴州極為少見。徐霞客在安順住了一晚,這座府城給他的印象是:街衢宏闊,城垣峻整,市集繁盛。跨街閣樓,有專人撞鐘報時,聲音清脆,令人難忘。來到鎮寧州城,眼前是一派凋零景象。

  下午,他去遊覽了雙明洞(紫雲洞),認為“一門而中透已奇,兩門而交映尤異。"為了一睹名聞遐邇的黃果樹大瀑布,他加快腳步,來到白虹橋上。橋下水流激起層層白浪,猶如白鷺群飛,所以稱為白水河。站在觀瀑亭上,看那磅礴雄奇,氣象萬千的大瀑布,他讚嘆不已。日記中寫道:“渡橋北,又隨溪西行半里,忽隴箐虧蔽,復聞聲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計數。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倦,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短短一百餘字,就勾勒出飛瀑直瀉的雄奇氣勢。白水河南流四十里,便是雞公背,雞公背下是壩陵河,河上有石橋,名壩陵橋。往上八里,便是關索嶺,形勢極其險要。嶺上觀音閣有二泉,一泉透穴而出,名馬跑泉,傳說關索常在此飲馬。泉水甘冽。一泉旁石碑上刻“啞泉勿喝"四字。觀音閣老尼說:飲此泉水后,令人瞠目結舌,不能言語。當晚,徐霞客住關嶺。來到北盤江鐵索橋,橋如凌空長虹,徐霞客走在橋上,安穩如山,毫無動蕩之感。過橋來到盤江老城,城居高臨下,地勢險要,距橋五里。

  離城西去,不久到安南衛城,他觀察后覺得此城如剛出水的芙蓉,所以古稱“蓮城”。到普安,徐霞客遊覽了丹霞山。在明代,丹霞山和銅仁的梵凈山、廣順的白雲山稱為貴州的三大名山。在山上,他受到影休和尚的殷勤款待。第二天,他遊覽了“普安第一奇觀”的碧雲洞。不久,徐霞客從亦資孔出發,過勝境關,進入雲南境內。在雲南遊歷三個月之後,徐霞客又進入貴州興義再探南北盤江。到黃草壩,他寫完了《盤江考》。漫步街頭,見街市整齊,交通四達,他認為應該在這裡建一個縣。一百六十年後這裡建立了興義縣。九月,徐霞客從黃泥河乘上了西去雲南的渡船,告別了貴州。

您正在瀏覽: 徐霞客與貴州
網友評論
徐霞客與貴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