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梁祝文化在舒城

梁祝文化在舒城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梁祝文化在舒城 標籤:文化苦旅

  梁祝文化在舒城

  文/宋志發

  “蝴蝶翩翩花似海。月色朦朧、一片嬌羞態。流水匆匆光景改,真情切勿金錢賣。 最是相思兒女債,跪賞梁祝、千古深深愛。人道舒城山五彩,鄉音和美合天籟。” (《蝶戀花·梁祝》)

  1700多年前,一曲凄美的“梁祝”愛情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中國民協副主席、著名民俗學專家白庚勝說:“安徽舒城也是梁祝文化的原發地。” 舒城作為全國“梁祝”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全縣各地有眾多的與“梁祝”故事相對應的“梁祝文化”遺址遺迹。其中,南港鎮有祝英台出生地祝家莊、鹿起山腳下有梁山伯出生地梁家莊、梁祝墓、梁祝廟、梁祝結拜的草橋;干汊河鎮有泉水堰祝家莊、梁祝衣冠塚;舒茶鎮有梁祝讀書的梨山書院、清水河、雙雙照影的古井、龍王廟與觀音堂,等等。這些遺址遺迹充分說明“梁祝”文化在舒城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目前,舒城縣龍舒詩詞學會編輯出版了《梁祝文化在舒城》,舒城縣文化部門已將“舒城的梁祝文化”向上級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就“梁祝”文化在舒城的遺址遺迹簡介如下。

  南港河沿祝家莊

  祝氏為舒城大姓,分佈於全縣各地,但主要集中在舒城的南港、舒茶和干汊河幾個鄉鎮。其中南港鎮河沿祝家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族居祝氏家族人員達數千人。至今仍然居住在祝家莊已年近90歲的祝延華老人介紹:解放前祝家莊是遠近聞名的大莊園,當年的祝家老宅屏門閣舍,雕樑畫棟,十分氣派。祝延華老人還領着我們來到老宅遺址前,用手比劃着說:“這裡原是老宅的大門,門前原有一棵2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大樹,58年大鍊鋼鐵時期被砍掉了。”在一座殘破的院落中,老人指着種着青菜的菜地說:“據祖先說,我們祝家一直保留着女祖上祝英台小姐的綉樓,代代維修,可惜,老宅與小樓被日本鬼子炸毀了,後來就荒廢了,再也沒有人恢復重修了。”老人還告訴我們,祝家莊現有40多戶人家,除2戶姓吳姓,其餘全都姓祝,很多年以來與鹿起山下的梁家莊人互不來往。老人談及先人祝英台時,神色滄桑而神聖:“我們祝家英台老祖宗是個有情有義的剛烈女子,而梁山伯卻是個老實的書獃子。”不管歷史上是否真有祝英台其人,但舒城祝氏後人一直把祝英台當作他們的祖宗,因為他們崇敬祝英台的剛烈義行,她的尊嚴不能受到褻瀆。老人說:“過去我們南港祝姓家族是不準在當地唱梁祝戲的,主要是那些草台戲班子在戲文中加了許多烏七八糟的東西,是對我們祝家女祖先的侮辱。”

  今天的祝家莊雖然不再是屏門閣舍、雕樑畫棟的古老韻致,但,沿南港河西岸一排現代鄉村小樓屋宇,錯落有致地掩映於綠樹桃花林中。時代雖然變了,生活在這裡的祝氏後人依然信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理念。

  泉水堰祝家莊與梁祝衣冠塚

  泉堰祝家莊坐落在干叉河鎮泉水堰村。自三國名將周瑜的出生地周瑜城過杭埠河南行,穿泉水堰渡槽,便見沖野平谷、青山圍合處一座綠蔭環抱的村莊。祝家莊與柳抱泉相對望,此泉水質甘冽,當地人因飲用此泉而無癌症病例,且多長壽。這裡也是舒城祝氏家族的聚居地,現有祝氏後代數百人。庄前有一半月形的水塘,塘水澄碧,當地人稱月牙塘。更奇特的是月牙塘中有兩座古墓,當地村民說,左邊的是梁山伯的墓,右邊的是祝英台墓,水淹墓沒,水落墓出。為什麼將墓修在水中?據祝氏九十九世孫祝澤龍老人介紹:“聽祖輩講,祝英台私定終身雖然違背封建的道德倫理,但英台畢竟是祝氏先人,其剛烈忠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祝氏後人學習頌揚的,所以在庄前的水塘中為他們修築紀念性的衣冠墓塚,既不過分彰顯,也方便對祖先祭奠。”

  梁家莊與梁祝墓

  傳說故事中梁山伯的出生地在今天舒城縣南港鎮向山村梁橋村民組的梁家莊。梁家莊位於大別山余脈的鹿起山腳下,距離梁祝墓僅有200多米。梁祝墓位206國道右側200餘米,其不遠處有條彎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座草橋,名為梁山伯橋,后因修建國道而毀。梁家莊原為一個很大的庄落,居住着上千口梁氏家族後人,后因人口眾多,地域狹小,逐漸遷往他處,這裡只留一戶梁姓人家,據說是為了看護先祖梁山伯墓才留在這裡的。該戶人家的戶主叫梁秀全,其妻崔文英說:自她嫁過來后,就對梁山伯墓有了了解,丈夫的祖上說梁山伯是梁家老祖先,所以要照看好梁山伯墓。崔文英還捧出梁氏家譜。該村村民陳凡英也說:我們這一帶老百姓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都很了解,村前的大墓就是梁祝墓,這是先人代代傳下來的。梁橋村民組雖然只剩下一戶梁家,但這裡居住的陳姓、劉姓、王姓等村民都以梁山伯為榮,把保護梁祝墓這一文化遺迹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上世紀60年代平崗造田中,上面有人動議平掉梁祝墓,由於當地群眾的強烈反對,梁祝墓才得以保存。2000年,浙江德清一位商人在梁祝墓附近承包窯廠,承包商盯上樑祝墓,欲取墓上封土。消息傳出,梁橋村民奔走相告,聯名向鎮政府反映情況,鎮政府立即阻止了窯廠老闆,並劃定了古墓的保護範圍。梁橋村的村民說:梁祝墓是幾千年保存下來的古迹,不能在我們手裡被破壞了。67歲的劉士蘭老人說:“梁祝墓在我們這兒有歷史了!小時候跟大人在墓地周圍開荒,曾看見挖出過一些古代的陶片,有一個粗胎白釉盞挖出來時很完整,沒有人往家拿就被扔掉了。還有一塊大青石碑,上面刻着好多小字,後來不知搬到那裡去了。”在梁橋村,每個人說起山伯英台的故事都津津樂道,充滿感情色彩,梁祝文化已經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

  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梁祝墓為魏晉時期古墓葬,當年普查時曾在古墓周圍發現同時代的墓磚與陶器殘片。古墓周長80米,殘高約5米,本來有高大的土堆,但在農業學大寨時期被平為稻場,現為村民菜地。該墓的年代與梁祝故事的發生時代十分相近。

  梁祝墓不遠處原有一座梁庵廟,據遺留的斷碑殘文記載,此廟於乾隆年間由當地梁姓大戶為祭祀先祖梁山伯而出資修建的,廟堂里曾供奉着梁山伯塑像和送子觀音等佛像。上世紀50年代破四舊時,梁庵廟的塑像與佛像被毀,房屋後分給村民陳讓東家居住。走進老陳的家裡,雖幾經翻修,依然能辨認出廟宇建築的斗拱鉚榫結構。

  梁橋村村民組長王少元介紹:村旁的小河上原有一座古橋,他記事的時候古橋還在,橋邊還有石人石馬。聽老輩人說,橋頭有個涼亭,傳說山伯英台就在此橋亭義結金蘭,后同往梨山書院求學。後人為紀念梁山伯,加之附近有一座梁庵廟,故命名為“梁庵橋”。他說馬家莊就在鹿起山腳下,是富紳馬文才的老家。祝英台父親將英台許配了馬文才,迎嫁時路經山伯墓,英台下轎祭奠,感天動地,墓穴裂開,英台跳入墓中,才有這座合葬的梁祝墓,才有傳下來的凄美愛情故事。馬家莊、梁家莊和南港祝家莊呈三角形,過去這裡梁、馬兩姓一直不和,這一帶也不給唱梁祝戲。

  梨山書院與十八里相送地名傳說

  梨山書院位於舒茶鎮三(九田)村境內,東與廬江縣交界。花梨山山不高而靈秀,山上竹樹蔥蘢,花木扶蘇,四維阡陌縱橫,清水河緩緩西流。舒城在兩漢時期叫舒縣,為廬江郡的郡治所在地,是整個廬江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繁榮。據說當時舒縣境內的鹿起山有鹿起書院,春秋山有春秋書院,花梨上有梨山書院,都是聞名遐邇的著名書院,四方學子紛紛來舒求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依然文風昌盛,人文薈萃。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南朝梁武帝曾到法華山求子而應驗,得昭明太子蕭統。民間傳說這個昭明太子後來就在鹿起山的鹿起書院編纂完成《昭明文選》的,並傳昭明太子還出資重修了梁山伯與祝英台曾經讀書求學的梨山書院。梁祝因在梨山書院讀書時心意相合,遂成莫逆,所以才有後來的草橋義結金蘭、同上梨上求學、三載同窗、十八里相送等故事的演繹。花梨山距南港鎮河沿祝家莊有二十餘華里,也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說。據今年80多歲的孫發著老人介紹,梁祝故事中的十八里相送,路經的景點,現在的地名都可印證。如“清水河飄獃頭鵝”、 “龍王廟內拜觀音”、鳳凰山(落鳳崗)前效鸞鳳、井壋雙雙照影(落鳳崗井壋村民組所在地)、梁祝翻山勞累休息地的並坐山,等一系列地名傳說相映證。

  梁祝故事不僅在舒城民間口碑流傳,民間故事、舒城大鼓書、舒城胡琴書、廬劇演唱等曲目品類繁多。如“金童玉女七世不成婚”、 “上梨山”、“英台擔水”、“十八里相送”“山伯歸天”、“祭墳化蝶”等等。這些戲曲、故事由原發地舒城逐漸擴散延伸流傳到巢湖周邊和江淮兩岸地區。

您正在瀏覽: 梁祝文化在舒城
網友評論
梁祝文化在舒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