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讀《文化苦旅》有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讀《文化苦旅》有感 標籤:文化苦旅

  我是一個行路者。

  ——余秋雨

  泅渡歲月,凝一指滄桑,相對於浮華,更傾心於恬淡。我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這樣的風格。

  初中課本里余秋雨的那一篇《信客》是我最早接觸余秋雨的一篇文章,我看到的是信客這一卑微而又神聖的職業所具有的的淳樸與高尚的信仰,老信客行走于山川大河間,傳送着殷切的問候與牽挂。余秋雨寫道:“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隻傷痕纍纍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颳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了不祥的事。婦女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在信客家裡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着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縐縐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後,把一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他用無悔與無私詮釋着內心的赤誠,用真心實現着自己的價值。最後,他長逝於故鄉,平靜地回歸了大地。每個人都不能改變最後掩埋於泥土的宿命,但只要生命足夠充實,足夠對得起自己,也就無悔了。

  讀《信客》,被余秋雨樸實的筆觸感動,信客我們這一所不了解的行業,在這個物質喧囂、浮華拜金的時代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洗滌,更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反思。人的自私是天性,但善良厚道、寬以待人也是人的天性,《信客》無疑帶給我們一種力量,做最真誠的那個自己。

  《信客》就是出自《文化苦旅》這本書,余秋雨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賦予了這本書一種理性的、嚴峻的心情,一種苦澀的回憶。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他從溫潤如玉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西北,從千里冰封的北國到民族風情濃厚的西南邊陲,他游過奔騰咆哮的三峽,水光瀲灧的西湖,鬼斧神工的莫高窟,蔚為壯觀的都江堰.......他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苦苦索求着中國燦爛文明的悠久文化。

  有些地方我從未去過,但在余秋雨的筆下,我彷彿看到了那些鮮活的生命,感到由衷地親切,這是中華大地的魅力,也是余秋雨的魅力。

  近些年,對於余秋雨這個人,社會上對他有不少負面新聞,他本人對此十分淡然,我也從他的文字中,寧願相信他只是一個行路者,行走在文化苦旅中。

您正在瀏覽: 讀《文化苦旅》有感
網友評論
讀《文化苦旅》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