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四季幽思雨含情

四季幽思雨含情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金風吹來,南方也慢慢進入了一個詩意的季節秋天,中秋過後,寒潮一次次襲來,已經很少有晴朗的天氣,一半的天氣都是煙雨蒙蒙,陰雨霏霏,既惹人愁思,又賦予山水草木以濃濃的詩意。這樣的景緻,不由得你不眺遠山以抒懷,仰蒼穹以排憂。情深深,雨蒙蒙,雨一旦入詩,便多半帶了如畫的情韻。

  情深深,雨蒙蒙,雨和其它的風物不同,往往是以背景出現在詩歌中,對主人公的情感起到渲染的作用。在《詩經 東山》中便有雨的布局:“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主人公心有惆悵,欲以東歸,怎奈濛濛細雨,影響了自己踏上歸程。心中的愁緒便由這雨渲染得更加濃厚了。“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在《約客》一詩中也借黃梅雨、池塘蛙來渲染靜寂的夜色,襯托主人公等客不至的一絲無聊。屈原的詩歌也是善於藉助想象,為情感的抒發編織背景的,《九歌 山鬼》有這樣的描繪:“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鳴。”有雷和雨的意象渲染,意境有顯得深邃而凄婉,屈原那志不得伸的情懷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襯托。“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又是杜牧在游賞田園風光時,給自己那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思所布置的一種祥和寧靜的雨景。

  情深深,雨蒙蒙,雨不僅是一種襯託人物和情感的背景,它也是一艘承載着情感的小舟,漂游在詩人們的心湖之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這首《竹枝詞》所以後世稱好,關鍵就在於它將“雨”採用雙關的手法寫活了,“晴”既是晴朗之景象,又是詩人內心的那份真情,這雙關之意全由雨之有情而來,這雨好像深知人意,不將整個天空罩在雨中,要留着一半天空照亮那熱戀中人的心靈。在離別人的眼中,這雨又裝的是一腔留戀與不舍:“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詩佛王維送別元二出使西安,便用這首詩將對元二難捨的友情賦予那朝雨和青青柳色之上,雨也罷,柳也罷,都成了那友誼的化身。“殘燈光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元稹這病中所承受的風雨,哪裡是什麼風雨,它分明是自己與白居易的友情,是白居易遭遇貶謫對自己的震動,是對摯友命運的擔憂。但是,雨到了傷心人的詩句之中,便全是一番凄涼的情致了。南唐後主李煜是個亡國之君,他眼中的雨便又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感傷:“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烏夜啼》)這早晚到來的風雨,並不是昔日的美景,而是那撲面而來的憂愁,滾滾來襲的悲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想當年,作為南唐皇帝的李煜天天在宮中吟詩作對,歌舞取樂,那是何等歡暢自在的生活,如今做了階下囚,板上肉,遠離鶯歌燕舞的慘淡生活哪能不令他愁悶煩惱呢?那點點滴滴的秋雨不是掛在梧桐樹上,也不是滴落在地上,而是凝結在心中汩汩愁水。

  情深深,雨蒙蒙,雨雖然多與愁情相連,與凄苦想生,但在豁達者的心中,卻如浮塵煙雲,甚至還可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蘇軾便是一個大氣的文人,他心胸的豁達開朗在《定風波》中表現得尤其充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在遊覽西湖勝景的時候,更是對雨稱奇:“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后雨》)韓愈作為一個仕途順達的朝廷官員,更是將雨當作了美好的事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張十八員外》)一向憂國憂民的杜甫,也不愛對雨言愁,在明媚的春天,他也將雨當作美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一場喜雨可以造福萬民,心繫國事的杜甫眼見它淅淅瀝瀝下在山野田川,豈能不喜?他對雨的這種讚美,大概源於漢樂府《長歌行》對春雨的歌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在偉人的筆下,雨甚至成為了一種磅礴而豪邁的革命氣度:“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浪淘沙 北戴河》)開國領袖毛澤東恐怕算得承襲古詞豪放風格的現代第一人,任憑大雨傾瀉,他只將它看作是陪襯自己豪壯之氣的壯觀景象,也許就是自己那治國的滾滾才思。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一日時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湧,他頓起擊水之興,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於風浪搏鬥。上岸后意猶未盡,有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些豪情噴發的詩句。雨能成為詞中的壯景,這和他功成國安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情深深,雨蒙蒙,雨因情而活,情因雨而濃。倘使你是一個多情善感的風雅之士,當你置身於詩意的秋雨之中,也不免要謠想古今,寄託一段對人事的思索,抒發一腔洋溢幸福的喜悅之情了。但是,現實的科技已經將地球變小,加以商業經濟淡漠了人世真情,雨恐怕很難再有那古時的多情了。

您正在瀏覽: 四季幽思雨含情
網友評論
四季幽思雨含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