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冬遊天目山(續)

冬遊天目山(續)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小景

  寂寥祖師頂

  時隔兩周,我和哥哥第三次踏上冬遊征程。領略了天目山孤峰與碧潭之美,這回就想體驗登頂主峰的愜意。有了前兩次摸黑晚歸的教訓,我倆一早就冒着濃霧出發了。

  沿着上次龍潭溝之旅的路線,從省道335大坡處拐向西北約200米,路右側不遠處墳塋旁一棵大樹吸引了我倆的目光。樹冠豐滿枝椏錯落覆蓋著整個墳墓,滿樹紅葉彷彿一窈窕女子羞紅色面頰,傾倒男兒一片。

  半路碰到一位騎摩托車的當地中年男子,向他打聽鄂豫邊省委舊址的消息。隨後從尖山V字路口沿一條3。5米寬的水泥路西行,越過一座9塊長條青石搭建的石橋和一口4畝大的水塘,從丁字街口折向北行百米,路西一所小學。

  小學院子不大,教學樓和辦公樓分別為金融界和民營企業捐建。大門北側立一黑色大理石碑,刻記愛心人士捐款12萬元修建750米長尖山街水泥路的善舉。院子西側是一座五間廊檐式青磚琉璃瓦古建築,屋后一座圓錐形小山,山上稀疏長着數十棵低矮的松樹,屋前兩側花壇里長有兩棵翠綠的柏樹,中間花壇里一株合抱粗的臭椿樹拔地而起,枝幹繁茂樹葉凋零,據說是1926年春尖山黨支部書記吳仁甫栽植,已列為平橋區名木保護。踏上台階,門上赫然掛着“鄂豫邊省委舊址”和“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銘牌。

  推門入室,迎面見到兩根相距3米的黑色圓木直頂二層橫樑,上端靠牆處兩排扁平椽木穿柱而過,屋頂兩側是細密的檁條。左側靠牆處一張木質供桌上放有一尊玉雕的鄂豫邊省委書記王國華雕像,四面牆上懸挂着幾十幅黑白照片及文字,主要介紹曾在尖山這方熱土戰鬥生活過的革命先輩及英烈的生平事迹,還有反映革命烈火在此燃燒的珍貴歷史圖片。置身屋內,眼前不時浮現出董必武、彭雪楓、李先念、王國華、周駿鳴、文敏之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革命英雄戎馬倥傯的音容笑貌,抬眼望見斑駁脫落的紅漆與破裂的牆縫,心中不免感慨萬千。

  瞻仰完畢,我倆騎車向北,從高堰村晏庄集鎮東北一修車鋪西拐再向北,順着一條渣石土路推車繞行小石嶺,但見滿嶺儘是裸露的岩石和隨地堆放的螢石原礦,一座座井架在光禿的山嶺間特別扎眼。走到半山腰,腳下一口尾礦庫,庫內渾濁的石漿好象涌動的蟲卵,山腳下鱗次櫛比的民居與嶺上嘈雜單調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山脊里側有兩處廢棄的深坑,坑壁上的螢石泛着灰紫的螢光。

  越過小石嶺,前方拐彎處一大塊犀牛狀岩石虎視眈眈,右側陡坡邊野棗刺尖利無比。西北方崇山峻岭巍巍聳立,直逼雲天。莫非這就是當地人津津樂道的祖師頂?我和哥哥從一條岔路直奔高山疾馳了一段路,被告知走錯了路,遂原路返回。山路崎嶇,蹣跚行進2公里,眼前出現一個小村莊。上前探聽,得知此地叫涼水泉,右側那條大路一直通向祖師頂。

  推車沿着大道向上走,心裡充滿憧憬和疑惑。山路寬約8米,路面多是碾壓平坦的黃土,不見明顯的礫石,只是坡陡彎多,兩側是密不透風的油松。一路蜿蜒而行,偶有車輛馳過,身上滲出滴滴細汗。費力行走約2。5公里,路右側有兩間小平房,窗戶洞開,西牆外石牌寫着七嶺溝封山育林區,面積為7千畝。我倆把單車鎖放在平房裡,輕裝上山。

  前行不遠,碰到一伙人正往拖拉機上裝木材。上前搭訕,對方說還有十五六里路。心裡一咯噔,天哪,這祖師頂真象西天佛祖有心考驗人的耐力啊。我和哥哥不顧疲勞,加快趕路的步伐。沿着山路左突右拐,顧不得欣賞沿路風景,甚至顧不上擦拭額頭汗水。終於繞過先前高聳入雲的山嶺(實為大石嶺),本以為祖師頂就要到了,誰知仍未見到頂峰,山路逶迤不止,前方群山莽蒼。不知何時,大霧悄悄散去,四周的景象變得清晰起來。

  眼前猛然現出一座幽邃的山谷,四周全被山嶺包圍。座座山嶺或東西橫亘,或長鍔刺天,松林雲海間乍露片片岩石,猶如龍鱗閃耀銀色光芒。中間一道山嶺臨近山谷的一側,兩處岩石宛如披甲勇士仗劍挺立,銳不可擋。幾道山嶺裸露的岩石造型千奇百怪,氣勢恢宏,特別象佛祖座下的十八羅漢,不愧是虔誠向佛者心中的極樂世界。整座山谷傍着道道山嶺,顯得格外神秘迷人。這該是天目山美景三溝之一的七嶺溝吧。這溝壑縱橫峭壁怪岩的世界,簡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江山如此多嬌》稀世國畫。

  從七嶺溝旁北望,一座隆起的山峰傲然屹立,纏繞山腰的是彎曲的山路,左側山峰間,隱約可見一台挖掘機伸展的機械手。山路里側的山嶺上,一排排松樹星羅棋布,也可見大片的麻櫟樹林,偶有軟棗樹等果樹生長。與先前半路上見到的油松和馬尾松枝幹對稱生長不同,這裡的松樹朝陽的一側枝葉繁茂,是典型的黃山松。讓人遺憾的是,路上幾乎聽不到鳥鳴見不到鳥影,沿途難見積水或泉眼,難免口乾舌燥。

  順着山路繼續前行,來到一處寬闊的施工地帶,一群工人正在午餐,此時已跋涉一個小時。上前一打聽,才知到了祖師頂山腰,心中振奮不已。攀得半山休道遠,尚須健履登高峰。順着開鑿的盤山公路前進,山路越發凸凹不平,不時見到炸裂的山岩和盤踞在路間的頑石。與此前常見的境況不同,山上凈是黑褐色的岩石和稀疏的樹木,有的大塊岩石表層皸裂疏鬆,從炭黑色向下依次變成銀灰和土黃色;樹木三五成群雜亂無章,以野果樹和灌木居多,枝幹虯曲枯葉落盡,在初冬里楚楚可憐。最後來到山嶺西側,前方無路可走,地上有兩台空壓機,細長的鑽桿直伸進岩石堆里。山頂歷歷在目,我倆跨過施工器具,沿着山石攀登了30米,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山頂,竟然用時半小時。

  山頂的荒涼落寞景象頓時將心中的憧憬化為烏有。眼前是幾蓬枯萎的衰草和叢生的荊棘,下面是幾截殘留的石牆青磚和仆倒的石碑,草叢間有兩塊殘碑,那塊三角形尖碑上殘留有“住持僧”字樣,似乎不甘心被歷史塵埃湮滅和遺忘。看來這裡曾建有寺廟,不知何年何月廟傾僧散,以致頹敗至今。誰能想象到,如此美妙迷人的天目山,海拔813。5米的主峰竟是殘垣斷壁伴隨流年,讓人情何以堪?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四面峰巒起伏,溝谷縱橫、山勢陡峻,怪石林立,林木森森,彷彿陪伴着傷心的祖師頂打發漫長的歲月,耳邊呼嘯的山風就象駿馬狂嘶替倒塌的香火鳴冤叫屈,又象激憤的音樂在呼喚祖師歸來。山嶺間幾處寬闊地帶挖出巨大的深坑,裡面壘起了龐大的空心圓柱體,附近有工人正在忙碌。西北一道狹長山嶺的西南懸崖畔,聳立着兩處巨石造型,有點象炎黃二帝在留戀這原始風光。山頂西北側下方一塊球狀黑石重達千噸,宛若一隻千年神龜俯卧聽禪。黑石上方那段殘破的石牆挺立不倒,似乎要堅持為寺廟曾經的鼎盛作個歷史的見證。

  正當我和哥哥在山頂逡巡拍照留念時,從山下爬上來兩名工人。攀談中得知,山下幾處圓形深坑建的是風力發電機座,二人正在西南山峰上修路,那架山地下水旺盛,可能有龍盤踞。省里計劃在附近8平方公里區域安裝24颱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4。0MW,年平均上網電量為3600萬千瓦時。

  下午1點20分,我倆告別荒寂的祖師頂,匆匆下山。此時鑽桿處機聲隆隆,灰塵瀰漫。我倆就用半路上撿來的荊條棍探路,從山脊抄捷徑攀援而下,順手摘些野果充饑解渴。一不小心,被倒牛刺扎了一下,從近兩米的山崖跳下時不慎滑倒,摔了個四仰八叉,蹭破了手肘。下到山腳,用時近兩小時。

  回程路上,西南方紅彤彤的太陽掛在天空,好像一個熟透的吊瓜讓人饞涎欲滴。回到家,夜幕剛剛拉起,結束十個小時的行旅,終於鬆了口氣。曾經無緣參觀的天目山主峰如今造訪完畢,心中再無遺憾。

  【後記】15歲前,未曾見過世面的我天真的以為,家鄉西北方那座高與天齊的山就是珠穆朗瑪峰,長大後走南闖北眼界開闊后才明白世界最高峰距離家鄉甚遠,封閉的自己見識確實是井底之蛙。而今親眼目睹了曾經高不可攀的祖師頂的容顏,了卻心中多年夙願,不失為生平一大快事。

  通聯:河南省信陽市新華西路綜合執法局鍾華軍

  電話:

您正在瀏覽: 冬遊天目山(續)
網友評論
冬遊天目山(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