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周村古鎮一日游

周村古鎮一日游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決定去看看周村古鎮,這個我省著名的商業古鎮。起了個大早,初秋的清晨有絲絲涼意,青青的小草、綠綠的樹葉上掛滿了露珠,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芳香,令人神清氣爽,帶着一天的好心情,披着初升的陽光向著魯中古鎮——周村前行,去追尋魯商文化的足跡。

  臨進周村遠遠便看見“天下第一村”的牌坊,巍然矗立。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一帶各商號張燈結綵,請來了旱船、獅子、高蹺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乾隆帝見此龍心大悅,欽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進入古鎮大街,便看到右側矗立着一個匾牌,上面寫着“旱碼頭”三個大字。史載周村古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興盛於明清。清朝中葉,周村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旱碼頭”(陸上商品貿易、物資流通集散地)。

  沿着古街往前走,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歷史的隧道,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商城。映入眼帘的是大街兩旁的明清建築,長街短巷、黛瓦粉牆、店鋪林立、青石板、老字號、舊牌樓、馬車、轎子、書局、酒肆、客棧、染坊、票號、銀號、綢布莊······家家古香古色,處處懸燈結綵。一刻恍惚中彷彿聽到自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商城繁華的喧囂聲,來自那個年代迴響,一直縈繞,而且昔日商賈雲集的影子也仍斑駁可見,時至今日今也還在延續着她的輝煌。

  很難想象在淄博這個現代化城市中,還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古鎮,不由的我生出幾分好奇。據說周村古鎮,原有商業老街巷36條,還有許多小衚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拆舊建新”大潮洶湧,儘管一些民間有識之士極力為古街保護呼籲奔走,但仍難逃厄運,絕大部分蕩然無存。也聽說淄博市在城市改造中因資金短缺而保留下了古鎮的這條街,還聽說那年張藝謀鞏俐他們在這裡拍《活着》也是保留下來的一個原因。不由的我又生出幾分感嘆:萬幸,萬幸!因此,這條古街才得以成為活着的歷史,魯商文化才得以更好地傳承廣大,也才成為當下稀有的旅遊資源。

  徜徉在古街,品味着古街,房子是古老的,覺得房子里的人家看上去摸樣也是古老的,並且做着同樣古老的生意——原始工藝、手工作坊、印染、雕刻、古玩、奇石、字畫、燒餅、蜜罐、煮鍋······雖然同樣是做生意,但卻沒有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廣告牌,沒有叫賣聲,沒有口若懸河地宣傳推銷聲,也不像當今商海中拼搏的人們那樣匆忙緊張,此刻還真有一種不知是何年何夕的感覺。店主人們慵懶、休閑、從容地擺弄着小狗、擺弄着鳥籠、三三兩兩下着棋、打着牌·····我想莫非是他們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為他們留下的這快風水寶地之中,享受着物質的非物的質文化遺產,不需要努力,便也會財源滾滾,所以才如此神定氣閑。

  的確是這樣,周村古商城古樸而神奇,蘊藏着許多秘密,滿街流淌着故事。據說居民魏女士的大姨早年送給她一隻碗,她一直當飯碗用了五六年,專家一鑒定,卻是一隻“康熙鬥彩花卉紋碗”,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居民呂先生下鄉搜集舊物,一個老大爺50塊錢賣給他一把破椅子,卻原來是一把價值一二十萬的明代古椅。

  逛了很多商鋪,最熱鬧的是燒餅鋪了,人們排着長隊等待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即將出爐的燒餅。周村燒餅可是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裡也有賣包裝精美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如這裡的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鋪里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我也加入到排隊的行列中,終於也買到了新鮮出爐的燒餅,正如傳說的那樣: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絲綢店裡也是個熱鬧的地方。周村是我國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周村投資辦廠。周村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絲綢業的中心。如今絲綢店仍舊保留了古老的經營方式,進門仍是封閉的紅漆木板櫃檯,各色花樣的絲綢仍是捲成長條布卷排列在櫃檯上,櫃檯裡邊的人,手拿了木尺,剪刀,招呼着顧客。這裡的氣氛很舒雅,偶爾,還會聽到一曲琵琶從店鋪里飄出,或是一陣京胡拉的有板有眼,好不愜意。

  周村的絲綢織染業也是相當的繁榮,《大染坊》正是當時印染業的一個真實再現,這裡也是大染坊拍攝地。渾然天成的明清建築群和布局合理的深宅大院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張藝謀執導的《活着》讓古商城走上熒屏,之後《闖關東》、《中國商人》、《旱碼頭》等影視劇組也都紛紛在這裡取景。

  古鎮自古地傑人靈,這裡造就了無數個有名的商人,他們留給後人的不但是經商的法寶和精神財富還有至今完好的深宅大院,楊家大院是這些大院的代表作。大院的主人就是魯商的代表人物楊瑞清。楊瑞清自幼聰穎,16歲中舉人,但是他厭倦仕途,思想活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對封建皇權深惡痛絕,最後走上了經商之路。他積極與外國商人接觸,給那個時代的周村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經商理念。在他的運作下,周村有了現代化的絲織設備,有了電燈,甚至先於北京有了電影放映。

  楊家大院是二進四合院,前後相連。院中植有花草樹木,其中有上百年的參天老樹,也有近幾年新植的樹木,花園中有各種奇花異草,擺放着一些大小不一的觀賞石,兩個四合院的後面還有一個院子,院子里有規模不小的馬廄和停放在那裡的馬車以及司馬人住的房子,處處彰顯出當時主人的富有和闊氣。室內陳設也十分考究,中西合璧,有精美的中式字畫、古玩、刺繡、木雕,也有歐式的沙發、茶几、唱機等,處處彰顯出主人不俗的文化品味還有前衛、時尚、新潮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近代魯商儒雅的生活情趣。

  古鎮造就了商人也造就了政治家,周村歷史上的狀元王應統便是其中的一個。王應統(1663~1715),祖籍山東長山縣,清康熙二年(1663)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山西沁周同知;其父王廷揚在康熙二十三(1684)中武舉,但不喜歡人朝為官,二生隱居於市。王應統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參加鄉試中武舉。翌年,赴京試中進士,應殿試一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那年他25歲。

  狀元府也是古鎮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比其他建築更為壯觀,整座建築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築風格,前後兩院,兩個院落中間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人稱狀元樓。青磚灰瓦,雕樑畫棟,氣勢恢宏,並建有花園和演武場,整個府邸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彰顯了官宦人家的風範,既有官府的威嚴氛圍又有居家的閑適情調。大染坊、瑞蚨祥、三益堂······這些古鎮上著名的商鋪以及商鋪主人的住宅大院也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

  歷史留給我們的決不只是房子和商鋪,還有她那迷人的氛圍,不只是建築的氛圍,更是一種歷史的生態文化氛圍。古商城充滿了濃厚的北方民俗氣息,早上敲響“天下第一鑼”,寓意大小商家鴻運當頭、生意興隆;在景區北口入口處,來自民間的鑼鼓隊穿上傳統的服裝打鑼、敲鼓、吹起歡快的嗩吶調;民俗婚禮的花轎穿街而過;洋車、馬車往返不停,當然還有古鎮上那些具有古老氣質的人們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具有現代氣質的追尋者,有序地熱鬧着古鎮。

  昔日魯商文化在這裡崛起,今日魯商文化在這裡傳承。走進古鎮踏今訪古,既是為傳奇而來,更為文化古韻而來。

  不知不覺中夜幕已經降臨,夜色中的古鎮,在月光和燈光的交相輝映下,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如夢如幻,留給我無盡的遐想······

您正在瀏覽: 周村古鎮一日游
網友評論
周村古鎮一日游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