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童年憶趣

童年憶趣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童年憶趣 標籤:童年的秘密 童年

  姓名由來

  龍喬炳者,黔東松桃人也,因在家排行第三,故乳名巴三。喬炳原名龍再文,幼多病,父母常憂其難以成人,遂依卜人“此子命患孤星,須過繼他人”之言拜楊諱鴻運為義父,易名繼成,中學時又更名喬炳。五歲后維餘一奇疾極是頑固,家時發作,至醫院時卻又無恙,諸多聖手搖頭稱奇無策。后蒙洪諱長勁先生賜葯,並告誡:“此子終生不得飲酒,可保此疾不發”,終除奇疾。此後便如蓬蒿,長勢喜人,只是至今靈智難開,更難立業,徒呼奈何。

  楊家寨趣事

  首次拜義父時,慈母戲言:“汝義父鑄刀技藝精湛,記得向其討要小挖鋤噢。”入席時,任一堂之人千般哄勸,卻悶坐不食。多次問及原因才說“要小挖鋤”,並待五姐拿出小挖鋤方才喜而進食。此後在義父一家都極其受寵。義父常托余於肩上四處趕集,甚至遠涉湘西臘爾山;義母寧願少吃不吃都勻出最好食品來,每當村中炊煙漸散,便定有柔柔呼喚;大姐二姐早已出嫁,甚少接觸,其語糯柔一如吳中軟語;三姐總能從其閨房箱內,翻出糖果瓜子,令余流連其中;四姐、五姐憂余寂寞,常邀村中少男少女相伴,或捉迷藏於木樓,或玩撲克於廂房,或過家家於院壩。每每嬉足,便以村中少女戲余,其中當數文菊與淑英兩姐妹最為頻繁者。某年除夕,村中少女笑余穿女褲,余厭其動輒哭鬧告狀,先警告未果,遂出語反擊,果大哭,奔回報其母。是晚社戲土地廟前,其母果欲為女復仇,吾雖幼不懼,村中諸人笑而止之。及年長,至其家,亦常戲吾膽大如斯。

  家慈

  母親王氏,自幼家貧,目不識丁,雖思謀短淺,木訥寡言,卻甚溺子女。吾幼多病愚鈍,三歲尚未知以手攝物,只張口叼食。家慈甚是憂慮,常抱余垂淚“三,家中兄姊痴傻集於爾身,今後如何立足。”及至帶小兒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檢查,憶及此話,方體會箇中滋味。

  幼時家貧,唯以雜糧充饑,余常問外祖母何時能來,非思念如斯,皆因來客則可飽餐白米飯耳,乃至後來妻問余可要紅薯、包穀,余皆笑而止之。非吾忘本,實乃已成噩夢。家父常年在外,歸則必捎帶牛肉數斤,且親自下廚。牛肉之美至今難忘,有一現象餘一時費解:牛肉下鍋之時,家慈必使吾之二叔家中請祖母,餐桌上頻頻夾牛肉於祖母碗中(非家父在前如此,即便家父不在家中亦如此),餐后祖母離去,家慈卻又以厭惡神色向余嘮叨。稍長方從其言談中得知曾因二娘挑撥遭祖母辱罵(家慈曾將結婚唯一紀念之銀項圈遺失,二娘告之被家父背賜小三,家慈怒,欲血誓,遭二叔二娘恐嚇,在祖父母百般勸阻下取消血誓,后終從屋檐找回),如非外人相勸,恐已被祖父銅煙袋敲壞。此後,慈母心中怨恨祖父母,仇恨二娘,總因心軟未能付諸行動。家中每得佳肴,雖不情願親自相請,總指使小子相邀。更有甚者,吾誕生第四日,即以服侍辛苦為由,將蛋讓與祖母,蛋湯給二哥,自吃紅薯、土豆果腹。

  家嚴

  家父生性嫉惡如仇,耿直敢言,曾多次開罪於人,錯失諸多良機。曾就讀於松桃師範,因實習時正值三年飢荒,一周內同門中七故其四,懼而走。后欲入伍,纏找隊長簽字三日,終因其二叔成份問題不成。丁巳年,被招為鄉公社駕駛員,戎車一生從未出現交通事故,成為鄉里後輩駕駛員之神。

  童年時期,家貧如洗,常年以雜糧充饑。年關腌制豬肉,以柴火熏炕成臘肉,父親在家時,必先令吾兄弟燒旺火,拿菜刀,割下最瘦部位燒烤,一人至少一大片。年幼如吾,總會多得一片,令兄長垂涎。此傳統始於長姊,據母親回憶,長姊每吃一片,必會於門外蹦跳大喊“吃土匪烤肉!吃土匪烤肉!”全家不禁莞爾。

  家姊與余終成教師,算是圓了父親之夢。家姊先是代課,成人高考入思南師範時早已成家,已不知父親心情若何。余進師範,父親親自帶去報名。第二學期入學時,卻只有長兄送去車站,父親先出門割牛草。余走至村口山坳不經意回首,父親卻站在山腳下土坎邊眺望出村大路,我不禁熱淚盈眶。

  家父學木匠、酷易理、通奇門、善嗩吶、精駕駛,生性樂觀曠達,語言風趣幽默(外人評價如此,家時較嚴),老邁而不迂腐,嚴謹而不刻薄。

  二哥

  余兄不止一個,還有長姊。但因二人年齡相差過大,童年中相處較少,二哥長三歲,長相處,故而印象較深。二哥龍剛,性情剛烈,為人仗義。雖常被其罵,甚至體罰,但深得其關心。家父患病期間,余雖被孤立,卻因二哥呵護,終究無人敢直接與余衝突。自小學三年級,余染皮膚病,每至炎夏,騷癢不可挨床,二哥發奇想,架兩椅子,使吾躺其上,果稍和,能入睡矣,深夜二哥背余上床而不知。

  某年初夏,余患泥鰍症,輾轉嚎叫,家母請來法師巫婆百般侍弄不止。二哥回家,撥開眾人,搭吾於背,一路狂奔至鄉診所,待家母尾隨至診所,醫生已處理完畢。

  膽子

  余幼時膽小過鼠,未敢獨睡。四歲時隨母去后村石板上曬穀,當她躍至另一石板,吾即怖而大哭,且當場落魂,請法師連續招魂三天方愈。

  牧牛為余專職,家父患坐骨神經,幾乎癱坐家中,家更貧。二叔季子與四叔長子唆使村中同齡孤立余,牛稍遠離,即大哭,哭聲常飄蕩山谷。及稍長,嗜讀書,常抱武俠小說、歷史評書閱讀而忘乎所以,曾讀金庸之《射鵰英雄傳》而未聞鄰家老人去世眾人之哭聲,又喜削木為刀劍——於削刀劍中忘記膽怯,早晚各削一劍漸成日課——騎於牛背馳騁,幻為少俠。一年後,膽子稍大,不再因獨自找牛而哭(找牛經驗亦曾在村中獨步一時),卻從此迷戀閱讀,甚至中考將近也未能放棄,性格也因此越顯孤傲,福耶禍耶?

  簫笛

  所謂簫笛,實則為先笛后簫。六年級時,偶得一竹笛,武俠小說閱讀中夢寐以求之物終得,豈不樂哉。每次牧牛必隨身攜帶,一周后終於能吹出七個基本音符。此後,終於將哭聲震蕩山谷變成笛聲回蕩山谷矣。至初一,在與同窗論談中,悟出高音部,終於能奏出完整曲子也。此時恰重讀金庸《射鵰英雄傳》,欽佩東邪《碧海潮生曲》之魅力,又幻想洞簫。至初二長兄從武漢帶回一隻,雖在火車上被弄破,仍興奮異常,找來強力膠粘貼,吹出音符雖有些嘶啞,總算如願以償矣。至於師範時,為節約購簫費,曾剋扣一周生活費,乃后話,暫且不表。

  美三

  美三原名龍求發,吾同村人,長餘一歲。堂兄唆使全村同齡人孤立余時,唯有美三不從。據說其曾因此遭堂兄們圍攻,打下田坎,摔一身泥。美三尚武,家貧,無武師指點,卻堅持練習,及至初中時,后彎腰能摸足拇指,能單指擊碎三片重疊之瓦,左右各並中、食指常做近百個俯卧撐,成為同齡人中翹楚。一日,堂兄去大紅岩其舅家數日未回,美三邀余和長久看家(長久之父母外出未歸)。晚飯後,尋得半截扁擔鋸齊,翻出筆墨書寫“龍門喬狗(長久父名)之靈位”。撕下作業本封頁,書寫“當大事”三字讓長久爬上堂屋燕子梁貼好,大開堂屋門。柱子上把一頁作業本撕成四半接好,左書“爸爸死了阿彌陀佛”,右寫“長久笑着無量天尊”。堂屋緊靠大門中間豎放一長椅,哄得其弟躺其中。長久找出其母頭帕一端纏在頭頂,另一端自腦後下垂及膝。抬來桌子放置堂屋門前,上擱紅泥捏成之諸般貢品,並插上數節稻草。去廚房拿來舊碗、破碟、和一個爛稱盤等。余則跑回家中找來一柄自削的木質禪杖。諸事具備,以美三為頭手持禪杖,長久及一幫小子緊隨其後,繞着其弟從堂屋到院壩轉圈,同時跟隨美三唱着殘缺不全的繞棺經文。如此鬧騰半夜,倦則橫躺院壩呼呼睡去。醒來時,圓月當空,蛙鳴起伏,涼風習習。眾人睡意皆無,肆意尖叫,繞村奔走至倦方睡。

  童年諸多趣事猶在昨日,怎奈俗務纏身,幾欲訴至筆端而未果,近期稍閑,斷續略記其中一二耳。

您正在瀏覽: 童年憶趣
網友評論
童年憶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