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拜謁昭君墓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拜謁昭君墓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陰沉沉的下午,我們沿着晉商前人喬致庸走過的足跡,西出殺虎口,進入內蒙古境內;經清水河、和林格爾,便到達了位於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昭君墓。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它背依巍巍大青山,近傍滔滔大黑河,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嬙原是皇宮中的宮女,西漢年間,匈奴呼韓邪單于(國王)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遠嫁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墓之所以稱作“青冢”,是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由於我們到來時正處炎熱的七月,所以無緣目睹那種奇特景象。但遠遠望去,看到的分明也是墓色青青,古木參天,而且那兀立巍峨的大墓與低沉的天空、隱約的遠山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迷人畫面,也讓人感到不虛此行。

  踏入墓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式佑護下的花崗岩石碑,上面鐫刻着董必武先生的詩一首《謁昭君墓》,詩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老寥寥數語,高度概括了王昭君做為一位封建社會時代的女性能夠具有的那種超乎常人的膽識,以及為推動民族和解、友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而這種膽識和貢獻足以讓那些喜歡舞文弄墨的文人騷客汗顏。

  繞過石碑,便可看到在整個墓園的中軸線上,依次起矗立着漢白玉昭君塑像、漢白玉牌坊、昭君與呼韓邪單于馬上並轡而行的大型銅鑄塑像,主位即是佔地1.3公頃的昭君墓。青冢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文物和書畫陳列室。東面展示的是漢家文化——昭君故里,西面為匈奴文化博物館。

  漢白玉中的王昭君高挽髮髻,身着羅衫,雙手相擁腹前,亭亭玉立,舉止文雅,展示給遊人的儼然是一副傳統的美麗端莊、溫柔賢惠的漢家女子的形象。這幅形象也不由地讓人竊想當時的昭君究竟美麗到何種程度,竟在出塞的途中讓南歸的大雁只顧貪婪她的美色而忘記了飛翔,直挺挺地倒栽下來,重重地摔在了廣袤的大漠之上(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稱)。看着遊人爭相與昭君塑像合影,我心中不知怎麼感到了一絲隱隱的痛。漢朝的統治者把民族友好的重任落在這樣一位柔弱女子身上,真不知是男人們的悲哀,還是婦女的解放。不過,這樣的選擇畢竟成就了一位奇女子,王昭君作為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成為了美的化身,以至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尤其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第三進的漢白玉牌坊前倒是少有遊人駐足,但我分明感覺到那就是一道門坎。跨過那道門坎,昭君就從養尊處優的宮廷生活背井離鄉,走向稀有人煙的草原大漠生活;跨過那道門坎,她便不再是王昭君,而是呼韓邪單于的寧和閼氏。而跨過門坎后的命運如何,恐怕誰也無法確定。我想當時昭君的心情也一定很複雜,儘管選擇作為和親的使者完全是出於自願。在出發,昭君的目光一定是堅定的,義無反顧的,但在遠赴匈奴的途中,一定是“黃雲紫塞”、“掠地驚飆”在等待着她,一定是萬里迢迢的長途跋涉,雖然作為尊貴的單于夫人不必舉步當車,但抱鞍前行、氈車顛簸的苦衷想必也讓昭君叫苦連連。此時的昭君或許也曾後悔過當時的選擇,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儘管前程茫茫,也不得不硬着頭皮走下去。所以在好多畫師的筆下,此時的昭君目光是憂鬱的,完全沒有了“請掖庭令求行”時的堅定和毅然。但這少許的憂鬱並不妨礙她在以後的日子裡與匈奴人和睦相處,與他們一起過着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奶酪的游牧生活,並與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兩年多后,呼韓邪單于去世了,其子雕陶莫皋繼位,是為復株累單于。為了漢匈友好的大局,她遵從漢成帝“從胡俗”的敕令,不惜打破漢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打消歸漢的念頭,再一次地做出犧牲,嫁給復株累單于,並和他生了兩個女兒。這個時候的昭君一定是感到屈辱的,但在事關民族友好的大局當前她又一次選擇了義無反顧。這一次的選擇已不再是自願,分明是一種犧牲,而這種犧牲也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沉重。

  矗立在墓地前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馬上並轡而行的形態逼真的大型銅鑄雕像。兩馬相依而行,顯現出一份親昵。呼韓邪單于雙目深情地凝望着他的閼氏,英姿勃勃的面龐后難掩那份愛戀和喜悅;此時的昭君已是匈奴人的裝扮,她雙目低垂,略帶羞澀的面容后透着一份從容和但定;整個塑像表現的是一派和睦、喜悅的氣氛。我想此時的昭君是融入匈奴生活的昭君,也是漢匈友好正處於和諧時候的昭君。而為這一切她不知要忍受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走過塑像后的平台,一座狀如覆斗的墓地便呈現在遊人面前。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外觀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頗近。整個建築獨立蒼穹,巍然挺立,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沿石砌台階而上,距墓頂約三分之二處有一平台,台上築有六角攢尖涼亭,供遊人憩息。涼亭兩側各有蜿蜒小路,直達墓頂。墓頂寬敞平坦,建有琉璃瓦攢尖八角涼亭,精工細雕,瑰麗雅緻。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鍾,酉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由於當時漢匈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制衡和雙方統治者採取的明智政策,加以昭君及其子女、親屬、後裔的不斷努力,致使漢匈之間上承二十年的停戰、下開六十年的和平局面得以維持和發展,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呈現出一派祥和喜樂、蓬勃興旺的景象,正如唐人張仲素在《王昭君》一詩中描繪的:“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正因為昭君為漢匈友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所以她去世后,人民群眾非常懷念她,紛紛在受和平之惠最多的漢匈邊境一帶,她出塞時路徑之處和她丈夫呼韓邪單于曾經駐牧過的地方,為她建墳立墓,以志不忘。僅在內蒙古和山西北部,傳說中的昭君墓即有十幾處之多。人民群眾還對這些昭君墓的來源和真假賦予種種傳說,而在這些昭君墓中名氣最大的青冢,其傳說就更多了。一說,昭君本是天上的仙女,奉玉帝之命來人間平息漢匈紛爭。漢匈和睦、百姓安寧之後,玉帝如她回宮。臨走那天,昭君戀戀不捨,慢慢升天,人們急忙湧來,鏟土搭台,要拉住昭君。昭君往上升,土台往上長。結果就成了這座山一樣高的青冢。一說,昭君去世后,悲痛萬分的匈奴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用袍襟掬土堆成了青冢。一說,青冢確實埋着昭君遺體,但怕人們去驚動她,才說成是假的……

  不過,這座青冢中埋藏的是不是真的王昭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國各族人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曾經為中華民族和解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的柔弱女子、永遠不會忘記民族和平所帶給各族人民的澤惠。正如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所講的:“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而那些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迹,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正和許許多多關於王昭君的故事傳說一起成為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史上的不朽的豐碑。

您正在瀏覽: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拜謁昭君墓
網友評論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拜謁昭君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