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吉林鄉吃“三絕”

吉林鄉吃“三絕”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小景

  《延邊冷麵》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屈指漂京12年多了,經常夢到故鄉,而多數時候竟是在故鄉的往昔里吃東西!呵呵。……

  遺憾寫詩多年,竟從未寫寫獨特的延邊,可見不合格!一閉上眼,那從敦化通往延邊的山路的青蔥,雨霧,谷中湍急的河流和水稻田,猶在目前。1988年夏天我曾在延邊外派工作20餘天,幾乎跑遍延邊州的山山水水,各個城鎮,初見世界上最大的梨蘋果園(梨蘋果,為在蘋果樹上嫁接梨樹枝條而成,果實酸甜獨特,果肉爽脆細膩,為前蘇聯農學家米丘林(1988—1935),所發明,后移植到東北延邊州),園中通一條公路,可駕駛汽車跑很久,果園原來是錯落於群山逶迤間,每隔二、三里才見一位看園人,而且是婦女。

  延邊的大米飯“征服”人,長在冷水的地方的大米製成飯就是濃香冒油,白里透青!水稻們生長於圖們江,嘎牙河畔,海蘭江畔,這裡才是它們真正故鄉,遼寧的開原大米好吃,但延邊的更獨特。延邊是朝鮮族州,朝鮮族的農民都是祖傳的種植水稻高手。在那裡我很羨慕當個朝鮮族老人,吃飯得坐上坐,與兒女住在一起得住最好的一間朝陽面的屋子,兒孫簇擁由衷的尊敬孝順勁兒,自古相傳成習,真是福氣!就連集體活動中唱歌、跳舞也由老年人帶頭開始,青年人其後才謙虛參與,給老年人穿最好的新衣,這真是個珍貴的人類中好傳統!

  冷麵,在這裡全稱狗肉冷麵,面要地道,湯要純正,“面吃一口湯”,真正的冷麵最好在夏季吃,湯要微涼,微甜微酸,冷麵上蓋以幾片醬牛肉,或細膩狗肉,麵條中含有蕎麥、小麥、馬鈴薯粉,以及玉米、高粱米等。湯中有蘋果薄片、白芝麻、有是還配以一小塊酸辣白菜。冷麵、狗肉、山野菜的朝鮮族飯館是一個系列,最地道的還有淹薇菜、淹桔梗、淹或烤明太魚,狗醬(用狗血狗皮製)、有一菜叫“石頭火鍋”。主食有一道叫“打糕”,真謂一絕。但我個人吃時喜歡簡單,比如,一碗好大米飯,一碗狗肉辣湯,會吃得你滿頭大汗。

  延邊一是山涼水冷,二是古時就有耕種水稻原因,早春下田時候東北的朝鮮族和漢族都要喝一點白酒祛寒,這裡就喜歡吃辣椒,久之成為習慣,有許多好吃法。

  現在北方各省仔細找幾乎都能找到冷麵,但即使在吉林省你要吃到一碗真正的,傳統的,也並不十分容易,還是得到延邊,而且要須找到傳統的店鋪,那些賺錢的大店經常“徒有其名”。

  小吃一靠傳統,二靠技術,三更靠它的合格大眾,缺了哪個都不能發展好。有次我在北京尋得一爿冷麵館,而且能烤那種小鍋東北牛肉,但一吃全不是這個味兒!——原來小吃其實不長腿,它的美妙只在自己的故鄉!

  《“烙年糕餅”》

  年糕餅就是一詞,為什麼前加“烙”?是指吃時必趁熱、趁現場吃。

  東三省“土”的系列,年食、又稱粘食,是一個大系列。

  粘豆包、粘糕、烙年糕餅、粘米卷子(又稱呼黃面卷子)、粘米餃子……

  烙年糕餅,外可配沾芝麻、或蘇籽,內可置大雲豆、或紅小豆餡,面要發酵的柔軟,發好的生黃面揪一塊有微微的酸甜,烙時候火要好,油要開要足,每隻年糕餅有婦女的手掌大小,呈圓,烙時孩子們圍坐在炕上等候,邊烙邊吃。

  我個人印象深的還有粘米餃子,個頭如同一個很大的包子,形狀如餃,外包一層新鮮榛樹葉,要蒸,蒸熟后清香撲鼻,在當知青的九台縣山區我曾於過端午節時候吃過,很難忘。可惜此一物今多已失傳。

  粘豆包以黑龍江省農村的為“最粘”,原因是那裡糜子多,而粘豆包必須要“大黃米”(糜子)磨的才最好,吉林鄉村出產“小糜子”多,即粘穀子,粘度還稍差。

  其實這個東西適合最冷和最熱的時候吃,即數九和三伏,這2個時候吃最“出味”。製作比較費工,米要淘洗、晾乾、磨細、發酵,做餡的紅豆要煮熟、搗爛、再加糖……沒時間耐心的人做不了此一物。從前冬天可一次多製作一些,凍在外面。粘豆包配以一菜最佳,既燉酸菜肉粉條,或加血腸,吃時最入味。

  粘米是很有“靈性”的,最巧的村婦會把它釋放出來!

  寫到這裡,我今天下一頓飯最懷念的就是回到知青,吃幾隻新烙的小粘糕餅,或嘗一碗熱騰騰的粘豆包,上撒一點珍貴白糖!

  《白肉血腸》

  從前,地道的吉林人進當地的小飯館,最喜歡叫的幾個菜——尖椒炒干豆腐、地三鮮、(青椒、茄子、土豆共炒)、沙鍋燉豆腐、還有一個就是白肉血腸。

  吉林還有一些小吃,有特點的,比如,四平的李連貴大餅、以前農村小館子的鯰魚燉茄子,榆樹的柳篙芽燉嘎牙魚,近年還流行一味俄羅斯的牛肉燉西紅柿,但白肉血腸還是一道鄉村真正傳統的菜。

  用料:家淹酸菜、五花肉、殺豬血腸,要大鍋燉,吃時人要多。所以它原來是農村的臘月里的菜,鄉味很濃,它和年節喜慶緊密聯繫。這道菜最好於臘月、正月吃,余時也可以,但不太是這個味。這道菜火濃,湯濃,喜歡寒冷節氣。

  70年代初在鄉村當知青的時候,我有幸吃過老鄉家殺年豬新灌制的血腸,一家一個味兒,吃時沾蒜泥、韭菜花,老鄉家還自製一種鹹肉,與南方的臘肉不同,是將肉放入鹽口袋、或醬缸里,平時吃時拿出來切一塊,這適合東北人喜鹽“口重”習慣。他們也在夏天把香瓜、辣椒、黃瓜等,放入醬缸,做成醬菜。這都是“因地制宜”的發明。

  吃白肉血腸有的鄉村小店配以烙蔥花餅,吉林的山東籍人多,所以會烙餅,一個是油餅,一個是發麵糖餅,都令小孩子讒水欲滴。

  一般的菜天下都會做,但酸菜白肉血腸這道菜,只有吉林鄉下最好,攙掉了思鄉人的牙!

您正在瀏覽: 吉林鄉吃“三絕”
網友評論
吉林鄉吃“三絕” 暫無評論